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二百八十章:献俘

作品:《 风起明末

       入京的队伍从永定门一路北行,经由正阳门一路入城,带起一路的欢呼,半个京师甚至都沸腾起来。



       陈望跟随着队伍,一直到达了紫禁城南面的午门前方约有数百步的距离,才最终停下了脚步。



       午门是献俘的地点,宣捷则是在朝会之上。



       殿宇巍巍、清风徐徐。



       一道道幡帜林立,一面面旌旗分布。



       午门前方的御道之上,身穿着华丽盔甲,罩袍束带的锦衣卫大汉将军早已是沿东西两侧设好仪仗,护卫皇城的禁军密密层层守卫在四方。



       宫廷内负责礼乐的教坊司在仪仗之南按东西两侧陈设大乐,北向而立。



       两名鸿胪寺的赞礼站立午门之前,东西相向而立。



       承制官则是站在午门的前的东侧,面西而立。



       在承制官的对面,稍南一些,站着的便是典礼的宣制官,宣制官面西而立。



       文武百官及诸蕃国使者,侍立位于午门楼前御道之南,按文东武西排班。

m.quanzhifashi.com

       午门前御道东侧设摆放“露布”的大案,并设宣展官一员,展示官二员。



       “露布”也作“露板”,也就是不封口的文书,特指檄文、捷报等紧急文书。



       如今午门前摆放的露布,摆放着的自然是记载着青山关大捷的捷报。



       早在午门前方等候多时的引礼官迎面走来。



       孙传庭率先下马,陈望和其余的将校也是一起跟着离开了马上,而后跟随着引礼官向着划定的位置一路走去。



       按照事先说好的安排,六千甲兵止步,于午门前方的大广场列阵等待检阅。



       大典正式开始。



       御道之南稍东的位置上专门进献露布的官员,跟随着引礼官举步上前。



       进献露布官员手捧捷报放置于御道东侧大案之上,最后退回就位。



       刑部献俘官位于午门前御道东侧稍南的位置,面西而立。



       献俘将校则位于午门前御道西侧稍南的位置,面北而立。



       陈望站在一众将校的前列,仍旧是与曹文诏、左光先、贺人龙等人站在一排。



       四十三名建奴的俘虏被甲兵押解着来到了午门之前,所有人都被按倒在地跪在地上。



       经历了十数日的折磨,他们早已经是没有了曾经的桀骜不驯,饥饿和酷刑还有身上沉重的枷锁,使得他们几乎没有任何反抗的力量。



       悠扬而又威严的钟声缓缓自宫城之中响起,在紫禁城内重重的宫门和城垣之中跌宕回响,最终传入在午门之前站立着一众文武百官、观礼群众的耳中。



       钟声并没有回响太久的时间,很快便已是停止。



       陈望和众人站立在一起,透过午门的门洞,他已经是看到了那从午门之后缓缓到来的车驾和队伍。



       此前负责教习礼节的官员已经是提前讲明,钟声停下便证明天子的御驾已至皇极门,马上就要到达午门。



       很快御驾到达了午门之后,陈望看到鸿胪寺的官员领人上前,行礼奏请崇祯皇帝换上了肩與。



       教坊司的乐队也在此时奏起了大乐,直到身着皇帝常服的崇祯到了午门的门楼正楹,大乐才最终停止。



       宫廷内官在午门楼前楹正中早就设了御座。



       不过崇祯到达门楼的正楹之时,却并没有坐下,而是先看了一眼就在午门外围列阵而立的六千甲兵。



       崇祯虽然不通军事,但是建奴两次入关,进围北京,他见过了许多的勤王兵马。



       但是那些勤王的兵马带给他的感觉,从来没有一支有现如今在午门之外列阵的这支军队一样强烈。



       哪怕是昔日秦良玉所领的那支纵横西南的白杆精兵,气势也才堪堪有如今这支军队的一半。



       崇祯下意识的握紧了双拳,心中激荡,苍白的脸上甚至都有了些许的血色。



       侍立在一旁的王德化看到崇祯看着午门之外的军队,当即会意的上前,向着崇祯介绍起了各军的组成。



       “哪一阵是汉中镇?”



