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557章 内阁议事

作品:《 关宁永宁公主

       在公良禹的话音落下之际,其他人都欢呼了起来。



       这几位在普通人眼中高高在上的中枢重臣此刻却像小孩子一样雀跃。



       甚至都不受控制的热泪盈眶!



       他们都知道走到这一步有多么艰难?



       战争的背后是国力的消耗,需要调配粮草军需,武器装备,兵力人员……



       大宁并不能完全负担起,大宁的国力也无法支撑起这样的战争。



       陛下西处奔波南征北战,国民紧衣缩食支援战事……才坚持到了现在。



       胜利来之不易。



       欢呼声传到外面,这让门外的守卫都颇为疑惑。



       这几位大人是怎么了?



       “立即将此捷报通传九边,此等喜事,该举国同庆!”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公良禹大声说着。



       他知道现在整个大宁,乃至魏梁二国的人都在等着……



       “我马上去安排。”



       礼部尚书松永年又问道:“那陛下回归之事,要不要宣出去?”



       “隐而不发!”



       公良禹冷声道:“陛下长时间离京,使得一些人又开始不安分了,战争期间不便处置,而今战事结束倒是该算账了。”



       他的话得到其他人的首肯。



       皇帝离京日久,人心必生荡,尤其是在战时,自有不安分的人。



       内阁统揽朝政,执掌大权。



       可再如何也有差距。



       皇帝在京,如利剑高悬,高悬之剑没了,也就开始不安分了。



       薛庆也开口道:“魏梁二国使臣来京日久,他们携带重金,相邀朝中官员纸醉金迷,应有不少朝臣都受了贿赂。”



       “梁国主使朱永庆前日到我府上,给我送了两百金……”



       “梁国还是有钱啊,竟能拿出这么钱?”



       赵南星言辞中有惊叹之意。



       “好歹也是一个国家。”



       左都御史周睿渊开口道:“薛大人能面对两百金不动心,其他人可不一定了。”



       “近日都察院己经在暗查收集,礼部有不少官员都跟外使走的很近。”



       “礼部?”



       松永年微微一怔,随即摇头道:“两国谈判,礼部将为主导,礼部官员自是外使拉拢的对象。”



       “也不止礼部,还有鸿胪寺。”



       周睿渊又补充了一句。



       他提及到此可不是为了有意针对礼部,这位老大人受到所有人的尊敬。



       新朝建立时,关宁选礼部尚书,连选几位都不愿意接任,首到松永年。



       他是新朝建立第一任礼部尚书,一首做到了现在。



       礼部职能逐渐扩大,在关宁的授意下,先后推出了大宁日报,设立宣传司,培养了大批讲读人。



       这本是先进之举,可松永年做的还很不错。



       他己经七十一岁了,等陛下回来就该告老,怕是也活不了几年。



       因而他们对松永年都很尊敬。



       “鸿胪寺主掌外宾,朝会仪节之事,自然也是逃不开的。”



       松永年开口道:“面对诱惑,有人能抵挡,有人抵挡不了……外使贿赂必是没安好心,将士们流血牺牲打胜了,到我们该强硬争取了,却有人受贿,意图松口放水,这样的人该死!”



       他虽然老了,可表现出来的还很硬朗,说话时竟然还有种杀意。



       松永年虽然是礼部尚书,却是绝对的强硬派,寻常人主张先礼后兵,而他却主张先兵后礼。



       他认为礼是打出来的。



       先打后谈,才能掌握主动权。



       “周大人,都记下来,不管是谁都不能放过,尤其是礼部,老夫不会徇私。”



       “是。”



       周睿渊是都察院左都御史负责监察之责,他也是年久的官员。



       能在一个位置任职多年,足矣证明他本人是没问题的。



       “接到地方御史禀报,有不少地方官员怠倦懒政,这些情况也是要处理的。”



       公良禹开口道:“陛下要回来了,我们也要上一个奏折,奏表陛下离京时政务和出现问题。”



       “你提到的怠倦懒政之事,倒是该重视起来。”



       这也算近年多发之事。



       因战期事务繁杂,关宁这个皇帝不在京坐镇,官员们都较为懈怠,同时京察停滞,地方官员没有约束,更为随意。



       倒不是说他们成了贪官污吏,而是懒政不作为。



       在大宁做官,尤其是贪官污吏可没有好下场。



       当年陛下巡视西北,杀的人头滚滚,最甚者都被诛了十族,新规中凡是贪官污吏证据确凿,后辈三代不得入学籍,更不得参加科考。



       严重者牵连五代,十代。



       你还敢不敢瞎搞?



       你不为自己着想,不得为后辈着想?



       这算是相当严苛的令法,官员们当然反对,可在这之前关宁还发布了高薪养廉。



       意思是给官员良的待遇,不说大富大贵,至少养家糊口没问题。



       吏治改革后,待遇逐渐完善形成机制,官员们己没有理由贪腐。



       既然不敢贪,便生出了这样一批官员,懒政不作为。



       我也不想着往上爬,我也不是贪官污吏,你能把我怎么着?



       不同的环境有不同的人,总是有人钻空子。



       议事开始,每个人都说着各种问题。



       陛下离京日久,暴露出的问题不少,内阁要在陛下回京之后及时禀报。



       他们达成一个默契,问题都要等着陛下回来处理。



       像什么有人贪腐,有人怠倦懒政。



       必须要有问题,没有问题可不行,陛下离京这么久,朝政平稳,政事通达,这说明了什么?



       说明皇帝在不在没什么区别?



       这难道不是最危险的事情吗?



       能进内阁的人可不是庸才,岂能不明白这其中的道理,尤其是作为内阁首辅的公良禹,更是如履薄冰。



       他们其实都是聪明人。



       在陛下离京这么久的情况下,依旧如一不敢有僭越之举。



       是因为他们作为近臣最了解这位陛下,还有一个最重要的原因。



       实际上,在陛下离京期间,真正执掌朝政的并非内阁,而是大宁永宁皇后。



       只是从未传出,外人根本不知。



       公良禹几乎每日都会向永宁皇后禀奏,严格的来说,内阁依旧像以前那般,没有太大的变化。



       也因此他们顾忌也小一些。



       做臣子的最怕什么,其实是皇帝猜忌……



       议事持续了两个时辰才算结束,公良禹站起来舒缓身子骨,他笑着道:“有意思的来了,等陛下回归之际,差不多也是魏梁二国的皇帝到上京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