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163章回归

作品:《 重生大明:开局抄了八大蝗商!

       英诺森十世提着小巷子,坐着马车,就往南城门跑去,出了南城门后不远,看周围没有人,放下心来。



       教皇:诸位,拜拜了,我改天会回来看望诸位的,哈哈。



       嘴角的笑容刚勾起来,就凝固住了。



       “快!快跑!”教皇发出一声痛苦的叫声。



       马车立刻调转方向,朝城内狂奔而去。



       却已经来不及。



       一千骑兵风驰电掣般围堵了过来,将教皇团团围住。



       而此时,城门口的明军已经用火炮将罗马城的城门轰掉了一大块,最后连半边墙都给轰塌了。



       以瑞士雇佣军组成的教皇卫队已经护送教皇离开,不过在南城门被围堵住。



       而此时在城楼上的,是教皇国的军队。



       这些军队可就没有瑞士雇佣军够爷们了,毕竟出生意大利嘛,早点投降好吃点意大利面。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什么?你们不愿意俘虏我们?那不行!



       如果你们不俘虏我们,我们就打到你们愿意俘虏我们为止!



       刘国轩眺望过去,寻思着这城墙都轰塌了一半了,也该投降了吧?



       “刘大人!刘大人!”



       “何事?”



       “前面有一批人说要来投降。”



       “投降?”



       刘国轩倒也是不吃惊,毕竟法国佬投降得更快。



       “是的。”



       “他们人在何处?”



       “就在前面。”



       “多少人?”



       “500人。”



       “让他们把武器都交出来。”



       “我跟他们说了,但他们有一个条件。”



       “他们投降还敢跟我们谈条件?”



       “是的。”



       “什么条件?”



       “他们说必须保证充足他们的意大利面和披萨。”



       刘国轩:啥玩意儿?



       见刘国轩满脸问号,那个士兵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这个神奇的要求了。



       “没别的要求了?”



       “没有。”



       “哦,对了,他们说,如果能够保证提供给他们充足的意大利面和披萨,他们的更多同伴也想投降。”



       卧槽!



       这敢情尼玛是商量好的?



       “我去汇报一下。”



       很快,刘国轩将这件事汇报给了郑成功。



       郑成功:啥玩意儿?意大利面?



       他放下手里的刀叉,擦了擦嘴,脑子转了好一会儿,心里琢磨着,敌人会不会有诈?



       可问题是,敌人好像也没啥优势,敌人早一点投降,对明军肯定是有好处的。



       毕竟郑成功不想在罗马大开杀戒。



       他来罗马主要还是有政治目的,不是来灭族的。



       政治目的的达成,永远比灭了罗马价值更高。



       灭了罗马,没有海量的汉人来补充这里,这里依然是欧洲人的地盘。



       就算有海量的汉人补充过来,也会被欧洲人的势力包围,还要经常花巨额军费维护,得不偿失。



       若是政治目的达到,就是稳赚不赔的买卖。



       所以,这些人如果愿意全部采取非暴力不抵抗政策,那真是太好了。



       至于意大利面嘛……完全没问题……



       中午的时候,成群结队的教皇国士兵出来了。



       为首的说:“你们真的会保证我们意大利面和披萨吗?”



       刘国轩说道:“我们绝对保证。”



       大家脸上都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就仿佛听到大人说我们保证你天天可以吃到零食的小孩一样。



       他们在明军面前,扔到火枪、佩刀,包括所有武器。



       但此时城内的民众却还沉迷在祷告之中,直到明军入城后,民众还一脸懵逼。



       这一点也可以看出,罗马城的行政管理稀烂。



       民众们立刻激动地开始反抗起来。



       而当教皇被从南城门像泄了气的皮球一样被押进来的时候,民众发出了惊呼。



       崇祯二十五年,大明圣武皇帝陛下的画像进入圣彼得堡大教堂,教廷经典被重新修订。



       但教皇问及明军你们这是在亵渎上帝的时候,明军是这样回答的:能站在圣武皇帝陛下旁边,已经给他面子了,毕竟他连一个师都没有。



       时间过得飞快。



       转眼已经崇祯二十六年,朱慈烺从莫斯科坐火车回到了北京。



       一路上,他看到不同的风景,听到不同的语言,看到不同人的生活。



       他的脸色并不算好,可能是伤痛后遗症,人看起来也瘦了不少。



       但他的目光很平静,很柔和。



       他似乎真的领悟到了自己的人生。



       以前听那么多老师说自己改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什么是成功,什么是失败。



       直到现在,他才知道,那些不过都是别人的标准罢了。



       人生是很短暂的,人的生命是很脆弱的。



       对于天地来说,人就如同浮游一般。



       自己活得平静一些,就是最好的。



       朱慈烺再也没有焦虑过,即便他身体有了暗疾,他也感觉比以前要更加轻松自在。



       崇祯二十六年三月,在这个春天的季节,朱慈烺回到了北京,再次见到了他的父亲。



       崇祯正在御花园的角落里种花,他蹲在那里,就像一个普通的花农一样,正在专心致志。



       御花园里种了许多不同品类的花,还种了一些菜,都是崇祯自己动手种的。



       种植,能让人感觉踏实。



       “爹!”



       听到后面的声音,崇祯转身看去,看见站在亭子里那个消瘦的身影。



       他记得小时候,朱慈烺喜欢站在那里读书。



       一转眼,已经那么多年了。



       崇祯的手颤抖了一下,目光中仿佛有万般的言语,不过最终都沉寂下来,只剩下一句淡淡的话:“你回来了。”



       “嗯,我回来了。”



       “回来了就好。”崇祯站起来,走过去,看见朱慈烺消瘦的样子,不由得也心疼了起来。



       但是,他看见朱慈烺平静而清澈的目光,他知道,朱慈烺这一趟是没有白去的。



       无论是谁的人生,都要找到自己想要的那种状态,而不是活在别人的标准里。



       这也是为什么崇祯从来不给他的几个孩子设立标准的原因。



       年轻人的道路,需要他们自己去走,走一遍了,就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想要用什么样的心态去面对这个世界了。



       这一点,比给他千万黄金更有价值。



       父子俩就站在那里,似乎好像没有什么要说的,但又似乎已经千言万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