       崇祯扫视着午门之外的军阵,问出了他心中最想去问的问题。



       青山关大捷,塘报之中报到最多的便是汉中镇。



       汉中镇的镇将陈望,自勤王以来立功连连,这一次青山关更是射杀建奴的大将谭泰,勇夺公树台,大壮三军之气。



       “回禀皇上,就在午门正中,穿赤衣着赤甲,恍如烈火一般的,便是汉中镇的营兵。”



       崇祯循着王德化手指的方向看去,便再是难以挪开视线,衷心出言赞道。



       “当真是天下雄兵也!”



       又看了一会之后,崇祯才收回了目光,坐上了御座之上。



       午门之外,崇祯一时兴起久未入座,让一众奏乐的教坊司乐手多吹奏了许久。



       崇祯不坐下,按照礼制乐声也不能停下,他们也只能是一直演奏,等到崇祯入座了,一众教坊司的乐手也是连忙停下了演奏。



       崇祯于午门升座,午门之前身穿着金色盔甲的锦衣卫大汉将军挥动鸣鞭开始静场,全场肃穆。



       赞礼官高声赞唱了一声“进!”进献露布的官员面向午门行四拜礼,礼乐再响,直到平身后乐声方止。



       大典的流程很是繁琐,后又献露布,取露布,示捷报、献俘等等一系列的流程。



       陈望站在人群之中听从着引礼官的安排。



       四十七名俘虏被按跪在午门之前,等待着他们最后的命运。



       明时的献俘大典,等待俘虏一般有两种结果。



       第一种是皇帝宽宏大量将其罪行赦免,使其可以重新做人。



       第二种则是罪大恶极,难以容忍,斩杀弃市,以示威严于天下。



       而这一次,面对刑部尚书的请旨,崇祯只说了一个字。



       而正是这一个字,却是宣判了午门之前一众建奴俘虏的命运——杀!



       伴随着鸿胪寺的官员、侍立的大汉将军层层传下。



       午门之外,一众观礼的群众百姓也为气势所感染,皆是大呼喊杀。



       午门门前一时之间,杀声震天,喊声盈空。



       四十七名建奴被判磔斩,由甲士押赴市曹公开行刑。



       伴随最后献俘的结束,在引礼官的引导之下,文武百官重新入班,面北向立。



       致词官诣中道跪、致词称贺。



       在赞礼官的高令之下,礼乐再响,众人鞠躬行礼,行五拜,三叩头。



       平身之后,乐声也随之停止。



       鸿胪寺跪奏礼毕,典礼随着崇祯的离开也正式宣告结束。



       当日,京师大庆!



       不仅内外两城,甚至就连城外的饥民也被纳入了庆典了范围,粥棚之中的米粥不仅粘稠厚实,甚至还加上了一些肉沫。



       大军回撤不再打仗,每日消耗的粮米也因此节省了许多。



       既然有了余粮,很多事情自然就好办了。



       城外的军营也再一次得到了大量的酒肉粮米作为犒赏。



       而陈望等人则是在献俘典礼结束之后,被内官带领着请入了紫禁城中,去宫中赶赴宴会。



       光是学习礼仪,都是花费了将近一个时辰的时间。



       众人原先基本没有进入皇宫的待遇,眼下被召入宫中赴宴,都是拘谨无比。



       陈望本来心中没有多少的紧张,但是因为众人的影响,心绪也禁不住有些浮动。



       哪怕是沉稳如同曹文诏,桀骜如同祖大乐,也是同样面有异色,心血浮动。



       这个时代便是这样,皇帝在大部分人的心中仍然是至高无上的存在。



       就好像在大部分的普通百姓想法之中,皇帝应是圣明的。



       国家不宁,社会动荡,是因为有奸臣在蒙蔽皇帝,只要驱逐奸臣,圣明便可重开,天下又会重归安定。



       宴会之前,他们得到了召见的诏书。



       内官带领着他们进入了平台。



       而崇祯此时早已经是在平台等待已久,亲自接见。



       陈望设想过和崇祯近距离见面的情况,本以为是会是在宴会之上,却没有想到是在平台。



       历史上袁崇华、杨嗣昌、卢象升、孙传庭等一众重臣,都是在平台面见崇祯。



       到了平台内中,陈望注意到了孙传庭和陈新甲两人已经是先他们一步,到了平台内。



       除了他们两人之外,此前在太平寨有过几面之缘的高起潜,此时也站在平台之中。



       陈望没有再多看,按照内官教导的礼仪,跟着曹文诏等人一起俯身下拜。



       一个十分温和的声音也随之从上方传了下来:“众爱卿请起,无需多礼。”



