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82章 无以为报,便赠一笔仙术

作品:《 我本无意成仙

       竹屋之中,道人盘膝而坐,盯着窗外好似永远不变的风景,出言问道:



       “三花娘娘觉得此地如何?”



       “喵?”



       “三花娘娘觉得此地如何?”



       “好凉快。”



       “是啊。”



       “像是耗子洞里一样。”



       “别的呢?”道人转头问她,“还有什么别的感觉吗?”



       “这里天不黑。”



       “是啊。”



       “我们该把马儿放到这里来的。”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好主意。”



       “对的!”



       这个画中世界真是真实而又虚假。



       道人继续坐在这里,若有所思,也若有所感,过了许久,才拉上了厚重的黑布窗帘,躺在床上,安稳的睡了一觉。



       隐隐有被注视的感觉。



       睡到自然醒,有些恍惚。



       起床之后,又与窦大师出门闲逛,议论画中天地,回来后又铺画纸,谈论绘画技巧、灵韵如何诞生,窦家代代相传的禁忌与其中的深意。



       好几天后,已是受益匪浅。



       宋游终于与他道别。



       窦大师十分惊讶,想留他再住几天。



       “在下来此已有十几日,收获已然足够,再待久了反而无益,不如回去细细消化,待下次再来。”道人说着,回头看了眼身后的山上,“正好听说山上也有一间道观,在下去拜访一下,便该出去了。”



       “既然仙师意已决,窦某也不便久留了,下次仙师若再进来,务必来找窦某。”



       “好。”



       道人答应下来,与之行礼。



       转身看一眼身后高耸如墙的山,低头看一眼身边的三花猫,便往山上去。



       ……



       上山只一条路,徒步须一时辰。



       山上道观不大,就几间房屋,里头有几名道士,最老的一个,已经七老八十了。



       听窦大师说,这位老道士是几十年前才进入画中的。那时也是生活困窘无奈,又遭了天灾,在外面活不下去了,到了这里,便慢慢在半山腰上修建了画中的第一间道观,从此画里也有了道观。



       也是画中世界唯一一家道观。



       宋游带着三花猫到来之后,观中几名道人大为惊讶,听说他从外面来之后,更是惊讶不已,纷纷聚来与他闲谈。



       当年老观主还是个年轻道士,几乎饿死,无意中来到这里,并没有携带任何道教经典,自身道经学识也很有限,到了这里之后,虽然仍旧在半山腰处修了这么一间道观,不过几乎没有多少正经的成体系的道教经典学识流传下来。



       至于法术就别提了。



       就是外面的道士,十个里面超过九个也是不会的。



       目前这些年近中年的道士,几乎都是老观主建立道观之后收的徒弟。



       虽然此地和谐安宁,不过也有喜欢清净的人,或是被老观主的思想所打动,便上了山,当了新的道士,传承衣钵。



       聊着聊着,老观主也被惊动,颤颤巍巍的走了出来。



       宋游回头一看,只见他须发都已苍白,整个人已瘦弱不堪,虽然自己还能勉强走得动路,但也得有个徒弟跟在旁边,随时准备搀扶,油尽灯枯这个词用在这位老道长身上是再合适不过了。



       宋游哪里还敢坐着,连忙起身行礼。



       “在下宋游,见过观主。”



       “贫道元明子,见过道友……”



       “观主快快请坐。”



       有个中年道士让了座,老观主慢慢的坐了下来,看向年轻道人:“小道友是从外边来的?”



       “正是。”



       老道士努力辨认着他的模样,好像眼睛已经看不清了一样,口齿也有些不清楚了,却还问道:“外边现在是什么年间了啊?”



       “明德四年,六月。”



       “大晏还在不在啊?”



       “还在。”



       “道友进来多久了啊?”



       “大约……”宋游一时不知怎么形容,但也说道,“大约也有十几天了。”



       “这十几天过得如何?”



