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956章 南洋的新政

作品:《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

       从赵清月那里离开后,崇祯转身就跑到红娘那里,把赵清月的名单给了红娘,嘱咐她让军情处赶紧找到这些人。



       接下来干什么?



       接下来当然是好好找南洋诸国算算账!



       之前又是走私火器又是走私蒸汽机的!



       大明的《专利法》懂不懂?



       来来来,敲黑板,各位跟朕一起念:《大明专利法》!



       南洋诸位,你们都侵犯了大明专利法知不知道?



       什么,你没走私火器?也没走私蒸汽机?



       你说没你走私你就没有走私?



       不管各位信不信,朕反正不信。



       要不朕派军队上去查一查,看到底有没有大明的火枪和蒸汽机?

m.quanzhifashi.com

       放心,查得很快,也就挨家挨户搜一遍!



       过了几天,也就是二月初七的时候,崇祯主持了一次廷议。



       参加廷议的人有内阁,以及各部院大臣,来的级别上是正部级以上的官员。



       “陛下,这是关于南洋经贸的安排。”



       李岩将内阁这一个多月讨论的汇总,以及拟定的初案呈递给皇帝。



       其中还有吕宋岛巡抚罗开文的奏疏。



       罗开文是去年九月抵达的吕宋岛,这货可能是大明朝最走运的巡抚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



       因为他一到吕宋岛,当地的土著为了跪舔他,就帮他发现了一座金矿。



       现在郑芝龙在那里亲自主持人开采,目前还没有人知道可以挖出多少黄金。



       李岩简单做了一些说明:



       “陛下,据福建、广东的官员反应,沿海民众对下南洋热情极高,大多数人在故土没有田地,现在朝廷在各个港口的船只颇多,也方便他们南下。”



       “臣预计,截止到今年,移民到吕宋岛的汉人,将会增加10万人。”



       “有了大量的汉民做根基,朝廷在吕宋岛的政策也会更加有力地落地执行。”



       李岩一边说着,崇祯一边翻阅着。



       “另外,福建和浙江,还会各自移民3万人,抵达满剌加城(马六甲城)。”



       当翻阅到马六甲的政策的时候,崇祯停了下来,他仔细看完后,说道:“马六甲现在的汉人已经不少了,但他们都是郑和时代的汉人的后代,对朝廷的归属感不强。”



       “朕觉得,有必要吸引他们这一辈的年轻人,到北京来读书,等读书后,回到满剌加城,为建设满剌加省做贡献,诸位觉得呢?”



       教育部尚书刘宗周说道:“陛下,臣已经在规划这件事,这是臣的提案。”



       王承恩将他的提案呈递上去,崇祯快速看完:“嗯,你规划的很好,不过他们都是汉民,长期在海外,朕觉得有必要让他们立刻感受到天朝对他们的关怀。”



       “所以,你在里面提到的漂洋过海旅程艰辛,朕觉得朝廷的国营商社远洋商船,可以为他们提供免费乘坐,并且提供食物,只要他们能够在考试中及格,获得来北京读书的机会,都可以享受免费乘坐和食物。”



       施凤来立刻出来说道:“陛下,若是如此,那陕西、四川、云南、贵州等偏远之地的学生,想来北京,是不是也要提供免费的交通和食宿,否则不公。”



       “一事归一事,现在朝廷要尽最快的速度,将南洋汉民的心收回来,为朝廷在南洋的事业站稳脚。”



       局部的特殊对待是有必要的,根据大局来做调整,是为了接下来的国家战略落地。



       但口子不能放太大,若是全国都效仿,不是朝廷出不出得起这个钱的事,而是必然有大部分人在里面作假。



       那样会造成国家秩序的混乱。



       “施凤来,你身为内阁大臣,要做的是平衡大局。”



       “是,陛下教诲的是,臣铭记圣训。”



       皇帝扫视一转,说道:“天下正在经历千年未有之大变局,朝廷面临的都是全新的局面,诸位都是治理国家的能臣,所以朕要求诸位要有大格局,如果连朝堂上的你们都还在为局部的事情争论而影响大局,那下面的人岂不是要内讧起来了!”



       众人连忙说道:“陛下圣训,臣等铭记于心。”



       “就这么定,吕宋岛、满剌加的汉人都要进行考试,考试合格者,来北京读书,此时交给教育部去做。”



       “诸位要记得,朝廷要在四海之内笼络人心,这样大明朝的路,才能越走越顺。”



       “是!”



       崇祯又开始加速翻看各项政策。



       内阁的政策主要可以归纳这样几点:



       一、兴建银行,货币改制,宣发银钞,以后统一认定银钞为唯一合法货币。



       二、兴办报社,抢占舆论高地,做好王化宣传,进行舆论疏导。



       三、大力宣传意识形态,将地主和大商人做定调。



       四、以租代购当地农田,用此来收买当地一部分人的人心,同时将愿意种田的人与田联动起来,保证粮食生产的正常运转。



       但是农业政策,包括农税,即大明朝的新农政。



       若有地主,则当地官府要做好土改措施。



       五、组建治安司,维护当地秩序,并且建立按察司,作为民事、刑事等司法衙门。



       重要岗位一律启用汉人,在执行岗位可以启用土著,以笼络人心。



       六、改革文字,废除当地文字,一律启用汉字,第一阶段先建立儒学,想要学习新学,则必须到北京来读书。



       七、凡大明官府管辖之地,臣民一律遵照《大明律法》。



       这七条,可以说每一条都在重点上。



       如果执行下去,会对南洋诸国社会造成很深远的影响。



       从文化、经济、政治上都会有巨大的改变。



       而且,其中有一点非常明确,想要学新学,来北京,到天子脚下读书。



       当地暂时只能学儒学,而儒学是非常注重君臣秩序的,这样可以让当地变得非常安稳。



       可以说,这些政策,每一条都非常符合张凡的心意。



       不愧是新政执行了十三年了,李岩已经深得朕心!



       君臣之间的默契便是如此。



       崇祯说道:“这些政策都很好,今天的议事就到这里吧,退朝。”



       等廷议结束后,崇祯让李岩留了下来。



       “太子最近怎么样?”



       “太子殿下勤学好问,是可造之材。”



       “前些天彦霖拿了一道题来问朕,说是你出的,朕想知道他们俩的题目做的如何?”



       李岩微微一怔,卧槽,难怪三公主的答案做的这么好,难道是陛下给她的提示?



       崇祯似乎看出李岩的心思了,他说道:“是朕给了她提示,朕倒是觉得没什么,遇到难题,合理地寻找解决方法,这种态度,值得肯定。”



       “陛下说得是,臣也觉得三公主天资聪慧。”



       “太子的答案呢?”



       “太子殿下的答案也做的很不错,将多方面都考虑了进去,唯独没有将水源考虑进去。”



       “嗯,看来太子也进步了许多。”



       这是对李岩教育的一种肯定。



       崇祯忽然道:“太子有问题,似乎不太愿意来问朕?”



       “陛下多虑了,太子殿下只是觉得陛下国事繁重,不愿意打扰陛下。”



       “看来朕还是要多主动去和他沟通沟通,毕竟教育子女不仅仅是老师的责任,父母也有责任。”



       “陛下用心良苦,太子一定会知道的。”



       “对了,内阁的那些政策,朕最担心的是第三条。现在郑芝龙和孙传庭还只是对局部进行了军事打击,没有动摇南洋传统地主的根基,也还存在大量商人。若是现在去给他们定调,他们必要有反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