       陈望跟随着曹文诏等人一起站了起来,也看到了坐在上首的崇祯。



       与陈望想象之中的崇祯不一样,坐在上首的崇祯穿着赤红色的皇帝常服,头戴着翼善冠。



       崇祯的身躯单薄,面色苍白,这个时间崇祯应该只有二十八岁,正是年轻力壮之时。



       但是陈望却注意到,崇祯的两鬓之间竟然都有些许的白发。



       不过也可以理解,毕竟崇祯这么久以来掌控国家,局势却是每况愈下没有好转,心中的压力只怕是重如万钧。



       陈望微微垂首,没有再去看崇祯。



       来的路途之上,内官便已经向着他们传达了大概会问起的事情,讲述了流程。



       这一次的召见并非是临时起意,而是在宴会开始之前的一番惯例问候,以示天恩。



       众人起身之后,崇祯也如同内官所说,温言嘉勉一番后,随后赐下了一些珍贵的兵甲马具。



       这些赐予都是皇帝私人御赐,并非是公开的封赏。



       具体的封赏还要等到礼部、吏部、兵部等部和内阁商议定下之后,才会下发。



       虽然崇祯语气温和,但是平台之上的气氛还是颇为严肃。



       赐发物品的时候都是内官宣讲,然后受赐者上前谢礼,礼毕便可以退回队列之中。



       召见并没有持续很久。



       崇祯和每个人简单的交谈了一下,谈论一下关于青山关大捷的事情,又谈论了一下过往的经历,主要是以笼络人心为主。



       虎大威、杨国柱、贺人龙三人皆是面色涨红,如喝醉了酒一般醺醺然。



       曹文诏和祖大乐表现要好上许多,但是也能看出来其心绪颇为激动。



       “陈卿不辞辛苦千里勤王,忠义可嘉,又勇冠三军,战功赫赫,未来必定前途无量。”



       对于陈望,崇祯显得颇为热情,甚至亲自下座温言嘉奖。



       沉浮宦海也有四载的时间,陈望虽然心中无感,但是面上也是做出一副激动的神色,答谢恩赐。



       外人看来,倒也是君臣相宜。



       礼毕之后,在内官的示意下,陈望最后和曹文诏等人一起退离了平台。



       在退离平台的时候,不着痕迹的微微抬起了一下头,向着坐在上首御座上的崇祯。



       面对着崇祯所在的方向,一路后退着直到退出了平台之后。



       陈望转过了身,缓缓地吐出了胸腔之中的浊气。



       如果不出意外的话,他这一次离开北直隶,南下湖广之后,他和崇祯之间恐怕不会有再见之面。



       南方乱局现在已经初现,马上张献忠和罗汝才两人在五月之时便会再度举义掀起动乱,残存的七十二营流寇将会再次揭竿而起群起响应。



       从京师一路南下至湖广,光是行军便要数个月的时间。



       左良玉因为熊文灿的原因,已经对于剿贼越发的不尽心力,开始逐渐的走上了军阀的道路。



       熊文灿现在根本没有任何的办法,来阻止南方这一场轰轰烈烈的变革。



       等到杨嗣昌南下在十月一日抵达湖广之时,整个南中国半数的疆域,都已经是陷入到战乱之中。



       不过这一切,除了陈望自己之外,并没有任何一个人知晓。



       平台之中,崇祯坐在御座之上,目视着曹文诏、陈望等一众军将离开了平台。



       他并没有注意到陈望最后抬头向他投来的目光。



       ……



       崇祯十二年,三月二十日。



       封赏未下,惩戒的诏书先行宣发。



       崇祯帝令杨嗣昌主导诸臣赏罚诸务,杨嗣昌奏报失事三事:守边失机,残破城邑,失亡主帅、纵敌出塞。



       蓟镇总监中官郑希诏、分监中官孙茂霖,顺天巡抚陈祖苞、保定巡抚张其平、山东巡抚颜继祖,蓟镇总兵吴国俊、山东总兵倪宠,至州县有司,二十四人论死,贬削者近两百人。



       比起历史上,杨嗣昌奏报的失事少了失陷藩封一罪,毕竟济南城未被攻破,德藩仍在。



       这一次因为陈望的影响,被论死者也少了十二人。



       祖宽和李重镇两人也都活了下来,甚至还因为解除济南之围的战功得到了嘉奖。



       因为卢象升没有死在贾庄,最终还活了下来的原因,这一次遭遇贬削者卢象升也在其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