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七章:千古第一阳谋,推恩令!计定,斩宁王!【求月票】

作品:《 大夏文圣

       祁林王府。



       随着天魔老人的身影出现,祁林王脸色不由一变。



       “敢问前辈有何指教?”



       祁林王的声音响起,他有些不解,也很好奇,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有人请我出面,来会一会你,找你了结一些是非。”



       天魔老人缓缓出声,凝视着祁林王。



       “了结是非?”



       “敢问前辈,本王何处没做好?得罪了您。”



       祁林王有些疑惑。



       不明白是谁请天魔老人前来,仔细想想,自己好像没有结什么仇啊。



       “是顾锦年,大夏世子,他有恩于老夫。”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老夫答应帮他出手一次,方才已经将阿塔寺高僧罗泽诛杀,顺便来找你一趟。”



       天魔老人声音平静。



       他直接道出是顾锦年让自己来的。



       原因无他,主要是阿塔寺的事情,无法隐瞒,到时候天下人都会知道,罗泽高僧死在自己手中。



       到时候天下人都会知道,他天魔老人是顾锦年的师父,如此一来的话,会引来一个问题,那就是天下群雄会不会因为自己的原因,从而不敢去招惹顾锦年?



       天魔老人心里清楚的很,顾锦年这小子鸡贼,想要让他老老实实动用三块玉佩,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事情。



       而且顾锦年既是大夏世子,还是儒道后世之圣,孔圣钦点的。



       正常来说,可没几个人敢针对顾锦年,即便是有人想要针对顾锦年,一般来说,顾锦年能靠自己解决。



       天魔老人不希望让天下人误会,自己是他顾锦年的师父。



       反而要让天下人知道,他只帮顾锦年一次,这一次结束后,再也不会帮了。



       这样就方便一些人去找顾锦年麻烦,而顾锦年也会不得不再使用玉佩令牌召唤自己。



       这就是他的想法。



       “前辈,我乃大夏王爷,顾锦年与本王只是一些小恩怨,算不得什么。”



       “过些日子,世子的册封大典就要开始,本王会亲自向他道歉,您觉得如何?”



       fo



       祁林王开口。



       他戴着狰狞面具,眸子中却显得平静。



       大夏已经在准备册封大典了,他也要去京都一趟,想着能不能通过这种方式,化解恩怨。



       “不!”



       天魔老人摇了摇头,直接拒绝对方的请求。



       可话音落下,祁林王的身影便消失在了原地,他朝着荒漠逃去,化作了一束光芒。



       “何必挣扎?”



       “你逃不出老夫的手掌心。”



       天魔老人叹了口气,祁林王实力不俗,是武王强者,可在他面前简直不值一提。



       让祁林王先跑一天都可以,反正逃不脱自己的手掌。



       然而,祁林王不说话,而是一直朝着荒漠逃窜。



       足足一个时辰后。



       一处荒漠当中。



       祁林王没有继续跑了。



       但下一刻,天魔老人出现在他面前,神色平静道。



       “怎么不跑了?”



       天魔老人问道。



       “前辈,在这里出气吧。”



       “王府人多。”



