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614章 能掀起什么风浪

作品:《 关宁永宁公主

       这倒不是假意。



       就现在局势发展,跟慕容盛预料的半分不差。



       “这些人是真勇啊。”



       王洪感叹道:“竟然还真的造反了。”



       “尤其是董正,我服他是是个汉子,估计也会是死的最惨的。”



       “很正常。”



       慕容盛开口道:“大军机出自镇北军,岂能容忍董正用这样的封号?”



       “您觉得接下来会怎么样?”



       王洪又问道:“在上京的可有不少官员跟方届等人交情密切,现在这些人吓得半死,也不知陛下会不会追查。”



       “不会。”



       慕容盛随意道:“你以为锦衣卫是吃素的,陛下明着不查,私下怕是早把每个人查个底朝天!”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我听说……陛下其实还有一支隐秘队伍,类似于前朝的皇城司,锦衣卫在明,这支队伍在暗,不止是监察百官,还监察天下。”



       “是真是假?”



       王洪面色大变。



       他每次来慕容盛这里,说的多是僭越之事,这要是被查出,怕是很危险啊。



       “你近日不要来我这里。”



       慕容盛开口道:“再观望观望情势再说,陛下的态度让人有些捉摸不透。”



       “明白了。”



       “您有什么要吩咐的吗?”



       “没有。”



       王洪很疑惑,在这之前慕容大人还安排这安排那,散播流言,引动人心等。



       他不是傻子,大约也知道慕容大人有些考量。



       可到这个时候,反而很谨慎。



       “越是这个时候越不能上窜下跳,时间太短还看不出什么,造反没那么容易。”



       “慕容大人所言极是。”



       “你可以走了。”



       “我现在……就走?”



       王洪有些懵逼,他刚来才只说了几句话而己。



       “好,我走。”



       王洪见得慕容盛面色凝重,他不敢再留,立即离开。



       慕容盛确实有些慌。



       他也是近日才知道,陛下身边有一支隐秘的队伍,他虽然明面上没做什么,但私下小动作不少。



       这要是被发现了,那后果……



       再等等。



       看看江淮那边造反能到什么程度。



       希望他们能够成事。



       慕容盛阴沉着脸,不知为何,他现在是真的有点慌……



       关宁的搁置处理并没有把这事压下,反而更加激烈。



       连日来谏言者极多,都是谏言朝廷因尽快出兵,以震朝纲法纪,国丈陆正渊也被推到风口浪尖,甚至有人谏言,要关宁废了陆绮菱。



       还有很多人请战。



       本身都无官无职的贵族也都冒了出来。



       还有人冷眼旁观。



       地方有人造反,陛下竟是这般处理,想来是朝廷无钱无粮出不了兵。



       秋税征收在即,江淮一带可是大头,而今是为造反之地,对朝廷而言,这缺损可不是这般的大。



       陛下难道不知轻重?



       还是无力为之。



       一时间议论纷纷,还有些人心惶惶之感,关宁自是不理会这些杂乱之事。



       遭遇西祸没能压垮大宁,区区造反,还能掀起什么风浪?



       他倒是想要看看,这反能造到什么程度?



       朝廷这边只是派出两人前往传旨,而南朝这边却是一片火热。



       造反就是要像模像样。



       一支十万人的新军己经征募完成,过程有些曲折,差点没征起来。



       新朝建立至今也未大规模征兵,人口恢复的不错,南方繁盛之地不缺这十万人。



       只是百姓不愿意参军造反。



       大宁皇帝对百姓没的说,礼部宣传司的讲读人早己将陛下的功绩传至大宁的每个角落。



       做了好事必须要说出来。



       不得不承认一个事实,好不是做出来的,而是吹出来的。



       百姓记得大宁皇帝的好,怎么会跟着你造反?



       这还是借着方届在漕运的威望,威逼利诱拉起了一支义军。



       征兵时闹出了笑话。



       有人拿出朝廷征兵的文书对比一一询问。



       有不少人当场首言。



       我参加你们的义军还不如去参加朝廷的征兵。



       待遇差的太多了。



       陆正渊说的没错,没钱没粮你连一支义军也拉不起来。



       好不容易组建起来,要开始分编建营,此时南朝的讲武堂也建起来了。



       这可让人有名正言顺插手军队的机会,总教官是董正,这无人反驳,毕竟人家手里就有一支军队。



       可进将武堂训练的将官名额却被抢破了头,谁都明白一个道理,不管什么时候,手里有兵才是最重要的。



       没有办法,只能各方妥协,最终进的人良莠不齐,能否培养起来还未可知。



       军队有了,随之而来就是钱粮的缺口。



       这么多人每天吃食可不是个小数目,不当家不知油盐贵,这是起兵造反,给的少了还不行。



       于是,户部尚书陆大人的良策派上了用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