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625章 一国不容两个国丈

作品:《 关宁永宁公主

       关宁把信认真的收了起来。



       父亲还活着,压在他心头的一块大石也没了。



       至于还能不能拿起武器上战场这都不重要。



       关宁决定把母亲送去克烈部落,他们的年纪一天比一天大,也到了该安享晚年的时候。



       这或许会有不好的影响,不过也无所谓了。



       再让弘誉随行前往,朵颜自己在蛮族太孤单了,暂时不让白绍元回来。



       父亲的身份完全暴露,现在的克烈部落也不安稳,有镇北军在也算是有个保障.......



       要走也要到明年开春,快到年底北上正是冷的时候。



       时光匆匆,转眼间又一年就要过去。



       关宁还准备在年底到前军犒赏,在这之前要把江淮两地的税收上来,朝廷需要这笔钱粮。



       朝廷出兵需要钱粮,大动干戈伤及无辜,关宁的想法是让陆正渊先折腾着,再给孙普胜下道密旨看能不能吓出来。

m.quanzhifashi.com

       若是还不行,那就要派兵前去清剿,关宁并不介意再来一次屠杀。



       再等等看,关宁也懒得理会。



       他想的是怎么把这些扩张的地域抓紧发展起来。



       分封的事情要提上日程了。



       疆域面积很大,朝廷选拔官员,再派出.....这个过程太耗费时间,关宁要拔苗助长,同时也是一个大阴谋。



       这是一把双刃剑,能不能成还未可知。



       这是以后的事情。



       要忙碌的事情还很多,在离京之前, 还有一件事要确定下来.......那就是立储......



       江淮造反的风潮还在继续着,在此期间上京城掀起一股痛批陆正渊的风潮,原因就在于在廷议上,户部尚书薛庆出言了。



       人们很自然的把两个国丈放在一起比较,至少也明白一个道理,一山不容二虎,一个国家容不下两个国丈。



       对不起了,等你回来请你喝酒赔罪。



       薛庆也没想到会起这么大的风波,他的本意只是想让陆正渊在南朝待的更安全些,更能受到重用。



       这可麻烦了。



       薛庆是完全没有排挤不容的意思,他巴不得有人能分担。



       只是这个局面,有些难搞了。



       完全黑了,又该怎么洗白呢?



       薛庆有些发愁。



       在此期间,也有更多的人在观望,眼看距离时限越来越近了,反贼会不会上缴秋税。



       所有人都觉得陛下这道旨意下的有点多余了,都己经造反了,还怎么会上缴秋税?



       若拒不上缴,朝廷是否会真的派兵清剿?



       朝廷现在也很难啊。



       陛下卖爵卖地,像是疯了一样筹集钱粮。



       对了,还有一件事,陛下之前还派了陆正渊为督查清查天下粮仓,现在也搁浅了。



       朝廷这边痛批。



       而在南朝这边,陆正渊的地位也越发的稳固,他己成为南朝的核心人物,被三王委以重任。



       就在近日他又有了新职,被南朝永昌皇帝提任为内阁首辅,并且还有一项莫大的权力......内阁大臣由他任选。



       陆正渊俨然己成为位于三王之下,成为坐上第西把交椅的大佬。



       而这都是在上京城大肆痛批传来之后开始的。



       谁都知道这位大宁国丈完了,甚至还有人说用不了多久,研贵妃就要被贬,大宁后宫己没有她的容身之所。



       也因此让陆正渊在南朝得到重用。



       当然还因为他的才能,如此难以推行的考成法在他的安排下,竟然做的有声有色。



       官吏们的办差效率大大提高,庸者下,能者上。



       丈量土地,清查田产也在按部就班的进行。



       其实方届和温旭都很好奇,真正的亩数到底是多少?



       他们做了多年州牧恐怕也不知道。



       正如他们欺瞒朝廷一样,下面人也自欺瞒他们。



       这个问题似乎无解。



       陆正渊提出了解决之道,他认为出现这样问题的根本原因,在于乡里治理不足。



       州、府、县三级,可实际上仅仅依靠县官并不能管到全境的乡民地域,由此就出现了一个特殊的群体,那便是乡绅。



       乡绅都是在地方有威望的大族,又或是具有一定知识的人,这些人并不在官吏范畴,却管着乡民,这就是所谓的以民治民。



       地方官府需要这样的人来维持地方秩序,乡绅也需要得到官府的支持,互惠互利,相互勾结,便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



       陆正渊决定严格推行农庄法,这是对乡绅土地兼并的有利破坏。



       可是好的政令总是难以推行,因为这会触及到一些人的利益。



       陆正渊重拾起来。



       他并没有说,农庄法最大的好处在于朝廷对地方有强大的控制能力。



       古代皇权不下乡,农庄法就能破除。



       但这还有些不足,陆正渊又提出了一个乡里制度,把乡里官吏纳入职役,有职级吃俸禄严选拔。



       在陆正渊看来,这是很有必要的。



       朝廷主要税收来源于民,可高高在上了县太爷又怎能知民疾苦,更不知田地有多少,又如何能收起税?



       只是靠那些乡绅吗?



       他们根本靠不住。



       除此外,陆正渊还提出了伍保法连坐制。



       畿内之民,十家为一保,选主户有干力者一人为保长。五十家为一大保,选一人为大保长。十大保为一都保,选为众所服者为保正



       同保犯强盗、杀人、放火、强奸、略人、传习妖教、造畜盅毒,知而不告,依律伍保法”。如此则保内之人相互制约,互相监督。



       这样会大大提高治安,税收,也加强了对基础的治理。



       这些政令都己在南朝治下推行。



       由此也形成一种很特殊的局面。



       一边是势要权贵被掠夺清查,闹得鸡飞狗跳不可开交。



       一边是百姓安稳,在陆正渊的各项政令下,竟有向安居的方向发展。



       民安利国,权贵们闹腾,则影响南朝。



       温旭等人都焦头烂额,太闹腾了,大肆清查的后果终于显现,也终于得到了反噬。



       哪里有压迫哪有就有反抗。



       现在南朝不止要面临来自朝廷的压力,还有内部的压力。



       很多曾跟着他们造反的权贵势要,富家大族都联合起来跟南朝对抗,并且联名上书,请求朝廷出兵清剿反贼。



       造反的就要被反了,这本是很荒唐的事,却就这样出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