       祁林王淡淡出声。



       他很平静,天魔老人不会杀他,毕竟他是大夏的异姓王,天魔老人也没必要这样做。



       无非就是打自己一顿为顾锦年出口恶气罢了。



       故此,他来到这种荒无人烟的地方,也好降低影响。



       听到这话,天魔老人不由稍显沉默。



       他真没想到,祁林王居然是这种想法。



       还真是有点与众不同啊。



       能成为大夏王爷的人,果然都不是普通人。



       此时此刻。



       大夏京都。



       顾锦年收回了仙王玉辇,他不想太过于高调,故此与孔轩在京都百里之外。



       两人一路前行,而这一路上,顾锦年都在琢磨一件事情。



       那就是溺水之事。



       当初自己溺水,最大的嫌疑是杨寒柔还有张赟,但随着后面的调查发现,这两人反而没有任何动机。



       所以这件事情有一种悬案的感觉。



       随着李冷秋的告知,顾锦年大致明白了前因后果。



       西北边境,发生了杀民充匪的事情,这种事情早晚是纸包不住火,而且涉及的人,绝对不少。



       类似于徐建这样的官员也不少,总有一天会闹出事来。



       故此,这帮人为了自保,所以将苗头放在了‘战争’上。



       这就完美诠释,为什么有人想要打仗了,一但打仗,大夏王朝发动战争,那么不管他们做了什么事情。



       都要先放在后面去,等战争结束后,再来一一处理。



       可战争一但结束,大夏王朝要是输了,这些武将就更不能动弹,再动他们的话,于大夏王朝不利。



       倘若赢了,则拥有了免死金牌,毕竟他们是功臣,刚刚打仗赢了,渲染一下,就是天大的功臣,大夏王朝的中流砥柱。



       如果责罚或者一并牵连的话,那就是杀功臣,毕竟杀民充匪,你没有完全的证据,只是知道部分消息罢了。



       绝对不能贸然出手。



       结合以上种种,想要发动战争,找自己下手是最好的。



       自己要是死了。



       顾家必然雷霆大怒,一定会与文官撕破脸面,到时候无差别针对,管他是文臣还是武将,只要有嫌疑,老爷子都会出手。



       如此一来,整个大夏朝廷一定会极其紧张,永盛大帝为了稳固朝廷,就必须要将老爷子送到边境,对战匈奴国。



       倘若老爷子不答应,内部战争一触即发,倘若老爷子答应,外部战争一触即发。



       这就是让自己溺水的好处。



       想通了这点以后,顾锦年就彻底明白了一切的前因后果。



       射阳侯参与杀民充匪之事,而且不是简单的参与,是头目之一。



       所以为了引起大夏战争,射阳侯让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吴安,给自己下毒。



       然而让他们所有人都没有想到的是,自己活下来了,这是他们没有想到的变数。



       接下来的事情,顾锦年大差不差也能想到,那就是江宁郡的事情。



       洪灾爆发,引发内乱,再配合匈奴国前来和亲,这一切的事情,其目的都是为了‘战争’。



       只可惜啊。



       这些计划都被自己一一粉碎掉了。



       明白前因后果,顾锦年也总算是明白,这个局有多大了。



       果然,这个世界上没有无缘无故的恨,也没有无缘无故的爱。



       不过,这件事情顾锦年打算告知陛下和老爷子,让他们亲自来处理吧。



       涉及的官员只怕比想象中要多,而且这种争斗,自己要是参与进来,反而不好。



       以自己的脾气,那就是一路横推,见人就杀。



       杀可以解决部分麻烦,但无法解决所有的麻烦,而且会让陛下难做,也会让老爷子不好去处理。



       眼下,自己回京之后,参加完册封大典,全心全意去发展经济就好。



       这才是根本。



       当然,头一批人还是要杀,不可能假装不知道,不然的话,只怕会有更多的无辜百姓葬身在这帮畜生手中。



       收回心神,抬头望去,也快到抵达京都。



       官道上。



       孔轩一直保持沉默,与自己并行。



       “孔兄,可曾去过稷下学宫?”



       两人行走在官道上,或许是因为无聊,顾锦年开口,询问孔轩这件事情,找出一个话题。



       “去过一次。”



       孔轩点了点头,如此说道。



       “感觉如何?”



       顾锦年出声询问,算起来过段时间就要去稷下学宫了,自然而然,他要提前准备一二。



       “稷下学宫,乃是天下读书圣地,学宫每一位都是当代大儒,而且琴棋书画样样精通。”



       “而且学宫当中,更是有诸多先贤手札,妙不可言,是我儒道第一圣地,哪怕是孔府也比不过稷下学宫。”



       “孔家当年甚至也想临摹一个学宫,但发现很难做到,也就放弃了。”



