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362章 大明朝的新常态,潜在的金融危机

作品:《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

       也是在八月十三日这一天,毕自严将此次的军费预支奏表呈递了上来。



       这一次,明军出动了多少人?



       京卫军8万人!



       北府兵5万人!



       关宁军1万人在辽河之畔。



       天武军3万人!



       一共动员了前线将士16万人。



       而这16万人所需要的后勤补给,需要多少人完成?



       30万人!



       如果不是顺天府到山海关有了水泥路,如果不是调动了几十艘战列舰到登州做后勤补给,恐怕东线打得也不会如此顺利。



       西线(草原)呢?

m.quanzhifashi.com

       西线付出了惨重的代价,张家口被破,北府兵和御林卫在北府大会战中都有受到重创。



       可以说,这种东西线同时开战,并且大明朝是纵深作战,以目前军政完善程度,补给已经达到了极限值。



       这样规模的战争,再往前一步,就是双方的全面战争了。



       双方的全面战争是什么场面?



       大明是这个时代人口最多,幅员最辽阔的帝国。



       皇太极的金国,是这个时代,野战铁骑最强大的汗国。



       东方大陆的两个最强者全面开战,将是千里化作赤地的战争,将是人头堆积如山,尸骸如汪洋的战争。



       双方都没有准备好,所以,双方的最高领导者,都做了最后一步的克制。



       所以,对朝堂上的争议,其实并不需要花太多时间去纠结。



       因为现在根本还没有能力推平辽东。



       从治理整个大国的角度也可以分析。



       目前大明内部尚有诸多矛盾没有消化,贸然发动大规模灭国战,如果没有作者对主角的气运加身,战胜率大概也就60%。



       即便灭了皇太极,大明朝目前的行政体系也不能消化辽东广袤的地盘。



       即便勉强派人管制,也会激发出更大的矛盾,从而影响关内各项新政的持续深化。



       所以,无论从自身实力还是时机来看,都还不是灭国的时候,



       此次的总体花费户部也做了估算了,包括军粮、运输军民的俸禄、抚恤金、犒赏,对张家口的赈灾款,以及对伤员的治疗,保守总花费是3000万两。



       这么大一笔开支,朝廷目前的财力,肯定是有的。



       毕竟去年刚从南直隶抄了一亿多两。



       唯一面临的问题就是,目前朝廷没有那么多现金银钞,需要打开印钞机。



       那么问题来了。



       是不是现在有了皇家银行,就不差钱了,想印多少印多少?



       当然不是!



       钱是不能乱印的,即便是皇帝,也不能违背经济规则。



       朝廷本身有一亿多两的储备银,相对应的是可以印这么多钱的,不会出现太大的经济风险。



       不过按照目前的盘子,这一亿多两,基本上最多两年就用完了。



       想想就知道,现在最花钱的水泥路已经完成了一半了。



       第一批水泥路主干道属于国家级别的公路,肯定是朝廷掏钱,和地方上的财政支出和收入没有太大的直接联系。



       而就水泥路的最新情况,从北京到武昌的国道已经从北京到修到了郑州,还有三分之一就到武昌了。



       而从武昌修到西安府的水泥路,也已经完成了三分之二。



       至从武昌抵达广西的路,可能因为南边山区很多,路修的有些饶,才修了一半。



       不过,两年半时间,能修到这个地步,动员能力已经非常高了。



       若是换做以前的大明朝,恐怕没个几十年是修不下来的。



       那么问题又来了。



       摆在崇祯面前的新问题已经出现了。



       为什么问题?



       因为新政引发的经济问题。



       什么经济问题?



       通货膨胀的问题。



       为什么会出现通货膨胀?



       因为朝廷通过搞基建,把银钞都发到了老百姓的手中。



       为什么发到老百姓手中,就出现了通货膨胀?



       因为皇家银行这两年大量的印钱放水啊,不少省的钱明显增多,虽然市场上的商品也相应在增加,但是增加的速度,远远没有银钞增加的快。



       钱大大增加,商品的数量却跟不上,市场上自然就出现了供不应求的局面。



       如此一来,商家当然就涨价咯。



       例如,以前可能卖0.8两一石的粮食,现在就会卖到1两一石。



       这种涨价,在顺天府有违明显。



       因为北京城在扩大,外城的外面在建立新区,新区建设了诸多大学、商业街等等。



       北京城需要的工人也最多,那些工人以前原本是佃户甚至无业游民,现在他们手里有钱了,去酒店消费了。



       这部分人就是突然增加出来的需求者。



       而商品的数量虽然也增加了,毕竟新农政也促使了粮食的增加,可明显跟不上需求了。



       这就是新问题,并且这个问题,会在接下来的大明朝成为新常态。



       因为宏观调控主导的经济发展,必然会适度的引发通胀。



       朝廷要做的就是控制通胀的速度。



       如何控制?



       一、控制银钞流入市场的速度,即皇家银行的印钱需要克制,需要准守市场规律,不能太任性。



       二、快速增加商品的数量。



       那么这第二点,其实本质来说,就是发展商业经济了。



       而增加商品数量也有两种办法:



       一、自产自销,即大明内部自己生产。



       二、从外部购买。



       第一种速度会很慢,第二种,速度快,但是一般情况下需要军队参与进来。



       那么,对于现在的崇祯来说,很显然两种都需要。



       这第二种,最直接的就是在安南采购大量的粮食,运回国内,通过外部粮食的补给,来稳定通货膨胀的速度。



       有了粮食,很多商品都可以制造出来了。



       目前向民间释放银钞引发的通胀还算可接受的范围,但未来几年再不从外部引进大规模的粮食和商品,国内的经济可能就会出现大危机了。



       最典型的就是银钞贬值带来的金融危机。



       这一次的危机可不是某些传统势力的阻挠,而是经济发展过程中遇到的客观问题。



       所以,发动一场收复安南的战争,已经刻不容缓了。



       而发动对安南的战争之前,就必须扫清东南沿海的局势。



       否则粮食的运输通道受阻,即便收复了安南,也没有用啊。



       如此分析下来,和皇太极的较量就更应该先缓一缓。



       【作者题外话】:大佬们,不要养书,不要养书,不要养书,重要的事情说他个三遍。



       看盗版的大佬赶紧来塔读免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