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一千四百五十七章:大获成功

作品:《 明颂

       戏台之下,一片惨然。



       似乎这戏台上的戏,引发了所有人共同的记忆。



       弘治皇帝已是沉浸其中,他此前,所见的不过是冰冷的奏报而已,哪怕只是一个案子,也不过是寥寥一句抢占民女之类。



       在他心里产生的,只是一个大概的印象。



       可现在……在他面前,却是一个活生生的女子求告无门,受了莫大的冤屈。而那周家父子得意洋洋的模样,更是令弘治皇帝心里堵得慌。



       而此刻,刘健亦是沉浸其中,一张布满皱纹的脸绷了起来,显然心情也不怎么好。



       可李东阳却是心头一震,眼中闪过一抹光芒。



       他瞬间好像明白了什么。



       于是,一丝不苟的看着戏台上。



       戏台上……京察已经开始了。



       京察们查访了周家的罪行。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太子要求彻查到底。



       每一个人都绷了一根弦一般。



       便连那赵母,却也张大了眼睛,看的津津有味。



       人们紧张的看到,周家如何妄图要脱罪,那主事官周蒙,甚至还自鸣得意,认为礼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京察不过雷声大,雨点小而已。



       直到太子下令拘捕,差役们冲至周家查抄,当太子判决斩周蒙父子时……



       戏台之下,依旧还是安静。



       安静得可怕。



       可是……又似乎所有人提起来的心,猛地……又落下了。



       随着那周蒙父子押上了法场,突然,人群之中有人激动的暴喝一声“杀得好。”



       “杀的好!”



       随之,宛如惊雷……整个戏台之下,上千的百姓,顿时爆发出了雷鸣一般的欢呼。



       “杀得好,杀了这狗东西。”



       激动的欢呼声直冲云霄。



       以至于瓮城外警戒的差役都给吓着了。



       戏台上的‘周蒙父子’落得悲惨下场,却不知什么时候,有土块竟是朝这戏台上砸过来。



       那‘周蒙父子’顿时倒了霉,演周蒙的人,哎呀一声,却是不偏不倚,被那土块砸中了面门。



       他忙是抱着脑袋,匍匐在台上,竟是心里生出了恐惧。



       弘治皇帝豁然而起,也不禁为之激动。



       这是一个极简单的故事。



       甚至……可以用粗鄙来形容。



       见识过真正的名角的弘治皇帝,对于这草台班子的演技和唱腔,更是无感。



       可是偏偏……他就沉浸在其中。



       周遭的百姓们,这一刻发出的叫好,绝非是伪装,伴随着这欢呼声,弘治皇帝察觉自己的心脏也在有力的跳动。



       人们激动欢呼着,便连懵懂的孩子们,也开始发出了尖叫。



       这浩荡的热潮,已淹没了后头戏子们落幕的唱腔,那周蒙啊呀呀的一声,整个人倒地,象征已经人头落地,更是引发了新的一轮欢呼。



       刘健骇然的看着左右,那尾随而来的翰林吴家旺更是脸色惨然,他被吓着了,心惊胆寒。



       李东阳心头一震,下意识的看向角落里的方继藩。



       却见方继藩也激动的拍手叫着“好,宰了这狗东西,居然敢说王法是他家的,他算什么东西,也配姓方,阿不,姓朱!”



       自然,方继藩的呼喊,早就被人声鼎沸所淹没。



       更有人……热泪盈眶,激动的垂泪下来。



       赵二便哭的厉害,就好像自己的冤屈得到了声张一般。



       其实百姓们的心思是最简单的,正因如此,一个包拯的故事,能在上一世,传唱数百年,几乎每一个历史上的人物,形象好的,都给他们扣一个为百姓伸冤的形象,因而有了狄仁杰,有了包拯,人们其实不会记得狄仁杰和包拯在历史上做过什么,只晓得他们能平冤昭雪。



       似赵二这样的人,一辈子都没有见过戏,这看戏,对他而言,有着致命的吸引力。



       乡下的士绅们,不屑于教化他,认为他是粗鄙之人。读书人们的话,他也听不懂,都是之乎者也的,绕着圈子。



       可这戏,他能看明白,而且……不枯燥,看得津津有味。



       一场戏已落幕。



       好不容易,人们渐渐安静了下来。



       突然……



       有人登台,大呼道“京察好不好啊?”



       短暂的沉默之后。



       骤然之间,上千人异口同声回应,发出了雷鸣的声音“好。”



       那人又道:“咱们皇上下旨京察,要给咱们小民平冤枉昭雪,大家伙儿说,好不好啊。”



       一下子,戏台下的人,更加的激动起来,声浪又起“好的很。”



       方继藩趁着这个间隙,大叫道“吾皇万岁啊!”