       孔轩给予回答。



       对于稷下学宫,顾锦年只有零星半点的信息,只知道这地方是天下读书人都梦寐以求想要去的地方。



       如今听闻孔轩所言,顾锦年心里是有数的。



       稷下学宫围绕的还是学术之争,孔府最大的优势,是孔圣。



       这是孔府的金字招牌,两者的路完全不一样,一个是圣人世家,一个这是学宫,天下读书人自然想要前往孔家朝圣,若是能成为孔家一脉,这是最好的,可以借助孔家的势力,帮助自己。



       然而稷下学宫则是读书人最纯正之地,在这里读书人将自己的疑惑提出,有人会给予解惑。



       亦或者发表自己的学术文章,从而自成一派。



       相当于是试炼之地。



       所有读书人,成为大儒之后,或者是有儒道心得,想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就必须要前往稷下学宫。



       倒不是说,稷下学宫认可,这文章才被天下人认可,而是稷下学宫是一个大舞台,读书人的舞台。



       天下读书人都关注的地方,一举一动,天下读书人都会关注。



       总比你默默无闻,在一个村庄发表自己的文章一般。



       就算文章再怎么好,也没有什么很大的影响。



       “锦年兄,这次去稷下学宫,愚弟很期待兄长颠覆文坛。”



       孔轩出声,眼神当中满是期盼。



       “颠覆文坛就算了。”



       “我第一次去稷下学宫,多看看多学学就好。”



       顾锦年不做这种美梦。



       稷下学宫,不是什么诗词大会,念两句诗词就行的通。



       你的学问说出之后。



       就必须要解释清楚,至少能将逻辑解释通来,然后会有一群人来质问,说直接点就是挑你的刺。



       还不是那种客客气气的跟你挑刺,而是非常阴险的挑刺,证明你说的东西,一文不值。



       没错,就是打击你。



       并且你绝对不能生气,或者是说你可以生气,但不可以不允许别人挑刺。



       毕竟在天下人看来,一个新的学问,必须要得到锤炼,如果禁不起敲打,那这个学问本身就有问题。



       这也是为什么很难会出现新学术的原因,往往想到了几个不错的东西,你说出来,面临的就是各种打击。



       然后每年都去,其结果就是两个。



       要么,你最终发现你的学问的确有问题,所以放弃。



       要么,你最终补全你的学问,得到大家一致认可,名气是有了,但问题来了,有几个人愿意跟着你学?



       有肯定是有,数量决定一切啊。



       你呕心沥血,千辛万苦,得到认可后却弘扬不出去,这才是最可悲的事情。



       也正是因为这些原因,所以新学难以出世,大部分读书人还是追寻着前面四位圣人的路。



       摆在面前有现成的学问,跑来跟你学新的学问,成功了还好,这不成功那就是荒废一生,没有人敢拿自己的前途来赌。



       “锦年兄长。”



       “您太谦虚了,能说出为天地立心者,岂能没有新学?”



       “不过第一趟过去,的的确确好好学习为佳,毕竟兄长还年轻,有的是时间。”



       孔轩典型就是顾锦年的小迷弟。



       顾锦年到没有说什么。



       如此。



       两人来到大夏京都。



       “孔兄,愚兄去一趟皇宫,有什么事的话,可以去书院找我。”



       到了京都。



       顾锦年与孔轩告别。



       “好,兄长,如果去稷下学宫的话,记得带我一同去,我这段时间的确要去大夏书院,找文景先生说些事情。”



       “好。”



       “孔兄,你们孔家的事情,我会去宫中,告知陛下的,请放心。”



       顾锦年点了点头。



       对于这个孔轩,顾锦年是有好感的,毕竟这个人明事理,再加上与孔家的恩怨,其实也已经差不多了。



       自己也吃了亏,孔家也吃了亏。



       和解自然最好。



       当然,最主要的原因,还是顾锦年不想把时间浪费在孔家身上。



       “多谢锦年兄长。”



       “那愚弟先行告退了。”