       “山下村民十分热情,都好酒好菜款待于我,除了此地没有日夜,有些不习惯,此外一切都好。”宋游老老实实答道。



       “呵呵呵……”



       老道士立马便笑了起来:“这里天不黑,刚来这里,很不习惯,要很久才能习惯过来,习惯不过来的话,可苦得很……”



       “没错。”



       “那山下的人,每次听到外人来,都欢喜的很,贫道以前刚来的时候,也是这样,多亏了他们呀……”



       “是啊。”



       道人想起那几日村民的热情与招待,仍是感动也感激。



       “道友是哪里人?”



       “逸州人。”



       “啊?”



       “逸州人。”



       宋游凑近他,加大了音量。



       “逸州?”



       “道爷听过?”



       “听过,没有去过。”老道士一边说一边对他摆手,似是怕他听不清楚,要说手势来辅助说明,随即停顿了会儿,像是深挖脑中回忆,然后才凑近了他耳边说,“贫道原是竞州人。”



       “竞州人?”



       “啊……竞州人……”



       “在下也去过竞州。”



       “什么?”



       老道士不止口齿不清,耳朵也不好,与他说话十分费劲。



       好在宋游很有耐心。



       就连此时蹲在旁边的三花猫,似乎也格外有耐心,坐得端端正正,面朝他们,宋游说话就看宋游,观主说话就看观主,乖巧样子看得众位道长也称奇。



       “原先农民没有地种,大家吃不饱饭,又碰上天灾,好多人都被饿死在路边,贫道就是那时候来的这里。”老观主努力对他说道,“你知不知道竞州有个地方叫真山?”



       “知道。”



       “贫道原先就在真山脚下修行。”



       “听说之前有次从那边来了很多人。”



       “就是那次……”



       “在下也曾去过真山。”



       “那边产桃子,有很多桃子,好吃得很,也不知现在还有没有……”



       “在下去的时候是深秋,没有桃子,而且也没有去真山,去了另一边。”道人如实回道,“可惜没有见识到,也不能告知观主了。”



       “可惜咯……”



       “是啊。”



       “贫道还记得小的时候,经常去山上摘桃子吃,可真是甜。年生好的时候,都不用去买,也不消偷,路过说两句好话,人家也肯让你摘。”老观主连连摇头,声音拖得老长,脸上满是对故土的怀念,“可惜啊,这地方什么都不错,就是没有桃子。”



       “在下在山下时,也有几十年前从竞州来的百姓,他们也说想念得很。”宋游说道,“大概大家孩童时候都是这么过来的。”



       “谁不想念呢?”



       老观主说着顿了顿,又朝他偏过头,絮絮叨叨,给他说当年竞州真山脚下那数十里的桃花山,每年夏天产的桃子,有多大多甜,汁水多丰富。



       越讲越兴奋,红光满面,不时笑几声,露出仅剩的两颗牙齿。



       可讲完之后,就宛如盛宴落幕,神情也失落起来,叹气也摇头:“早知道,当时就该带点桃子进来的,就是揣两个桃核进来也好啊……”



       “当时哪里又想得到?”



       “是啊……”老观主摇了摇头,“贫道还记得,那时是昌元九年。”



       “昌元九年有大灾。”



       “外头过了多久了啊?”



       “昌元九年的话……”



       宋游停顿了下,思索计算,随即才答道:“没算错的话,离现在有五十五年了。”



       “当时贫道二十六……”



       “现在该八十一岁了。”



       “都八十一岁了啊。”



       老观主仰头看天,感慨不已。



       “观主高寿。”



       “高什么寿啊,不打仗,不挨饿,不受累,只要能长得大,大部分人都活得长。”



       老观主说着无奈叹息,转头看了看身边的几位徒弟,连声说道:“不要坐在这里了,先去弄点吃的来,好好招待这位道友,都去,都去……”



       几个中年道士便都离开。



       有的摘菜去,有的取肉取鱼去,有的生火烧水,各有忙碌。



       老观主这才凑近宋游,再次问道:“你是不是遇到一个姓窦的人,才进来的?”



       “正是。”



       “道友怎么进来的?”



       “也是有缘。”



       “能进来当然是有缘……”



       “观主又是怎么进来的呢?”



