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三章:和氏璧

作品:《 从武王伐纣开始建立千年世家

       任何人都想不到东征会这么顺利。



       洛国仅仅一座昭城,数万战兵,坚持了三年。



       燕国和齐国加起来数千里的国土,上百座城池,数百万的臣民,一年半都没有坚持住。



       这些贵族的祖先哪一个不是筚路蓝缕,在千难万险之中,和数不清的蛮夷厮杀,才创下了现在的基业。



       若不是还有齐王这样死社稷的君王,昔年那一批立下大功的诸夏贵族的脸面,真的就要被这些不肖子孙丢尽了。



       燕齐两国的贵族随着秦军返回咸阳,王翦对他们还算是友善,但是秦军对这些贵族非常不满。



       尤其是齐国的贵族,投降太快了,幸幸苦苦出来一趟,一点功劳都没有捞到。



       断人财路,杀人父母。



       对秦人来说,杀不到人,斩不到首的后果比断财路还要严重的多。



       如果不是王翦反应快,这么多怨气冲破天际的秦人,或许都要直接对这些贵族动手了。



       王翦倒是不在乎这些贵族的死活。

m.quanzhifashi.com

       即便是燕王这样身份高贵的贵族,在他的面前依旧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



       但是王翦始终谨记着一点。



       秦王政才有处置这些高级别战俘的权力。



       不论秦王政之后如何做,或者杀死,或者流放,或者供养起来,都和王翦没有关系。



       王翦所要做的,就是安安全全的将这些人,送到秦王政手中。



       咸阳,秦王宫。



       秦王政意气风发,没有禹王九鼎又如何呢?



       燕齐二国,望风而降!



       这难道还不能证明寡人的天命所钟吗?



       思虑之间,宦者小步匆匆走进,伏身说道:“王上,上将军率领大军回返,先派其子携带了珍宝回来进献于您。”



       哦?



       秦王政立刻道:“让他进来。”



       王贲怀中抱着一个包裹,满脸都是欣喜之色的走进大殿之中,“王上,臣拜见大王,愿您千秋万岁!”



       秦王政让王贲坐下,然后问道:“卿,据说上将军有珍宝要献于寡人,不知是何物?



       难道是你怀中的东西吗?”



       王贲脸上满是激动之色,朗声道:“王上,正是臣怀中之物,这是从前伪代王的家眷处搜寻来的。



       这是上天赐予您的珍宝!”



       秦王政眼中突兀的亮起了光,他已经猜到了是什么。



       赵国最有名的宝物——和氏璧!



       昔年随着赵国的覆亡而消失,没有人知道到了哪里。



       没想到竟然是代王逃走的时候悄悄带走,怪不得就连赵王都找不到。



       这一下就连秦王政也坐不住了,沉声道:“快快打开,给寡人一观。”



       王贲将包裹打开,一颗散发着湛湛神光的玉璧出现在所有人的面前。



       即便是再次见到,王贲依旧目眩神迷,更不要说其他人,直接沉迷在玉璧的美丽之中。



       该要如何形容它呢?



       它似乎是白色的,上面生长着无数瑰丽的纹路,但是这些纹路像是恰合天地至理一般,让人一看就觉得威严沉静。



       最神异的是,玉璧自始自终都在散发着湛湛光晕,有些像是夜明珠一般。



       秦王政有万里的国土,他的宝库之中珍宝有无数。



       其中珍惜的美玉就像是河中的沙子一样多,但是所有的加起来,都远远不能和眼前的和氏璧所媲美。



       天壤之别,云泥之别,不足以形容其万一。



       秦王政高高的举起和氏璧,仔仔细细的端详着,越看越是喜欢。



       这是真正的神物,秦王政所拥有的珍宝实在是太多了,他现在只喜欢和氏璧这种独一无二的,一看就不凡的天生奇物。



       望着眼前这块完美无瑕的玉璧,秦王政突然说道:“禹王九鼎遗失,却得到了这样的神物,这是上天要补偿寡人的。



       寡人要用这块玉璧,雕刻一枚能够代表大秦的印玺,底座之上刻八个大字——‘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用此物来代替禹王九鼎,承载大秦天命,以传后世。



       卿,你觉得如何?”



       王贲跟在王翦身边数年,自然知道现在该说什么。



       当即叩首道:“禹王铸九鼎才能镇压九州,您以一玺即可。



       您的德行超越了上古传说的三皇,您的功绩胜过五帝,夏商周三王更是远远不能和您相提并论。



       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这是对您最真诚的赞美,臣为大秦贺,臣为您万万年贺!”