       孔轩十分喜悦,朝着顾锦年一拜,说完便离开此地。



       随着孔轩离开,顾锦年也直奔皇宫。



       大夏京都内。



       顾锦年回来的很低调,没有什么大张旗鼓,就这样直奔皇宫。



       等来到皇宫,宫外的侍卫,一个个惊讶不已。



       “我等见过世子殿下。”



       侍卫们齐齐喊着,但有人立刻出声。



       “还喊什么世子,叫侯爷。”



       众人还是没反应过来,以前称呼世子称呼习惯了,一时半会难以改口。



       “无须多礼。”



       顾锦年朝着众人点了点头,面色温和,直接朝着皇宫走去。



       普天之下,也只有顾锦年一人,可以如此随意进宫。



       顾锦年前脚入宫。



       养心殿内。



       永盛大帝便知道了消息。



       “锦年入宫了?”



       得知顾锦年入宫,永盛大帝显得十分喜悦。



       “回陛下,侯爷已经进宫了,要不了半刻钟就到。”



       魏闲笑呵呵的回答道。



       “好。”



       永盛大帝满是笑容,顾锦年这趟走了蛮久,好在的是,没有错过上元节。



       整个礼部也在加急,上元节完成册封大典,应当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不一会。



       一道声音在外面响起。



       “臣顾锦年,拜见圣上,愿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养心殿外。



       顾锦年的声音响起。



       “进。”



       永盛大帝也没有装,直接起身,一脸笑容的迎接。



       随着顾锦年出现后,永盛大帝的声音不由响起。



       “锦年。”



       “你回来怎么不打一声招呼?朕已经做好了亲自去迎接的准备,怎么来的这么低调?”



       永盛大帝开口。



       “陛下,有要事禀报,所以从快。”



       进入大殿,顾锦年没有露出笑容,而是满脸认真,告知永盛大帝一些事情。



       听到这话,永盛大帝顿时明白,顾锦年估计有正事。



       当下,他使了一个眼神,魏闲二人立刻退出殿内,将目光看向顾锦年。



       “说,发生了事情?”



       “是佛门的事情吗?”



       永盛大帝直接询问,还以为是佛门的事情,毕竟顾锦年调遣三十万大军前往阿塔寺,虽然后面又让这大军回来。



       但肯定是有什么问题的。



       “佛门没什么大问题。”



       “陛下,臣已经诛杀李冷秋,也得到了一些消息。”



       顾锦年出声,如此回答。



       “你杀了李冷秋?”



       “这不可能。”



       “罗泽高僧,可是佛门绝世高手,你怎可能能诛杀罗泽高僧?”



       听到这话,永盛大帝满脸惊愕,感觉有些不可思议。



       “陛下。”



       “魔门绝世强者,想要收臣为徒,故而给了臣三枚玉佩,只要捏碎,便可以让他出手一次。”



       顾锦年没有细说,但说到这里,自己老舅也明白了。



       果然,听到这话,永盛大帝顿时恍然大悟了。



       不过他眉头紧皱,莫名有些压力。



       “杀了就杀了,这种人死了活该,朕知道他犯了什么错,即便是落到朕手中,朕也不会放过他,无非朕会换一种手段罢了。”



       对于顾锦年所作所为,永盛大帝到不觉得什么,杀了就杀了,能有什么办法?



       终究是自己的外甥,外加上李冷秋已经死了,顾锦年还活着,即便永盛大帝不想李冷秋死,也不会去得罪顾锦年。



       当然,他这句话还藏着其他意思,最后半句话才是重点。



       顾锦年听得出来,故而出声道。



       “陛下,李冷秋不仅仅杀废墟村百姓,而且牵扯杀民充匪之事。”



       “李冷秋死之前告知臣,射阳侯为主犯,至于白鹭府之事,牵扯到佛门与匈奴国,臣虽然不知道白鹭府之事,到底隐藏着什么阴谋,只不过还请陛下彻查到底。”



       顾锦年开口,将这个重要讯息告知了永盛大帝。



       “杀民充匪,射阳侯是主犯?”



