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二十六章:御前奏对

作品:《 我的姐夫是太子

       更可怕的事……当空闲时,杨士奇与邓健在张家的茶房闲聊。



       邓健这种宦官,当然对人是很周到的,二人亲切交谈,杨士奇话锋一转,道:“邓公公,敢问当初为何太子殿下请下官来此授课?”



       邓健呷了口茶,面带微笑:“杨公,这个嘛……据奴婢所知,好像是太子殿下听闻您在出仕之前曾做过许多年的教书先生,杨相公教了这么多年的书,一定很有心得吧。”



       杨士奇:“……”



       他青着脸,一言不发。



       这一层的窗户纸捅破之前,他虽然隐隐觉得有这个可能,可现在有了真凭实据,他才知道原来太子对他的青睐只是一个笑话。



       而且近来他还听到一些可怕的传闻,之所以要教授张安世读书,是因为汉王提议让皇亲去赴皇家的家宴,这里头……可大有玄妙。



       只怕到时会有人故意要让张安世这个草包出洋相。



       而届时陛下一旦震怒,追究下来,谁会倒霉?



       他张安世就算是一头猪,那也是和太子有亲戚关系的猪啊。



       而他杨士奇这办事不利的锅,就算是背定了。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于是,杨士奇拼命喝茶泄火,然后继续拼命的上茅坑。



       完蛋了。



       山雨欲来,雷霆将至,到时尸骨无存,一切美梦尽为泡影。



       只是这时……还逃得开嘛?



       杨士奇只得继续上坟,然后每天面对张安世关切地问他:“杨侍讲,吃了吗?”



       杨士奇只想吃人。



       又过几日,他依旧还去翰林点卯,而后准备启程去张家。



       只不过到了翰林值房点卯的时候,那堂官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了杨士奇一眼,道:“是杨侍讲?杨侍讲,你可算来了,快,快入宫。”



       “入宫?”



       “对,陛下有诏,传你觐见。”



       杨士奇:“……”



       这是福是祸?



       …………



       南京紫禁城里。



       朱棣正在殿中与姚广孝和解缙、杨荣几人说话。



       不过今日却是连汉王朱高煦也来了。



       朱高煦爱凑热闹,尤其是爱凑朱棣的热闹,他虽然自诩是李世民,却知道自己的父皇可不是李渊。



       所以无论什么时候,这位汉王殿下总能在合适与不合适的时候出现在朱棣的身边。



       “父皇……杨士奇此人,儿臣没有听闻过,不过听说,他是太子侍讲……”



       朱高煦顿了顿又道:“他年岁已是不小了,却是如此默默无闻,听说连举人的功名都没有呢。”



       听说朱棣要召杨士奇,朱高煦对此大发评论。



       站在一旁的姚广孝只充耳不闻,他从不过问朱棣的家事。



       至于解缙……



       解缙这个人和太子关系是极好的,当然,好归好,对于太子身边的人,他却有所提防。



       这其实可以理解,同行是冤家嘛。



       朱棣瞪朱高煦一眼道:“你就少说几句。”



       说罢看向解缙,道:“解卿家可知这杨士奇吗?”



       解缙虽是入阁为文渊阁大学士,可同时也在翰林院挂职,对于翰林院的情况倒是颇为了解。



       解缙想了想道:“陛下,此人确实如汉王殿下所言,太祖高皇帝的时候,国家缺少儒生,因此虽开科举取士,却也命大臣举荐儒生入朝,杨士奇就是在这种情况之下入朝出仕,只是他平日在翰林院沉默寡言,也没有表现出过人的才能,所以臣窃以为……”



       解缙的话没有继续说下去,不过意思已经很清晰了。



       没有功名的人进入仕途,是大明开国的时候权宜之计,等到数十年的科举之后,有了大量的进士入朝,这些人自然也就没人愿意看重了。



       就比如解缙,着重的提及了科举,就是解缙是进士出身。



       朱棣不露声色道:“朕听说这杨士奇是个人才,所以想见一见。”



       解缙一听,立即住口,话说到这个份上,若是再说什么就是不识趣了。



       汉王朱高煦却忍不住道:“父皇身边或出了奸人,父皇要明鉴啊。”



       这汉王一向喜欢顶撞,当然,换作其他人这叫触怒圣颜,可朱棣喜欢这个儿子,却认为他是心直口快,因此不但不会加罪,反而屡屡称赞。



       不过朱棣脸这次却是脸拉了下来,道:“你是藩王,国家大事,难道还要你做主?”



       朱高煦:“……”



       “陛下,杨士奇觐见。”



       “宣。”朱棣道。



       一会儿功夫,杨士奇忐忑入殿,行礼如仪,口呼万岁。



       朱棣打量一眼杨士奇,见他其貌不扬,便道:“杨卿在翰林当值吗?”



       “是。”



       朱棣道:“担负什么职责?”



       杨士奇道:“撰写经义,或至东宫值守。”



       朱棣不喜欢这些舞文弄墨的家伙,却还是耐心道:“朝廷的公文往来,可有涉及。”



       “有,翰林负责抄录圣旨和奏疏,对其进行存档,臣对此略知一二。”



       朱棣笑了笑道:“那么朕来问你,你既是常去东宫侍讲,你对詹事府有何看法?”



       詹事府是东宫的机构,负责太子的教育以及起居。



       杨士奇心里七上八下,他无法理解为何皇帝要召见自己,只是现在事到临头,只好应对了。



       于是道:“詹事府给太子殿下讲授的时候,大多爱进讲诗词文法之术,臣以为不妥。”



       朱棣来了兴趣:“噢?那么依卿所言,应该进讲什么呢?”



       杨士奇道:“太子殿下应当留意学习《六经》,空暇时候则阅读两汉时期的诏令。至于诗歌文法乃雕虫小技,不足为学。”



       朱棣听罢,用一种奇怪的眼神看着杨士奇。



       此人……倒是和其他的文官不同,在许多文臣那儿,这诗词文法简直就是他们的命根子一样,可杨士奇却认为只是雕虫小技。



       朱棣道:“学习两汉时期的诏令有什么用?”



       杨士奇道:“历代天子,在应对不同的情况时所下达的诏令,都有得失。



       杨士奇顿了顿继续道:“若是阅览这些圣旨,才可更加了解汉朝时各州县的局面,从而再比照《汉书》,就可得知诏令颁布之后的情况,从而得出诏令所产生的影响,对于国家是福是祸。再以此进行检讨,为何有的诏令无法实施,有的诏令实施之后反而导致天下的纲纪崩坏,有的诏令却可造福天下。如此一来,便可以史为鉴了。”



       朱棣听罢,精神更足了,他凝视着杨士奇一会,转而看向解缙,道:“解卿家认为如何?”



       解缙道:“臣对杨侍讲所言的通过诏令来了解民情和国策……有所疑惑。”



       杨士奇小心翼翼地看了一眼解缙,解缙是他的上司的上司的上司,是文渊阁大学士,因此他忙道:“还请解公赐教。”



       解缙道:“凭借于此,也不过是管中窥豹而已。”



       杨士奇道:“所以才需进行比对,要对照《汉书》、《诏令》、《奏疏》不断的比对之后,才可找到事情的真相。”



       解缙笑了笑:“你久在翰林,凭借这个,可以知道天下事吗?”



       “略知一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