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139章不就是用钱吗,朕有的是

作品:《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

       欧洲人做梦都不会想到,在这个时代,资本主义刚登上历史舞台,就有人开始打土豪分田地了。



       尤其是在东欧一带,沙俄统治下的农奴制度,使得社会矛盾日益尖锐,这使得明军在当地稍微煽风点火,就有一大批人起来搞事情。



       最重要的是,明军有哈巴罗夫这样的带路党,许多事情都变得简单多了。



       其实在远征之前,明军就从哈巴罗夫口中了解到了沙俄帝国内部诸多问题和矛盾。



       对各个阶层那是对症下药,一来一个准。



       例如对农奴,就是解开枷锁把歌唱,杀了地主分良田,剁了当地官僚。



       而对于一些愿意合作的地主阶级,也采用了拉拢的手段,例如用银子从他们那里买粮食,并且鼓励大明商人与他们合作。



       这叫一边内部分化地主势力,一边打压地主势力。



       以至于明军挺进莫斯科的速度并不算快。



       甚至完全可以用慢来形容。



       这也算是明军的战术之一。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客观来说,沙俄帝国的冬天是真的冷,敌国军队想要在冬天拿下莫斯科,是真的难。



       最大的难点就在于战线过长,缺乏后勤和根据地。



       例如拿破仑,例如小胡子。



       他们对这里都采用了硬啃的方法,也就是所谓的强攻。



       这都被证明失败了。



       当然,与他们所在年代这里国家的实力也有关系。



       拿破仑那个年代,沙俄已经完成了彼得大帝的改革,也完成了叶卡捷琳娜的大扩张。



       小胡子那个年代,红色巨人则完成了工业化。



       而这个时代,17世纪,沙俄还在帝国的初级阶段,彼得大帝还没有改革。



       目前沙俄只施行了对军队的一些改制,模仿西欧的军事建立了混编军制。



       莫斯科对地方的控制非常薄弱。



       这也给了明军可乘之机。



       五月到六月,明军一直停留在伏尔加河流域以西,在这一带缓慢推进着,尽最大可能在地方上建立亲明的根据地地点。



       朱慈烺最开始以为只有大明朝的农民需要翻身当家做主,没想到沙俄帝国的农民比大明过去的农民命运更惨。



       如果是这样推算,其实西方世界还是有很多农民需要被解放的?



       想通了这一点,朱慈烺心中忽然对西方世界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他在他的随军日志里是这样写的:崇祯二十三年六月十日,大军解决了12543人的种田问题,这些人获得土地后,对我们的好感度大大增加,有人给我们送东西,还有人给我们带路。



       他又写道:我们在这里也取得了几个地主和贵族的支持,他们愿意跟我们的商人做买卖,这是一件好事,这证明铁路队所做的事没有白费,未来可能会有更多人将东西卖到这里。



       他又写道:如果大明的经济和这里紧密联系起来,西征军的任务基本上就完成了。



       最后,他用总结性的文字写道:一开始,我以为的西征,是征服、毁灭,是满足帝王的好胜心。其实不然,这一路上,我们杀死敌人,却也做了许多建设工作。我们将农奴解救出来,我们在当地花银子买食物。我们的铁路在一步步往这个方向推进,我们的商品正在紧随其后。



       这将是一条贯穿世界的经济带。



       六月二十日,正在应**北边的承德避暑的崇祯接受到了李定国的汇报。



       看完后,他表示很满意。



       他心中非常清楚,想要打莫斯科,是急不得的。



       法兰西第一帝国强大吧?



       拿破仑一样滑铁卢了。



       小胡子那时候疯狂吧?



       后来一样玩完了。



       远征军,得稳扎稳打,过一个地方,不是去劫掠,而是去重建。



       把那里从敌人手里,变成自己手里。



       在这个国家概念还没有成型的年代,这样做是事半功倍的。



       他甚至回电李定国,今年不打莫斯科都没有关系,最主要的是把后面的根据点打牢靠了。



       当然,李定国也不是仅仅做个书面汇报这么简单,他是来要支援的。



       西征军深入敌境已经一年多时间,该用的钱都用完了。



       后续的补给线速度明显有些跟不上。



       一旦钱不够,如何在当地打根据点呢?



       正在承德避暑的崇祯,立刻将军委会是所有高级军官全部召集到承德来。



       六月二十五日,皇帝在承德见到了军委会的各级官员。



       事实上,孙传庭那里也有一份李定国的汇报,与皇帝这里的基本一致。



       崇祯说道:“前线的情况,大概便是这样,现在李定国已经推进到离莫斯科只有千里的距离。”



       “莫斯科已经集结了一批大军,在我军的北边,是鞑靼人,这些鞑靼族所有分裂部族,主要有蒙古人、突厥人组成,他们真要是被集结起来,会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威胁。”



       “不过好在现在莫斯科无法完全集结他们。”



       “我军现在在这里,此处,建立根据点,后方的铁路已经修到了这里。”



       “眼下是六月底,如果此时强行西进,强攻莫斯科,打得顺利,至少也要到九月底了,那时候莫斯科已经降温,迎来的是大雪天。”



       “这样会削弱我军的机动性,敌人也可能会趁机切断我军后勤,使我军孤立。”



       皇帝一板一眼地说着。



       “所以,眼下当务之急,诸位看怎么办?”



       孙传庭说道:“加快后勤体系的建设。”



       “如何加快?”



       李邦华说道:“增加物资调动,铁轨既然已经铺设进去,可以增加物资运输。”



       崇祯坐在躺椅上,一只手手指轻轻敲打着手扶栏,若有所思。



       “现在西征军花了多少钱了?”



       孙传庭说道:“3000万两。”



       “成立一个临时后勤调度小组,孙传庭你来做总指挥,预算你随便提,需要什么的培养也提,朕要用尽一切办法,将钱和粮食运输到前线。”



       “陛下,这个可能用度会非常大。”



       “无妨,打下莫斯科,让他们先陪一笔钱,其余的差价,对沙俄进行商品倾销。”



       无非就是再用3000万两。



       这点钱,对于现在的崇祯来说还真不算什么钱。



       自从打下莫卧儿后,西域地方、海上对莫卧儿的商品倾销,大幅度增长。



       仅仅一个莫卧儿,一年给朝堂带来的收入,就不下800万两,十年可以从莫卧儿收入8000万两。



       无非就是用莫卧儿十年的收入,把沙俄打穿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