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681章 未来的世界第一大城

作品:《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

       不过,这事其实还涉及到贸易逆差的问题。



       如果大明朝的东西卖得好,自然是不缺银子,会有大量的银子流入进来。



       但是总得以防万一吧。



       而且未来从海外进口的东西太多太多。



       并且,想要推行大明银钞国际化,手里必须有足够的金银储备。



       银钞得和金银挂钩,至少这个年代没有石油这玩意儿。



       如果金银储备不够,谁愿意接受银钞?



       十一月初十,北京下了一场小雪,一切都显得干净、清丽起来。



       在黄宗羲的带领下,李岩带着从上海府过来的一些官员以及三个民间商人,参观了北京制造局刚制造出来的蒸汽机。



       这三个民间商人分别叫王兴来、刘慧文、钱常松。



       为什么是这三个人?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这三个人以前其实是普通小商人,被李岩选中,重点在上海扶持。



       王兴来现在是上海棉织业的大老板。



       刘慧文则是运输业的。



       钱常松则是茶商。



       上海府之前还没有开放,他们是怎么赚到钱的?



       对辽东和天津。



       例如棉织品几乎全部运到了天津和辽东这两个地方,作为战略储备物品到了军队里。



       明军穿的棉衣中就有一部分来自这个王兴来。



       这三个人,可以说是李岩现在在上海府扶持得最成功的三个人。



       他们这一次到北京来,其实也是崇祯的意思。



       上海要更加大力度的投入,必然是需要快速扶持商业的。



       扶持商业就必须扶持一批民间商人,则先得打造几个标杆。



       他们先到北京制造局的纺织厂来考察蒸汽纺织机。



       当李岩第一次看到蒸汽机带动下的纺织机的时候,感到前所未有的震惊。



       王兴来、刘慧文、钱常松也全部被震撼到了。



       他们看到有工人在那里添加煤炭,然后连接起来的飞梭纺纱机在自动运转着。



       这样的场景,仿佛被施加了传说中的术法一样。



       但是随着新学中物理学的普及,已经有不少人开始接受。



       黄宗羲说道:“我们都做过测算,这种蒸汽纺纱机的速度是手工纺纱机的7倍以上。”



       “它最主要的是不知疲倦,不需要休息,可以源源不断。”



       “以前5个人做的事,一台蒸汽机就可以完成。”



       李岩不由得感慨:“变化太快了,没想到朝廷已经研制出这等神物。”



       黄宗羲小声说道:“这是陛下与格物科学院的人一起研制出来的。”



       “陛下真乃神人。”



       一边的王兴来几人不由得赞叹感慨。



       “李兄,陛下还说了,你上海府要多少台都可以,优先给你们提供。”黄宗羲笑了笑,“不过不是免费,得找我们购买。”



       李岩哈哈笑了两声:“好说,钱都不是问题,只要货是好货。”



       黄宗羲拉着李岩到一边,小声说道:“李兄啊,还有些事,我先给你提个醒,这一次朝廷要对吕宋岛全面打开海禁,上海是准备重点培养的,现在朝中有人已经起了争论。”



       起了争论?



       李岩立刻明白,去年的时候,朝廷已经开放了各个港口,不过只接受安南过来的粮食。



       但现在不一样了,朝廷要全面打开海禁,与南洋做贸易。



       这里面就牵扯到一股新的政治势力的崛起。



       例如以周延儒为代表的市舶司,以郑芝龙为代表的海军。



       这些全部将会在之后的朝堂上拥有重要的话语权。



       而有利益的地方就会有争斗。



       在此时的格局下,只要不是傻子,都能看出来,上海府是接下来开海新政中最肥的一块地方。



       无数人都想一头砸进来了。



       李岩这人在新农政时代,在河南搞新农政搞得风生水起,已经冒头,偏偏在朝中还没有人罩着。



       许多人当然看他不爽。



       这几年他在上海之所以还风平浪静,是因为上海一直在猥琐发育,很低调。



       而现在,再低调?



       已经不可能了。



       还怎么低调?



       辽东收复,辽东的商业也会从上海走海运打通,甚至已经有人在提出大明收编朝鲜做为一个省。



       那朝鲜接下来的商业呢?



       肯定也与上海有密切的关联。



       吕宋岛呢?



       肯定也逃不脱。



       没办法,上海府的背后,是大明朝轻工业体系最完善、河运最发达的南直隶。



       又是长江出海口,中游的湖广省、重庆,下游的江西,哪一个是泛泛之辈?



       这就注定了上海不同寻常。



       注定了它在未来,将会是大明朝最大的一个港口,甚至全世界最大的港口,甚至全世界最大的城市。



       有些提前得知朝廷政策的官员,甚至暗中开始写信给自己的家人,让家人赶紧去上海府买房。



       先别管那里的房子有多破,买了再说!



       这就是大时代下的机遇。



       李岩说道:“多谢黄大人提醒。”



       两人又交流了片刻,到了下午的时候,李岩才带着王兴来、刘慧文、钱常松,进了宫。



       每人知道,未来是大明的时代,但也是属于李岩这样的人的时代。



       而且时代的宠儿中,还有向王兴来、刘慧文、钱常松这样以前的普通人。



       他们站在了时代变革的关键时刻,关键的位置上,将会亲眼见证千年未有之变局。



       乾清宫内暖洋洋的,李岩带着自己身边的官员,已经那三人进去后,跪在地上,说道:“臣参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草民参见陛下,万岁万万岁。”



       “都起来吧。”



       “谢陛下。”



       崇祯走下去,亲自握住李岩的手,笑道:“两年不见,你都晒这么黑了,平日里应该很辛苦吧。”



       “比起陛下的日理万机,忧国忧民,臣一点也不辛苦。”



       再次见到崇祯,李岩心中也很是感慨。



       他想起第一次见到皇帝的时候,那是崇祯二年在河南。



       那时候的皇帝还是十几岁的少年。



       而眼前的皇帝,已经二十六岁了。



       他身上的气质越发深沉,目光依然清澈,给人一种洒脱,又坚毅的感觉。



       经历了那么多次战争的洗礼,张凡的确也更加的成熟。



       “这三位,就是你提到的王兴来,刘慧文,钱常松?”



       三人一听皇帝居然记得自己的名字,连忙激动得说道:“陛下,正是草民。”



       “听李岩说,你们三人在上海府对他有不少帮助。”



       “那都是草民等人应该做的。”



       “做得好,朕听说王兴来的棉织厂给辽东将士提供了不少棉衣,国朝需要你这样的人。”



       “草民多谢陛下的认可,草民会再接再厉!”



       “朕这一次召见你们,是想跟你们聊聊上海府的民间商社情况。”



       其实就是想听听下面的声音,然后将三个人打造成标杆,来年好大家对上海的投资,吸引南直隶更多的商人到上海,给上海港真正赋予更加强大的产能和资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