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2章 执掌道家,观妙讲道(为我的蓝天流年加更)

作品:《 诸天一道

       “混沌生天地,阴极阳生,阳极阴生,是为太极。”



       “太极为一黑一白,可视为一邪,一正。”



       “正即阳,阴即邪,阴阳相辅成天地。”



       那边,道玄子和北冥子是一个状态,神神叨叨的拿着其中一篇嘀嘀咕咕的,好似疯魔了一般,只听得他念道。



       “道即是无,无形的精神,化育万物的精微的物质,故曰,天地含精,万物化生。”



       “所以,天道之首,是化生万物。地道之首是承载、养育万物。”



       “而人之首,人法地,管理土地,辅万物以自然!”



       “天地合其德,与日月合其明,与四时合其序,与鬼神合其吉凶。”



       二人念叨了不知多久,突然一惊一乍的又叫唤道:“妙哉!”



       “妙哉!”



       叶千秋被二人的惊呼声给扰乱了思绪,他用手揉了揉眉心,只觉元神之中的神力又壮大了不少。

m.quanzhifashi.com

       这一次著写《道经》十二篇。



       给了他莫大的惊喜。



       每完成一篇,他的神魂之力,便会增长一成。



       这个发现,让叶千秋欣喜不已。



       他早就知道可以通过神魂诵读文章来锻炼神魂的强度。



       但是没想到著书立说,居然可以于元神有这般大的好处。



       这种修炼之法,也算是阐明了一条前路。



       叶千秋顺便将这种修炼元神之法记录在了《道经》之中。



       他所编著的这卷《道经》注定将是集道家学说之大成的经典。



       ……



       时光荏苒,转眼间,便又是三个多月过去。



       进入了初冬时节,太乙山,天地间又变得寒冷起来。



       这一日,正在太乙山修行的天人二宗弟子突然感觉到太乙山上突然有一道金光气冲霄汉,破开云层而去。



       就在一众弟子惊疑无比的时候。



       太乙山上的道钟突然响起。



       嘭!嘭!嘭!



       太乙山上的道钟响起,说明是有很大的事情发生,只要道钟一响。



       所有在山上的天人二宗弟子,无论是闭关的,还是在做其他事的,都要尽快前往观妙台。



       ……



       幽林小筑当中。



       叶千秋看着摆放在书桌前的这《道经》十二篇,心中感慨万千,想不到有一日,他也成为了著书立说的大家。



       和编著武学秘典,修行功法不同。



       《道经》的著写,更注重的是对道家学说体系的完善和填充。



       这其中有不少东西,都是现世没有的。



       也有不少东西,是叶千秋这数百年来,对于大道的理解和注释。



       这一卷《道经》刚刚成书,便显露出了不凡气象。



       他的元神在刚刚陷入了一种前所未有的状态,那种强大的充盈之感,让叶千秋也无法明白,他的元神到底达到了一个怎样的境界。



       那金光是由叶千秋的元神所发,直冲斗牛,气冲霄河。



       就在那金光冲天而起之时,叶千秋的元神似乎在某一刻,看到了天地众生。



       那是一种很奇特的感觉。



       叶千秋还没有来得及细细体悟,北冥子和道玄子这两个老家伙就已经迫不及待的通知了各自的徒弟徒孙。



       让人敲响了道钟,让天人二宗的弟子全部集结到观妙台去,准备宣布天人合一之事。



       叶千秋将元神之事暂且放下。



       《道经》已然成书,也的确是该趁热打铁,将道家一统之事公之于众。



       道玄子和北冥子站在幽林小筑外面,兴奋的走来走去。



       二人修行百年,很少有这么失态的时候。



       《道经》一出世,则意味着叶千秋已经成为道家的新圣贤。



       道家再出一位大才之人,统领道家天人合一。



       这是天大的喜事,由不得他们不高兴。



       这时,叶千秋从小筑之中走出。



       和道玄子、北冥子道:“两位师弟,走吧,我们一同前去观妙台。”



       道玄子和北冥子抬手道:“道兄请先。”