       这回永盛大帝淡定不了了,李冷秋杀民充匪,他不在乎,不是说真不在乎百姓,而是李冷秋这种纨绔子弟,滥杀无辜很正常,杀了以后顺便拿去抵银子。



       只能说李冷秋这人胆大包天。



       如今也罪有应得。



       可如果这件事情,涉及到大夏一位侯爷那就不是小事了。



       一位侯爷也参与进来,就意味着不止他一个人,牵扯很多势力,换句话来说,死的就不是几百名百姓,很有可能是数千百姓,甚至更多。



       “射阳侯?”



       永盛大帝反反复复咀嚼着个名字,他心中思索着一些事情。



       过了一会。



       永盛大帝眼神当中流露出精芒,一瞬间仿佛想到了,其目光不由落在顾锦年身上。



       很显然,永盛大帝的猜想与顾锦年一般,猜到了是谁在朝堂当中搞事。



       “该死。”



       “当真是,天大的胆子。”



       半响后,永盛大帝想的更加仔细,他知道的信息比顾锦年更多,所以前因后果,在他面前瞬间浮现,并且他还猜想到了许多事情。



       养心殿内。



       顾锦年表现的很平静。



       等永盛大帝猜想完后,顾锦年这才开口出声。



       “陛下。”



       “如今西北之境,百姓受苦,自落龙原一战后,匈奴国短暂时间内,是无法对我大夏王朝产生威胁,陛下可以出手了,将此事彻查清楚,也可掌控西北二境。”



       顾锦年出声,这声音略带诱惑。



       的确。



       如今大夏王朝的外患,已经被顾锦年解决了。



       现在就剩下一个问题,那就是内忧。



       百姓生计这个东西,先放在一旁,权力斗争才是核心,想要让王朝欣欣向上,就必须要完成中央集权,一但大权在手,对于整个国家来说,就是天大的好事。



       圣旨之下,谁敢不从?



       而内部最大的忧虑是什么?不就是西北二境的问题,宁王和祁林王,虎视眈眈,祁林王还好说一点,只是跟宁王关系好,但没有造反的痕迹。



       可宁王之心,路人皆知。



       只不过,宁王毕竟是最大的从龙之臣,而且本身底蕴就强,真要跟宁王厮杀,说实话内部必然乱成一团。



       内部乱其实不怕什么,怕就怕内乱的时候,外患就出现了。



       所以,大夏王朝对宁王的政策很简单。



       熬。



       活活把宁王熬死。



       造反也不是想造反就造反的,毕竟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少一样都会失败。



       除非宁王奔着我当不当皇帝无所谓,就是要恶心一把你永盛,不然的话,宁王想要造反,必须要养精蓄锐,发动舆论,找准时机出手。



       否则,就别想了。



       所以,杀李冷秋不是一件好事。



       给了宁王一个造反机会。



       现在这个杀民充匪,的的确确是一个千载之机,如果抓住这点,将所有罪证拿出来,公之于众,宁王必然失去民心。



       一但坐实罪名,到时候就算宁王想造反也难。



       所以对永盛大帝来说,不动心那是不可能的事情。



       只不过永盛大帝还是叹了口气。



       “锦年,西北的事情,没有想象中这般简单。”



       “即便是朕彻查到底,查出这件事情跟宁王有关系,又能如何?无非是逼他直接造反。”



       “他大可对外宣称,是朕想要杀他,所以随便找了个理由。”



       永盛大帝出声,他是很心动,但他更加明白的是,到了宁王这个级别,你给他定罪或者不定罪都没有任何作用。



       百姓们到底信不信是一个问题,能不能找到证据又是一个问题。



       没造过反的人可能不理解,但对于造反过的人来说,永盛大帝可是清楚的很。



       只要舆论不是一面倒的,就可以造反。



       一面倒才是真正的可怕,利用人的同情心就足够了。



       毕竟造反这种事情,说句不好听的话,老百姓是不希望发生,但发生了又有什么能力去阻止?



