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48章 又一批来送死的

作品:《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

       为什么要马士英去银川?



       银川也是边境,是属于新军政改革的范围。



       今年乃至明年,新军政都将是朝廷的一个重点方向。



       需要大量的人才来去做支撑。



       马士英这货在史书上虽然被评为奸臣,但你不得不说这家伙还是个实干派!



       没错,和嘴炮大神们不同,这家伙是个愿意真正干活的人。



       不过特么的大同镇的破事,虽说主要责任不在他,但崇祯肯定是不能跟他就这么完了的。



       这笔账先记着,也要让马士英头顶上悬着一把剑,过去西北后好好干活。



       今年已经是崇祯三年,按照崇祯对整个大中华圈的战略规划,崇祯五年,第一个五年计划结束后,就要开始着手规划大规模的中心城市了。



       例如西安府,在规划中,就是西北一个超大型城市,它将成为以后打通路上丝绸之路的后勤点。



       而银川,将是征西军的摇篮。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这些暂且不必多说,崇祯只能说,先把人扔过去,等熟悉了几年,就要马士英提详细的执行策略了。



       而眼下,最重要的还是大同镇的这些事。



       大同镇的事,到底有多严重,朝中很多人根本没有概念。



       史官估计在写到这一段的时候,只会寥寥几笔:崇祯三年九月,喀喇沁部万丹伟征作乱大同镇,伤亡数十万军民,帝大怒,御驾亲征,酋首伏诛,大明天威震四海,诸蛮皆惧,遂臣天朝。呜呼哀哉!



       但真正的现实哪有这么简单?



       举一个例子,北京大学同伴的学生要组织一场春游,恐怕也得策划个小几天时间,最后带着几十个人出去玩,还要反复确认人有没有走丢。



       而崇祯现在面临的是什么?



       几十个人?



       他面临的是近一百万人!



       要处理好这一百万人的民生,到底要多少人参与进来?



       这个数字无法准确的计算。



       但长城南边诸省,从巡抚、布政使、知府、知县、新农政指挥使、普通老百姓,全部要参与进来。



       因为有巨量的粮食从南边诸省采购,需要征调车辆运输,需要聘用民夫运输,需要照顾这些民夫的伙食,还要确保他们中途不要撂担子。



       还要防止山贼。



       长途跋涉,将粮食全部运输到雁门关,从雁门关分发。



       这就完了?



       还没有!



       粮食到雁门关了,谁来主持分发?



       怎么确保分发的这个人维持公平公正,怎么确保在这个过程中,有人不中饱私囊,并且高效完成这些事?



       会不会出现中途出现意外情况,然后有人甩锅,产生争论。



       人多了,管理成本就会大大增加,效率就会大大降低。



       这个时候,就是考验大明朝的行政动员能力的时候了。



       21世纪的中国,能在短短的一个月之内动员全国物资,但是大明朝肯定是不行的。



       明朝末年以行政效率低下著称。



       若不是张凡这几年大刀阔斧改革,现在大同镇发生这种事,朝廷只能眼睁睁看着它发生,却做不了任何事。



       组织动员能力无法与21世纪相比,但至少北方这些省都会全力配合进来。



       崇祯心里也已经做好了最坏的打算。



       十月二十日(农历),大雪。



       明军的粮食已经发完了,一队队明军一大早就出了城,还有一些身强力壮的民夫。



       他们是去砍柴的,现在太冷了,许多人都需要取火,否则不被饿死也要被冻死。



       还有一些明军和一些老百姓一起在堆房屋,条件很艰苦,有不少人手都冻肿了,但是大家却有说有笑。



       还有不少御林卫的士兵,在大同城找到了这一辈子的真爱。



       苦有也苦的乐趣啊!



       前方的墙壁上写着一句话:艰苦奋斗,才能创造幸福生活。————皇帝



       把自己裹得严严实实走在大街上的马士英,目之所及,看到了他以前从来没有见到的场景。



       蒙古人打来的时候,官员都跑了,大同镇的老百姓是绝望的。



       蒙古人没有打来的时候,也就是和平期,大同镇的老百姓是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脸上也是麻木的。



       但现在,他看到的是热情,是活力。



       仿佛经历了这一次灾难后,大同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明明现在的条件比过去更加艰苦,但这些人却比过去更加有激情。



       为什么?



       因为希望!



       因为许多人都对眼前的生活有了希望。



       这个希望来自哪里?



       来自代王府里的皇帝。



       自大同城收复后,皇帝就一直待在大同城,大明朝的京卫军从分发粮食、到一起搬砖修建仿佛,到出去砍柴打猎,全部都在做。



       所有人都看在眼里。



       人们为什么对皇帝充满了希望?



       因为实际行动!



       因为皇帝正在采取实际行动来改变眼前的困境。



       仅仅是口号,是没有办法真正激励大家的。



       人类因为行动而心怀希望,又因为心怀希望,而努力创造。



       他张凡是实干家,而不是空想主义者。



       就在大同城努力改变,努力将一切重新拨回正轨的时候,右路的明军尤世威却像是打了鸡血一样,天天带着人到处乱窜。



       他在干什么?



       他还能干什么?



       当然是寻找万丹伟征的踪迹,寻找蒙古鞑子的踪迹。



       这一日,万丹伟征没找到,却在高阳城西边200里发现了另一队蒙古鞑子。



       一共一千多人。



       石吉阿木图正在抱怨这鬼天气,这几年,入冬一年比一年早。



       这十月下旬,已经有一种寒冬腊月的感觉了。



       不过让他们兴奋的是,总算进入了大同镇,接下来就是去抢东西,抢女人,能抢多少就抢多少。



       一边的手下不无担心问道:“阿木图将军,我们就这样进入大同镇,卓尔巴图台吉知道了会不会惩罚我们?”



       “你要清楚一件事,实力永远是第一位的,一旦我们在大同镇收获颇丰,回去后,他卓尔巴图也不敢说什么。”



       “将军,我以前听说明军很厉害,前两年打建奴,建奴一直败。”



       “你们知道什么,那是明朝那个小皇帝借助咱们蒙古人的实力去和建奴对抗,根本不是明军的真实实力。”



       “咦,将军,前面好像有一队……好像是明军!”



       “明军?这里怎么会有明军,明军不是已经全线溃败了么?”石吉阿木图有些疑惑,“也好,抓一批过来问问话,让他们带带路。”



       此时,尤世威也发现了石吉阿木图。



       尤世威顿时双眼冒精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