       ……



       观妙台处于坐忘峰和大竹峰的交界之处。



       此时,天人二宗弟子、长老都已经尽数集结在此地。



       连天人二宗的掌门人赤松子和长生子也已经到了。



       不过,他们和其余长老一样,都端坐在观妙台四周,闭目养神,一言不发。



       天人二宗的那些年轻弟子可就沉不住气了。



       纷纷交头接耳,在互相询问着,为什么突然要将大家召集到观妙台来,到底是发生了什么大事。



       结果就是,你问我,我问你,没人知道到底发生了什么事。



       这些弟子也不敢和掌门去搭话,只好在一旁等候。



       逍遥子坐在师父长生子的旁边,看着周围的天人二宗弟子,眼中浮现出一抹淡淡的笑意。



       旁人或许不清楚为什么突然集结天人二宗的弟子到观妙台来。



       但是他却是清楚的很。



       他身为长生子的关门弟子,自从入长生子门下,便极得师父长生子的厚爱。



       人宗的许多事情,都会提前交代他。



       逍遥子和别的人宗弟子不同。



       大多数人宗弟子都是从小就进了人宗。



       便是岁数大一点的,也都是在十几岁就已经是人宗弟子。



       只有他一个,人到中年,方才拜入道家人宗。



       他前半生在江湖上闯荡,号称关中第一豪侠。



       无论是做事,还是为人方面,比起一众道家人宗弟子来说,都要稳重成熟的多。



       所以,别看他虽然才入门不到一年,但是却已经是人宗弟子当中,最受掌门长生子倚重之人。



       他已经从掌门长生子的口中得到了一些消息,知道今日天人二宗弟子汇聚一堂,乃是为了宣布一件大事!



       道家终于要在分裂近三百年之后,重归一统了。



       逍遥子的心中好奇更多一些。



       他很想知道为什么天人二宗肯在三百年后重新归于一统。



       毕竟,义理之争,看似无形无质,但其实诸子百家的很多学派之中,都有着各自的内部分歧。



       想要一方压倒另一方,绝非易事。



       能够将分裂了近三百年的天人二宗合二为一,这需要的不仅仅是强大的力量,更需要令天人二宗之人心悦诚服的道理。



       此时,观妙台四周,有弟子小声说道:“你们看到了没有?”



       “今日,大竹峰上,好像有一道金光冲天而去,也不知道是何缘故。”



       “是啊,我也看到了。”



       “会不会召集咱们前来观妙台,就是为了此事。”



       “莫非是有什么宝贝出世了?”



       “哪里来的宝贝,估计是另有要事。”



       就在一众弟子疑惑不解,蠢蠢欲动的时候。



       这时,观妙台上,突然出现了三道身影。



       一众弟子齐齐朝着台上看去,只听得其中一名弟子道:“来了。”



       “是北冥师叔祖和道玄师叔祖到了!”



       又有一名弟子道:“咦,那不是天宗的太玄子师叔祖吗?”



       有人回道:“太玄子师叔祖明明是人宗的,什么时候成了天宗之人了?”



       随着叶千秋、道玄子、北冥子的出现。



       只见天人二宗的掌门人和长老全部站起身来,朝着三人躬身行礼道:“拜见师叔祖。”



       叶千秋、道玄子和北冥子皆是微微颔首。



       此时,四周天人二宗的弟子也急忙起身朝着三人见礼。



       一时间,观妙台四周变得宁静无比。



       只听得道玄子朗声道:“赤松师侄,长生师侄,你们可以上来了。”



       赤松子和长生子直接飞身上了观妙台。



       二人对视一眼,然后赤松子朝着四周环顾,朗声道:“今日,召集大家前来观妙台,是有一件大事要宣布。”



       “此事关系到我道家之未来,与诸位息息相关。”



       天人二宗的弟子闻言,皆是一头雾水。



       心中各自想着,到底是什么样的大事,居然要如此这般兴师动众。



       就在这时,只听得长生子又开口道:“赤松师兄口中所言之大事,便是我道家天人合一之事。”



       “从今日起,道家再无天人二宗之分,无论天宗弟子,亦或是人宗弟子,往后都只是道家弟子。”



       “自三百年前,我道家分为天人二宗之后,道家之声势,便大不如前。”



       “如今,天下一统之势渐渐趋于明朗。”



       “我道家想要在天下一统之后,有所作为,必须天人合一,共同扶持。”



       “值此大争之世,我道家弟子已不可能独善其身。”



       “而今,我道家再出一位圣贤。”



       “他将带领我道家重新走向辉煌。”



       天人二宗一众弟子闻言,脸上都浮现出了惊讶之色。



       “天人合一?”