       只能希望快点打完,不管谁赢,安顿下来就好。



       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朝廷思来想去,最终的决定就是熬。



       熬死宁王。



       “臣明白。”



       “不过,只要陛下彻查此事,臣有办法彻底解决藩王之乱。”



       顾锦年淡淡出声,眼神当中充满着笃定。



       “彻底解决藩王之乱?”



       “锦年?你在说什么?”



       “这可不兴胡说。”



       这回,永盛大帝坐不住了。



       本以为顾锦年是因为宁王的事情,从而产生愤怒,却没想到顾锦年居然说能彻底解决藩王之乱?



       藩王之乱,可是大夏王朝最大的麻烦,如果可以解决的话,后世都可效仿,这可是天大的好事啊。



       永盛大帝望着顾锦年,眼睛都直了。



       “陛下。”



       “臣有一计,名为推恩令。”



       顾锦年出声。



       他道出自己的想法。



       藩王之乱,无非就是封地集权,成为土皇帝,类似于诸侯国。



       大夏太祖当下分封国土,让后代子孙镇守,无非就想着自家人管好自己事。



       有私心这是合情合理的事情。



       但错就错在,自己人身上。



       对于儒道来说,只要皇帝不是外人,无非是大儿子上位或者小儿子上位,碰到忠良之臣,宁死不屈,可大部分官员或者读书人,怎可能有这样的风骨?



       顾锦年都不一定有这样的风骨。



       而对于太祖来说,他肯定是考虑过藩王的祸乱,但太祖也是人,说到底即便真发生了他不愿意看到的画面,可王朝还是他们李家的啊。



       既然是李家的,又能说什么?



       退一步说,能被自家人造反,那也证明这个皇帝没用,与其落在外人手中,还不如肥水不流外人田。



       顾锦年完全有理由相信,太祖当年就是这个想法。



       当然也设置了诸多限制,什么藩王不能随便入京,入京就是谋逆大罪。



       可这些东西都没用,在真正造反者面前,总能找到一些文字漏洞。



       只是推恩令不一样。



       推恩令,可以有效解决藩王之乱。



       “推恩令?”



       “快细细说来。”



       永盛大帝完全就是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他望着顾锦年,期待着这个推恩令。



       “陛下。”



       “此计极其简单。”



       “只需要陛下发布一道圣旨,从今往后,废除藩王长幼之分,长子继承五成家产,包括爵位,而次子继承其余五成家产,外加上也可封爵。”



       “扶持幼子与庶出,认可对方,不出二十年,大夏境内再无独权之王。”



       “只不过,此计想要彻底平下藩王之乱,陛下必须要做三件事情。”



       顾锦年出声,道出推恩令的内容。



       推恩令乃是千古第一阳谋,内容也十分简单,甚至只要有点脑子的人,都知道这计谋歹毒在何处。



       封建社会之中,一般都是传长不传幼,宁王死后,宁王的儿子,也就是李冷秋可继承宁王王称,所有的兵马全部由李冷秋掌控。



       至于李冷心,就什么都没了,至少朝廷不会给任何加封,但家庭关系好,李冷秋也会给予一些赏赐,相当于分一小部分家产给对方。



       这还算是家庭和睦。



       要是家庭不和睦,基本上就是养着你,或者让你去打点一下生意就差不多了。



       让你这辈子荣华富贵已经算是很对得起你。



       碰到一些狠茬子,同父异母的弟弟妹妹,该杀的杀,该囚禁的囚禁,该送出去联姻的联姻,一点都不含糊。



       你没有任何权力说话。



       自然而然,除长子之外,其余权贵的后代,一个个都不满,但不满又能如何?



       只能低头装死。



       可若是朝廷下达一道圣旨,那就由不得这些藩王怎么想了。



       除了宁王这种,其他藩王权贵,谁不生个十几个儿子?有些能力强的王侯,生上百个后人都不足为奇。



       朝廷下达圣旨,算是给他们撑腰,等老头子一死,就可以名正言顺争夺家产了。



       包括他们的娘亲,也会竭尽全力去争夺家产,你要是不给?那我就进京告状。



       朝廷来收拾你。



       什么?你们这些长子都不服?联合起来想要造反?



