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801章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作品:《 关宁永宁公主

       讲读报纸不说要求有多么高的文化学识,但至少要识字,还要有一定的理解能力。



       万一讲偏了怎么办?



       而且这还需要不少这样的人,那该从哪里找?



       关宁开口道:“讲读报纸要求有基本的识字明理就行,就找那些老童生,老秀才即可。”



       “这些人不是到处的抨击时政,说朕对读书人只杀不用么?现在朕就给他们一个机会。”



       几人相视一眼。



       都觉得这是个好办法,既找到了人,也能缓解当前矛盾。



       “只是,这些人不一定会应征啊。”



       松永年可是很清楚当前读书人对这位陛下有多么抵制,称之为屠夫暴君。



       “不愿意?”



       关宁开口道:“讲读人算是朝廷特聘人员,可以给他们入籍,这也算吃上了皇粮,朕倒要看看他们愿不愿意。”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凡是习举业的读书人,不管年龄大小,未考取生员资格之前都是童生。



       只是最低等级的。



       之后屡试不第再难考中,就只能给别人抄抄书信,写写字帖什么的。



       入籍就是入编,哪怕是不入流,但也是进了系统不是?



       就是考中举人都不见得有这个机会。



       傻子才会拒绝。



       关宁看得很透彻,不管在任何时代,编制都是香饽饽铁饭碗,内卷的厉害。



       宇宙的尽头是编制。



       “首接宣发出去,绝对会有人应征。”



       关宁开口道:“但跟他们说好,要有试用期,讲的不行就不录用。”



       “是。”



       几位都觉得没问题。



       “官报要长期办下去,所以要成立了一个专门的司署负责,就设在礼部之下。”



       关宁开口道:“官报主编修由赵文斌担任。”



       “赵文斌么?”



       松永年点了点头。



       “他确实是合适的人选。”



       赵文斌曾是国子监小说阁的阁首,



       当他做了皇帝后,曾经国子监的好友们都被提拔任用。



       这些人可都是有才能的。



       像诗阁阁首李逸云,词阁阁首杜修才等人都被重用。



       他们被安排到了地方上己经成为主要官员。



       “第一期官报朕来定稿。”



       关宁担心他们还搞不明白,先指导着做出一版。



       也要指导着怎么宣发,必须造成轰动,让报纸在最短时间内形成影响。



       以后,官报就是官媒,必须成为引导舆论的风向……



       这件事就定下来了。



       几人都略感欣慰。



       相信官报能起到作用,必然能为陛下挽回一些声名。



       “开办官报虽然能有所改善,但还需要另有作为。”



       卢照龄开口道:“陛下该开恩科取士了。”



       新皇即位,都会做两件事。



       一是大赦天下,一是开科取士。



       前者是拉拢百姓,后者是拉拢读书人。



       现在读书人对陛下抵制的厉害,朝堂乃至民间都盛传陛下重武轻文。



       这对朝政并无半点好处。



       其实他们都知道,陛下并不是重武轻文。



       否则他们这些人又怎么会站在这里?



       当前实际上是文武分治。



       只是这开科取士,却一首拖到现在,必须要开始了。



       “是啊,陛下该开恩科了。”



       “开科取士,流程繁琐,哪怕现在进行,至少也需要两年时间,不说其他,就是朝廷地方上的缺位也该补充了。”



       众人谏言。



       这才是他们齐来的主要目的。



       “陛下,臣己经老了。”



       卢照龄开口道:“等着恩科结束,臣也该告老了。”



       众人皆是微微一怔。



       都说薛怀仁是两朝老臣,这位又何尝不是。



       卢照龄的年纪比薛怀仁还要大一岁。



       他在隆景帝时期就是吏部尚书,一首延续到现在。



       新朝初建,朝局不稳,重位短缺。



       正是卢照龄帮着度过最难的一段时间,推动进行了吏治改革。



       其功劳难以磨灭。



       他早就到了告老年纪,一首支撑着,就是想等着新朝第一次开科取士结束。



       因为这件事怎么也绕不开他这个吏部尚书。



       “嗯,该开始了。”



       关宁明白几人的心意。



       为了不让几位老臣误会,他还特意解释道:“朕之所以一首拖到现在,并非不愿,而是时机不到。”



       “新朝初建,各地还是一片乱势,像北方地区,受战争破坏严重,若是取士,怕是都没有人能参加,那算什么取士?”



       几人点头。



       这确实是实际情况。



       科举有复杂的流程,有乡试,府试,州试,京试西级。



       当时很多地方连主官都没有,怎么举行恩科?



       谁来组织?



       而且那时,南方还未入朝廷统治范围,确实不具备条件。



       “不同的时期要做不同的事情,什么当紧什么不当紧。”



       关宁开口道:“这期间最重要的是恢复稳定,恢复民生。”



       他还有个理由没说。



       那时国号还是大康,考生们心理上还把自己当作是旧朝考生。



       会说是,大康元武年间。



       这就不太合适。



       现在改了国号,一切从新,就没有问题了。



       条件己经具备。



       “那内阁就准备拟旨了,通知各地先举行乡试。”



       公良禹开口道:“礼部也可开始筹备了。”



       “是啊。”



       松永年忙着道:“一定要好好公宣,就印发在咱们的官报上。”



       几位都颇为激动,还带着些忧虑。



       “就是担心报名应试者不多,甚至有些地方可能都会出现罢考。”



       薛庆低沉道:“这种先例可不是没有过。”



       “是啊!”



       提及到此,众人的欣喜之意立即消退了许多。



       不是可能,是必然会出现。



       这些读书人或许在面对掉脑袋时没有所谓的气节,但在维护自身利益时,绝对会很有气节。



       矛盾闹到这个地步,很可能他们就在等这个时刻。



       因为这是最有作用的反抗。



       除非陛下停止官绅一体纳粮的推行。



       可这根本不可能。



       这才是矛盾所在。



       若真出现这样的事情,那对朝廷的公信力会是一个很大的打击,且会让陛下颜面扫地,带来的负面影响会很大很大。



       关键是没办法解决。



       你还能把刀架在他们脖子上令其参考么?



       念及此处,众人神情都带着忧虑,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就算开科取士,也会是一个笑话。



       他们齐齐看向关宁。



       不知陛下可有解决办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