       这一番真诚至极的马屁,瞬间拍到了秦王政的爽点之上。



       秦王政一向认为自己是天下独一无二之人,是生来就要主宰天下之人。



       闻言当即哈哈大笑起来,“说得好。



       上将军是大秦的梁柱之才,你的才能不弱于伱的父亲。



       上将军回到咸阳之后,寡人就为你在嬴姓宗室之中挑选一个品行上等的贵女成婚。”



       王贲都愣住了,意外之喜竟然来的这么突然,战场之上立功没得到的,随手拍了两句马屁就得到了。



       他不禁想到父亲曾经对他说的话,“兵家子弟务必要记住的一件事,不要用战场之上的功绩去做官。



       依靠军功上位,那就是君王的眼中钉,肉中刺,除非是洛氏那种君主,否则最终面临的定然是死。



       军功是用来青史留名的,想要上位,还是要做君主的近臣。



       王的权力是无穷的,稍微泄露下来一点点就足以让任何臣子吃的盆满钵满。”



       现在王贲是真的体会到了。



       战场之上生死相搏。



       输了要么战死,要么回国治罪。



       胜了,还要被君王猜疑,赏无可赏,还要被赐死。



       哪里有现在这样舒服,随便几句话就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宗室贵女。



       唯一可惜的是,秦王政的公主们年纪还是太小,最大的都还没有及笄。



       要是能再等两年,就有一位公主能成年了。



       哎?



       王贲突然想到了,完全可以再等两年嘛。



       当即跪伏道:“王上圣恩,臣无以为报。



       但六国还未平定,王上大业还没有成就。



       臣怎么能现在就卸甲呢?



       这不是忠臣勇士所该做的。



       还请王上在灭楚之后,再为臣赐婚!”



       秦王政现在心情实在是好,当即同意,“从全天下搜寻擅长雕刻之人,寡人要制作出一枚巧夺天工,美轮美奂的印玺。”



       等到王贲离开,秦王政把玩着手中的和氏璧,望着挂在墙上的堪舆图,那里是整个诸夏的轮廓。



       其中大部分都已经被秦国所占据,等到燕国和齐国的地图补上,就只剩下楚国的江东之地。



       楚国翻不了天,这是一定的,一统天下已经是倒计时的事情。



       现在的秦王政脑子里面全部都是,在一统天下之后,没有禹王九鼎,如何向天下宣扬自己的天命。



       用和氏璧这种神物雕琢成的玉玺,的确会是传说,但仅仅这个是不够的。



       天下的庶民见不到,甚至就连公卿贵族都见不到,怎么能够震慑他们呢?



       大!



       大就是美!



       秦王政有了一些思路。



       寡人身为万乘之主,秦王宫却如此的狭小,怎么能配得上寡人的身份呢?



       六国的佳丽尽皆汇聚到咸阳之中,宫中怕是连居住的地方都没有。



       天下的道路如此不平坦,寡人的命令怎么能传到各地呢?



       王翦回到咸阳之后就从王贲口中得知了秦王政要为王氏赐下婚姻的事情。



       王翦没说什么,换了朝服进了秦王宫,“王上!”



       秦王政笑道:“亡燕降齐,天下六王,已经有五王被卿所擒。



       这样的功绩,恐怕自古罕见吧?”



       王翦直接以手覆面,“王上莫要打趣臣了。



       燕国畏惧您的声名,直接斩杀了大将,自然是土狗瓦鸡。



       齐国不战而降,更是因为您的德行天下皆知。



       臣借用了您的威名和德行,却增添了自己的功绩。



       这难道不是最让人羞愧的吗?



       臣还听到犬子说,您为他赐下婚姻。



       恩深似海,臣实在是不知道该要如何报答您了。”



       秦王政笑意盈盈,齐国不战而降,这当然是因为大秦天下无敌,和王翦这个将军关系不大。



       试问哪一个君王能不喜欢这种安坐五千里之外,不战而屈人之兵的快感呢?



       秦王政哈哈大笑道:“爱卿若要报答寡人,那便率兵攻楚吧。



       楚国和燕齐两国不同,恐怕不会那么轻易投降。



       而且诸国之中,以楚国最强,想要覆亡楚国,还是要花点心思的。”



       王翦点点头道:“您说的没错,楚国若不是政治昏暗,不能集合力量,不会像现在这般弱。



       伐楚所需要的兵力,不能比攻伐洛国少。”



       秦国大军返回秦国各地开始修整,同时种地。



       又二年,王翦亲率六十万大军伐楚。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