       没问题,造反成本多大?你手下将士愿意带着全家老小陪你一起造反吗?



       成功了还好说,没成功你全家都要死光啊。



       这个时候,二公子三公子四公子,二夫人,三夫人,四夫人纷纷出面,来到这些本就内心摇摆不定的将士面前说上一句。



       你何必造反呢?要不这样,你直接把大公子抓走,咱们一起合伙,让你往上走一走?



       一听这话,有几个人能顶住?



       就算这个属下忠心耿耿,那行,直接去找副将军。



       兄弟,想转正不?



       一句话的事情。



       一切都是利益,说句不好听的话,如果皇帝不给下面人好处,照样被反。



       如果群臣没有权力,皇帝独揽大权,什么事情亲力亲为,眼中容不得一丁点沙子,认真搞三年,搁普通世界,不是暴毙就是溺亡。



       放这个世界,估计也差不到哪里去。



       扪心自问,整个大夏王朝所有权贵阶级,有几个没享受权贵福利?



       把大家的底掀开,有几个鞋子上没有泥巴?



       顾家都不可能干干净净,圣人世家都做不到。



       这是天理。



       永盛大帝是瞬间明白了这个推恩令意味着什么。



       让这些权贵内斗起来,而且还是父子,妻妾之间的斗争。



       这些王爷,侯爷,在外人看来,都是一等一的存在,高高在上,可在家庭内部,还不一样是人?



       小妾吹点枕头风,人就麻了。



       外加上长子固然重要,但其他儿子就不是儿子?指不定有些长子还不如其他儿子。



       这是攻心之计。



       这是阳谋。



       无解的阳谋啊。



       永盛大帝实在是难以控制自己的激动,他已经能想象到,这计谋若是施行下去,各地王侯会是什么表情。



       只不过,永盛大帝很好奇,顾锦年说的三件事情。



       “你说。”



       “朕听。”



       永盛大帝强忍住自己内心的兴奋,询问着顾锦年所言。



       “陛下。”



       “推恩令能否真正施行下去,完全取决陛下什么时候下达圣旨。”



       “但施行和有没有效最为重要。”



       “一但圣旨传递出去,只怕会激起这些藩王反感,这很有可能是一个机会,被他们拿来抨击,到时候逼迫朝廷,要么废除,要么他们就造反,这一点陛下必须要思考清楚。”



       顾锦年道出其一。



       “这个朕明白。”



       “这推恩令,既可平定藩王之乱,但也有可能引发藩王之乱。”



       “所以,推恩令之前,朕必须要杀鸡儆猴。”



       永盛大帝出声,他明白顾锦年的意思。



       这道圣旨,明眼人都知道是什么,必然会引起藩王反逆之心,很有可能会被有心之人带偏。



       毕竟今日是推恩令,明日很有可能就是削藩令了。



       “朕想到了。”



       “杀民充匪,敲打西北二境,把这件事情公布于天下,在关键时刻,留有余地,不压迫的太紧,再将推恩令拿出。”



       永盛大帝只是稍稍一想,便想到了关键点。



       推恩令拿出去,必然会引起藩王争议。



       但在推恩令拿出去之前,渲染这杀民充匪之事,处死一切主犯,为民伸冤,并且将矛头指向各地藩王。



       不管有没有参与,都要让他们人人自危。



       关键时刻,退一步,再将推恩令拿出来,虽然依旧不开心,可对比这样继续闹下去,这些藩王会选择接受。



       毕竟那个时候,百姓的舆论绝对不小。



       没有人敢跟百姓作对,即便是宁王。



       “陛下英明。”



       顾锦年礼貌性的夸赞一句。



       能当皇帝的,要是这点智商都没有,那的确可以换个人了。



       “其二,推恩令若下放出去,朝廷必须要时时刻刻关注,已经分家的权贵,必须重新分家,快要分家的权贵,出手干预分家。”



       “这样做,可以有效让一批人占据便宜,然后朝廷暗中扶持,封爵赐地,象征性给予一些礼服长袍,玉辇坐骑。”



       “如此一来,会有更多人羡慕,到时候便可静坐钓鱼台。”



       顾锦年道出第二点。



       这点很关键。



       事情折腾好了,肯定要让这般权贵去嗨皮,到处去嗨皮,朝廷给银子花,也给封地,还有特制的礼服,玉佩,令牌。



       权贵不就是喜欢用这种东西装哔吗?