       “天宗和人宗要重归一统了?”



       很多弟子不敢相信这个事实。



       作为弟子来说,师长之命,自然不敢违抗。



       更何况,说出这个话的人,是赤松子和长生子这两个天人二宗的掌门人。



       一些弟子头脑很清楚,只听得其中一名人宗弟子,朝着长生子问道:“敢问掌门师尊,我道家何时又出了一位圣贤?”



       “弟子怎么不知?”



       长生子看向那名弟子,微微一笑,道:“木虚所问,想必是你们都想要知晓的。”



       “我也就不卖关子了。”



       “我道家新圣,便是太玄子师伯。”



       天人二宗的一众弟子闻言,皆是心头一震。



       齐齐朝着叶千秋看去。



       能被称为圣贤者,无一不是经纶满腹、通晓大道的绝顶高手。



       道家已经有百年没有出现过圣贤。



       现在,居然又有圣贤出现了?



       在天人二宗所有弟子的注视之下,叶千秋往前走了两步,只见他朝着一众天人二宗的弟子朗声道:“诸位,今日召集大家前来,一来是宣布道家天人二宗重归于一。”



       “二来是我要给诸位诉讲大道,定道家之基。”



       “我著写《道经》十二卷,藏于心斋之中。”



       “今日讲道之后,凡道家弟子,皆可到心斋翻阅《道经》,明我道家根本之理。”



       这时,只见赤松子双手托着雪霁,朝着叶千秋说道:“道家天人二宗重归一统,赤松肯请太玄师伯出任我道家新任掌门人。”



       长生子也急忙在一旁躬身行礼道:“太玄师伯上应天命,下应苍生,为我道家定一统之基。”



       “长生肯请太玄师伯出任我道家新任掌门人。”



       其余天人二宗长老纷纷起身,有样学样,朝着叶千秋躬身行礼。



       叶千秋微微颔首,将雪霁从赤松子的手中拿了过来。



       “从今日起,我为道家掌门人。”



       “凡道家弟子,要遵循大道,不得同门相残。”



       天人二宗的数百名弟子见状,虽然觉得事情发生的有些突然,但眼下天人二宗掌门人,长老都已经表态了,那显然此事已经是板上钉钉的事情,不论是反对还是赞成。



       眼下,他们这些弟子们的意见其实都起不了太大的作用,于是,一众弟子也纷纷起身,躬身拱手,朝着叶千秋行礼,齐声道:“弟子等谨遵掌门令。”



       数百人的声音,声势浩大,鸟雀都吓跑了不知多少。



       这时,叶千秋手持雪霁,在观妙台之上端坐下来,抬手道:“大家请坐。”



       “今日,道家重归一统,我也要为道家众弟子讲一讲天人合一之道,讲一讲道家存世的根本之道。”



       话音落下,但见叶千秋抬手,手中凭空出现一团水。



       那水凝而不散,在叶千秋身前漂浮起来。



       叶千秋朗声道:“有谁可知这一团水是从何而来?”



       台下的一众道家弟子闻言,不少人都浮现出疑惑之色。



       有弟子道:“掌门,您功力绝顶,这水难道不是您用真气凝结而来的吗?”



       叶千秋笑道:“你如何知道水是由真气凝结而来呢?”



       那弟子挠头道:“这个……弟子说不上来……”



       叶千秋朝着四周看去,道:“有谁知道,为何我能凭空凝结出这一团水来?”