       此时,人们激动不已,听到有人带了头,于是纷纷道“吾皇万岁!京察万岁!”



       一下子,似乎所有的情绪都被鼓动了起来。



       场面甚至一度失控……



       弘治皇帝在此刻,脑海里却突然闪过了什么。



       这…里是平谷县。



       一个左右不靠,虽属京畿之地,却又远离京畿的地方。



       甚至……这么个偏僻的小县,连新政的恩惠都没有被波及。



       这里的百姓,十之八九都不曾见过什么世面。



       弘治皇帝深吸一口气,看着激动不已的赵二,赵二在旁,嗷嗷叫的跟着大家一起呼喊。



       便连赵母,竟也跟着呼喊。



       那歇斯底里的样子,分明是投注了情感,只一幕戏,便勾起了他们的同理之心,生出了认同感。



       弘治皇帝一下子,什么都明白了。



       这可是一个穷乡僻壤之地,一群几乎与外界没有过多接触的人。



       尤其是绝大多数的农户,一辈子都走不出县城以外的地方,他们的认知,是何其的有限。



       可偏偏……只一幕简单的戏,便立即令他们生出了认同。



       这是朝廷多少份旨意都做不到的啊。



       朝廷曾经委派了多少的大儒,倚重了多少的士绅和读书人,令他们教化百姓,可现在看来……此前所做的努力,花费的心血,竟还不及一幕戏。



       百姓们终于安静了下来。



       他们的观念,其实极为朴素。



       只有好坏之分。



       皇帝是好的,太子是好的。



       而周家这样的人,便是坏的。



       若是再想要故作高深,去点化他们更深层次的东西,显然这是徒劳。



       而至于那些曾被朝廷委以重任的学官以及读书人,指望这些高高在上,自以为清高的人去教化百姓,这几乎是南辕北辙。



       台上的人此时又道“陛下有旨,设京察使,会同京察为民做主,专门查的,便是周家这样的人,大伙儿放心,到时若有什么冤屈,无人肯给你们做主的,便可至京察那儿上告!”



       百姓们听了,这京察二字,只在瞬间,便已深入了他们的心里。



       “好了,下一幕戏,要准备开场啦,诸位乡亲,且先歇一歇……一炷香之后,开唱。”



       人们开始窃窃私语,兴奋的议论着前头的戏。



       就连那赵母亦拉着赵二的手,激动的道“为娘亲眼看到了台上唱戏的呢,你瞧他们的衣衫,花花绿绿的,真是见都不曾见过的。”接着又说起那蒙冤的铁匠和铁匠之女,很是惋惜“虽是平冤昭雪了,可终究人生不能复生,那姑娘,哎……”



       随即又絮絮叨叨的道“亏得是皇帝圣明,不然,真的是有冤无处伸呢。”



       其实台下的百姓都在议论。



       一场戏,并非只是单纯的戏这般简单。



       它会形成一种效应,所有看过戏的人,未来的许多日子,依旧会津津乐道的议论着这戏,戏中的人物,会被反复的拿出来。



       这便好像方继藩的上一世,那乡间没有受过教育的老人们,你若是和他谈当今世界的发展,他们在封闭的环境之下,或许对此懵然无知,可你若和他谈包拯,他们便一下子了然了。



       这等效应,会不断的放大,最终深入人心。



       而这一切……弘治皇帝都看在眼里。



       弘治皇帝坐下,抿着唇看着四周,面上忽明忽暗。



       身后,正是那翰林吴家旺,此时靠近了弘治皇帝的耳边,压低声音道“陛下,这……戏中不正是在暗示,这是陛下和太子殿下吗?臣以为……这…这恐有不妥吧。”



       弘治皇帝面无表情,没有理会吴家旺,眼睛却是落在方继藩的身上“继藩,这戏文是何人所写?”



       方继藩露出几分不好意思的样子,道“陛下,这是儿臣亲自写的,不过待会儿还有几处戏,却是让人照着大致的剧情,委托他人所写。至于这狗……,不,这位谁谁……你谁来着?”



       吴家旺感觉自己受了莫大的羞辱,却哪里敢造次“下官吴家旺。”



       “至于他说这演的乃是陛下和太子,陛下,戏子们可没说,他们所穿的,也都是唐时的装束,非我大明朝,再则说了,这戏文所唱之词,都是儿臣亲自核验过的,断不会有什么差错,有什么不妥当?”



       弘治皇帝颔首点头“这区区的戏文,竟有如此之威。”



       方继藩深深的看了弘治皇帝一眼。



       却见刘健和李东阳也凑上来,他们二人觉得甚是震撼,也想来听听。



       方继藩看了刘健和李东阳一眼,却是不客气的道“陛下,说来说去,刘公和李公口里虽说是爱民,可是……他们却不知民啊。”



       李东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