       这要是折腾几个来回,其他王府侯府的二公子,三公子,顶得住吗?



       根本顶不住。



       到时候,大夏王朝什么都不用做,就安安心心看各大藩王家里吵架,怎么吵都行,最好是吵的不可开交。



       只要不动手,朝廷绝对不会插手,等你们吵完之后,该怎么分封,朝廷会公平公正。



       吵的越凶,这个权贵势力就崩的越狠,几个兄弟姐妹,老死不相往来。



       可朝廷不怕他们不听话。



       因为他们都想继续掌握权力,一个宁王可以不怕朝廷,可如果宁王的势力,分成十股势力,那就不敢对朝廷做什么了,只能老老实实干活。



       谁敢造反,朝廷一句,谁干掉他,谁拿他的封地,保证兵不刃血,就能平各地祸乱。



       这就是人心。



       推恩令,就是针对人心。



       千古第一阳谋。



       永盛大帝是越听越激动,越听越兴奋。



       “锦年。”



       “第三点呢?”



       永盛大帝询问道。



       “陛下,这第三点更加重要。”



       “杀宁王。”



       顾锦年淡淡出声。



       一听这话,永盛大帝沉默了。



       杀王?



       “这是何意?”



       永盛大帝有些不明白,理论上这推恩令到了这一步,已经很可以了,为什么还要杀宁王?



       推恩令要是施行下去。



       宁王的造反计划,至少没了一半,因为到那个时候,没几个王爷会响应宁王。



       不是他们不敢,而是他们的后代子孙不愿意。



       以前,除了长子,其他都没什么权力,也没有什么好日子过,所以家族造反,也愿意拼一拼,拼成功了,自己就可以掌权了。



       现在,什么都不做,就能分享王位,自己吃饱没事干为什么造反?



       所以都没有人会去支持宁王。



       为什么还要杀宁王。



       “陛下。”



       “只有杀了宁王,在推恩令才算是真正施行。”



       “否则,终究只是一道圣旨罢了。”



       “只有染上王血的推恩令,才能震慑住各地藩王。”



       顾锦年出声。



       说完这话,他沉默不语,只是朝着永盛大帝一拜。



       推恩令。



       之所以能被称之为千古第一阳谋,不是因为这个计谋没有破绽。



       而是这个计谋,利用的就是人心。



       但有一个最关键的问题就是,帝王必须要掌握绝对的权力,所有诸侯藩王都要害怕这位皇�



       �。



       在绝对实力面前,推恩令才能发挥神效。



       杀了宁王,天下藩王就只能老老实实接受,诚诚恳恳。



       三代之后,藩王之乱,彻底解决。



       可不杀宁王。



       终究还是一道圣旨罢了。



       真要想造反,大不了造反之前,把除了世子之外的直系,全部杀一遍不就够了?



       狠下心来,还怕什么?



       宁王必死。



       大夏是时候需要树立帝威。



       永盛大帝安静了十三年。



       也的确要拔刀一次了。



       养心殿内。



       永盛大帝显得无比安静。



       他明白顾锦年的意思了。



       过了半响。



       永盛大帝的声音,也不由响起。



       “此事。”



       “朕明白了。”



       “锦年。”



       “你这计,当真为千古第一阳谋啊。”



       永盛大帝内心似乎做好了一个抉择。



       但他没有回答顾锦年,而是夸赞顾锦年这个计谋。



       帝王的心思,很难猜想。



       顾锦年不清楚自己这位老舅,到底是怎么抉择的。



       但他知道的是,即便不杀宁王,为了这个推恩令,自己这个老舅,也绝对不会放过宁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