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658章 军事战略的转变

作品:《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

       说到让谁来当元帅,这事其实是依据国家顶级战略来考虑的。



       例如当初大明朝朝堂矛盾重重,辽东虎视眈眈。



       则需要像孙承宗这样德高望重的前朝帝师来平衡人心,来给辽东将士提供支援。



       但是,辽东已经收复了,剩下的是长远的新政消化问题,虽然需要一个持久的时间,可已经不可能再有大规模的战事。



       孙承宗对西北没有经验,对海军也没有经验。



       最主要的是,他老了,而且病了,而且跟随他的人有点多了。



       无论从战略层面,还是从权力制衡层面,他都需要退下来了。



       这个时候,上位的人,需要对大海有全面的了解,需要知道朝廷如果要全面打通南洋,该怎么做。



       谁最合适?



       从训练海师的角度来看,袁可立训练过,天武军就出自他之手。



       但是从航海经验,海上作战,海上贸易,对日本、荷兰、葡萄牙人、南洋诸国的了解来看,无疑郑芝龙最合适。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而且郑芝龙年轻、聪明,渴望有一番抱负。



       从这方面来看,郑芝龙更加合适。



       但是,郑芝龙有一个比较明显的弱势,威望不够。



       前些年,为了弱化东南海域的郑家,皇帝对郑家采取了安抚、麻痹、架空和抽丝剥茧的手段。



       郑家的财产已经全部上缴,郑家的军队已经全部编入天武军,连郑家下面的狗腿子都被一网打尽。



       而这个过程,导致了郑芝龙空有国姓爷、兵部侍郎等虚衔,并无实际战功或者政绩。



       郑芝龙现在的状态,是不可避免的,是政治斗争之后的结果,谁让他之前太过强大,威胁到中央管制了呢?



       此一时彼一时,既然他的势力已经被拆解,郑家现在也就不过是大明朝的一个官宦世家了。



       而且郑芝龙在北京待了这么些年,又在海军学院任教了几年,如此看来,再重用他,已经没有太大的后顾之忧了。



       对于张凡来说,人尽其才。



       过去不用你,可能是因为时机未到,等时机成熟了,你就可以上位了。



       那问题来了。



       是用袁可立还是用郑芝龙?



       用袁可立!



       等等,不是说好的郑芝龙更合适的吗?



       的确,但郑芝龙在朝中基本没有任何根基,别说根基了,连一个熟悉的人都没有,你直接让他上?



       他可能刚上几个月,就和其他人产生隔阂和对立了。



       不要以为他没有手段,他怎么可能没有手段了。



       但是当领导,不仅仅有手段就够了,尤其是在中央枢府当领导。



       过去的政绩就是你现在的威信和底气,你以为李邦华、范景文、阎鸣泰、张维贤那些人都是吃素的?



       六月二十八日,身在登州的袁可立正在巡检海防。



       “大人,北京来了人。”



       “谁来了?”



       那人一头雾水地说道:“说是掌印太监方中官。”



       他也不知道掌印太监是做啥的,反正就是宫里的人,太监一般都是宫里的。



       可袁可立一听,先是愣了愣,然后立刻说道:“走,回去。”



       他刚走两步,却见方正化带着人已经朝这边走来。



       方正化笑着拱手,说道:“袁大人,好久不见。”



       “方中官,什么风把您给吹来了,有失远迎,有失远迎!”



       “袁大人客气了,咱也是奉了皇命前来。”



       袁可立马上严肃了起来:“陛下有何新指示?”



       “有圣旨,袁可立接旨。”



       众人一听,连忙跪拜。



       “奉天承运皇帝,诏曰:袁可立治军有方,复辽有功,着兵部尚书衔,召命回京,钦此。”



       “臣拜谢圣主隆恩。”



       “袁大人,安排一下,随咱回京吧,陛下还在等您呢。”



       袁可立接过圣旨后,好奇地说道:“方中官,近日京中可好?”



       “一切都有条不紊,就差袁大人了。”



       袁可立心头一跳,他感觉手中的圣旨变得沉重起来。



       孙承宗去职,他是知道的,现在军委会元帅一职空缺,朝中所有人都在猜测接下来元帅一职谁来担任。



       也有一些人推荐了袁可立,当然,更多的人推荐的是袁崇焕。



       然而,眼下突然给的兵部尚书头衔,让袁可立心中似乎有些猜想了。



       兵部尚书在大明朝肯定是实权官职,不过已经在整顿兵部案中,被张凡架空,整个兵部都编入到军委会下面了。



       兵部尚书自然成了虚职,属于加衔。



       例如孙承宗是兵部尚书衔,袁崇焕也是兵部尚书衔,阎鸣泰也是,现在袁可立也是。



       它代表了一种身份象征,和三公一样的道理。



       方正化的话意有所指,袁可立也再多想,收拾一番便回京师。



       与此同时,在天津卫海军学院的郑芝龙也接到了一封圣旨,让他立刻回京师。



       七月一日,早朝,所有人关心的元帅人选公布了。



       袁可立!



       袁可立的上位,出乎大多数人的意料。



       在整个军政体系中,目前大明朝还是以陆军为主。



       例如九边总兵力加起来达到50万之多。



       海军的存在其实相对薄弱。



       别看孙传庭和秦良玉在安南打得顺风顺水,但离京师太远,从主观的感觉上,存在感有些薄弱。



       再加上这些年边防的压力基本上在辽东和蒙古。



       大家一时间无法将注意力转移过来也是正常的。



       而袁崇焕在此次辽东之战中也是有大功的,辽东军消耗了皇太极大部分兵力,战争打得绝对出彩,他坐上元帅之位,许多人都不会有意见。



       可最终皇帝却选择了袁可立。



       为什么?



       聪明的大臣也已经分析出原因了,接下来大明朝可能要在海上投入大规模的军费。



       这涉及到国家军事战略的调整。



       并且,聪明的人也注意到了,郑芝龙回来了。



       郑芝龙不仅仅从天津回了北京,还进入到军委会这样的实权中枢部门,而且还进入了总参谋部,担任同知参谋。



       什么是同知参谋?



       副参谋长。



       郑芝龙低调地上任了同知参谋,进入军委会决策层,这意味着一些方向的改变和扩充。



       而事实上,袁可立自己怀疑,皇帝其实是想让郑芝龙来做元帅的,自己可能在这两年是一个过渡。



       袁可立也老了,他比孙承宗还大一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