       “贫道怎么进来……”



       老观主回头看了眼身后的山,又眯着眼睛,在回忆中挖掘很久,才感慨说道:“当时我们饿得不行,四处去找活路,遇到一个人,差一点就被别人抓去剐了吃肉了,我们把他救下来后,他跟着我们走了一段,忽然有一天,跟我们说,想找活路的可以跟着他走。我们离死还有一口气,很多人都相信了,相信的就跟着他走。那是一个晚上,什么都看不见,只晓得跟着他走,走啊走,就走到了这里来。”



       “也是有缘。”



       “不过离开时他对我们说,不要讲给任何人听,这些年,贫道也从来没有对别人说起过。”老观主说完,对他叮嘱道,“道友也不要到处说,免得山上的神仙知晓了,怪罪道友。”



       “山上的神仙?”



       宋游回头看了一眼山巅,露出笑意。



       “啊!”



       “观主知晓山上有神仙?”



       “有啊。”



       “长什么样呢?”



       “不好说……”



       “观主曾亲眼见过么?”



       “当然见过!”



       老观主立马瞪圆了眼睛,说道:“贫道之所以在这山上建道观,就是年轻的时候,上山砍柴,在山上曾见过一次这位神仙,之后还有两次,山下有人忘了当年祖辈留下的祖训,嚣张跋扈,欺男霸女,被雷劈死,不也是山上的神仙干的?再说,我们能隐居到这里,不也是神仙显灵?”



       “那位姓窦的……”



       “怕是神仙变化成的!”



       “原来如此。”



       宋游又往山上看了一眼。



       猫儿也跟着扭头往山上看。



       却只看见郁郁葱葱的草木,背后被夕阳照成粉红色的云霞,并没有看见什么神仙。



       看来此画有灵。



       宋游收回目光时,老观主已经颤颤巍巍的站了起来,叫他去观中吃饭。



       没有拒绝的道理,宋游便恭恭敬敬的搀扶着他,到了道观中。观中几位道长杀了鸡,取了腌鱼和风干肉,虽只有几道菜,却都很大一盆,几盆菜便占满了大半张桌子,只觉得每一盆菜都够几个人吃了。



       又是边吃边聊,双方都很尽兴。



       吃完饭后,宋游便要离开了。



       老观主颤颤巍巍站着,对他问道:“道友之后有何打算呢?”



       “在下想去山上转一圈,转完便要下山了。”



       “贫道是说,之后有什么打算?要是住在山下的话,在哪边定居呢?要是没有地方去,不妨就住道观里。”老观主说道,“说来不怕道友笑,贫道当年在外面时,之所以上山当道士,也只是想混口饭吃,进来时又年轻,没有学到什么本事,道友若能来,也是一件美事。”



       “观主好意心领,只是在下其实也只是一个假道士,不懂多少道教经义。”



       宋游心中感动,诚心施礼。



       腰身点头,念头又起。



       于是抬起头来,又对老观主说:“不知观主观中是否有笔墨?”



       “自是有的……”



       “可有颜料?”



       “也有几样。”



       “可否借来一用?”



       “去拿!”



       不一会儿,笔墨颜料便来了。



       只见年轻道人接过笔墨,出了道观左右看了看,寻了一面最外围的白墙,挥笔作画,细细勾出树干与枝丫,点上叶片。众人皆不认识此树,早已老眼昏花的老观主也看不清楚,哪怕道人在树枝下画上果子,众多中年道人也认不出来。



       直到年轻道人为果子点上嫣红,点得随意,墨迹却随白墙晕染,和真的桃子相差不多,白发苍苍的老观主这才神情一凝。



       白墙上多了一颗桃树。



       画技不算高,画得不算好,可倾注了心血,便如有神助,也画出了几分灵韵。



       道人画完之后,凝视许久。



       接着对着墙吹了口气。



       “呼……”



       此画顿时灵气十足。



       似乎隐隐有白烟散开,又似乎并没有,众人只觉眼前有些花,有人眨了眨眼,有人伸手揉了揉,忽觉墙上这幅画有了些变化,越来越真,除了桃树的枝干枝丫大抵还是那样子,枝叶与果子的颜色都有了明显的变化,变得立体,光影分明。



       一晃神的功夫,这一幅画便好似不在白墙上了,而是跑到了白墙外面来。



       不对!



       哪里是画跑到了白墙外边来?



       分明是墙边长了一颗桃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