       台下一众弟子修为高深者也有一些。



       这时,只听得坐在一边的逍遥子朗声回道:“是因为空中有看不见的水,所以掌门才能聚水在手中。”



       叶千秋微微一笑,朝着逍遥子赞道:“说的好。”



       “正是因为空中有看不见的水,所以,我才能用真气将其凝结出来,如果本来没有水,那用真气可是凝结不出半点水来。”



       “水几于道,这在空中的水是气态,而冬天的飞雪是固态,汇入江海便成了液态。”



       “这三者都是水,只是形态不同名称各异。”



       “道也是如此。”



       “道在天是原本无形的状态,称之为阳。”



       “阳聚而成气,气聚而成形。”



       “成形之后,变为质,即我们看得见的有形物质,有形物质再聚合形成地。”



       “地为阴,有天地,然后有万物,而人居于天地之间,有阴有阳。”



       “道即是意识,是精微的物质,所以道家称之为精神。”



       “我道家先圣老子,在入定进入“恍惚”的状态下,看到了“其中有象,其中有精,其精甚真”的道。”



       “无形的道,还是有形的,只是极其细微。”



       “所以太极图中白鱼有一个黑点、鱼眼,这个黑点即是道。”



       “精神四达并流,循环于天地间。”



       “在天,故曰,有天道。”



       “凝聚为有形质的,看得见的物质坠地,故曰,有地道。”



       “人是无形的精神和有形的肉体、骨骸的阴阳结合体,故曰,有人道。”



       “其实,无论是人道也好,地道、天道也罢,这一切种种皆基于道。”



       “庄子说无思无虑始知道,无处无服始安道,无从无道始得道。”



       “并非是否定道的存在,而是要表达道不可知的观点。”



       “就好比我手中的这团水。”



       “如果这团水不显化在我手中,那么你们如何能察觉到这团水呢?”



       “但大家察觉不到这团水,难道这团水就不存在吗?”



       台下的一众弟子听到这里,面上皆露出了恍然之色。



       原来一团水也蕴含着常人难以辨别的道理。



       叶千秋还在继续从其他方面深入浅出的讲述着“道”。



       一众道家弟子,有人听的如痴如醉,有人听到一半,则是一头雾水,只觉道之高深,难以理解。



       随着叶千秋讲道的深入,本来在山间飞舞的苍鹰和鸟雀,松鼠和猴儿也尽数围在了观妙台的四周。



       叶千秋感受到了讲道之时,天地之中似乎有一种奇特的韵律和他发生了共鸣。



       叶千秋心中暗道,此方天地拥有神冥力量,讲道之时发生这种神奇之事,倒也是在正常范畴之内。



       这一番讲道,延续了大概三个时辰左右。



       待日斜夕阳之时,讲道方才结束。



       道家数百名弟子各自怀着难以言说的心情离开了观妙台。



       道家天人二宗重归于一,又有新圣太玄子携《道经》出世,给众弟子讲道。



       此事很快便传扬了出去,引得诸子百家震动。



       叶千秋成为了道家掌门人之后,便将天人二宗弟子合归一处,人宗弟子全部搬回了大竹峰。



       隔三差五的便召集道家众弟子,给一众弟子讲道,将《道经》十二篇中的要义给众弟子一一说来。



       不过,能听懂的终究只是少数。



       大部分弟子,对于《道经》的理解还很片面。



       道家一统,叶千秋心里的石头也总算是落地了。



       经过他数次讲道,原先天人二宗弟子之间的隔阂越来越少。



       而他对于道家的实力也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道家弟子可能听起来不算多,但加起来也有三百多人。



       并非是所有的道家弟子都在山上修行,还有一部分弟子,潜藏在七国之中做密探。



       道家弟子行事很低调,给了人一种错觉,让人觉得道家弟子不多,但道家其实在七国之中的势力并不小。



       叶千秋接触到道家的这些隐藏实力之后,便有了下山的打算。



       这一日,幽林小筑之中。



       刚刚闻讯而来的赤松子和长生子脸上露出不解之色。



       赤松子道:“眼下道家重归一统没多久,掌门师伯就此下山,是不是太过仓促了一些。”



       叶千秋却是笑道:“无妨,山上的事,有你们二人处理,我放心的很。”



       “我此次下山,也是为了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