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六百八十五章 皇帝的杀手锏

作品:《 房赢高阳公主

       皇帝的话杀气腾腾。



       文武百官听得胆战心惊。



       陛下这是在敲山震虎....看到了吗?我连亲如兄弟的功臣都能杀,更何况是你们?



       而且理由无懈可击——造反!



       古往今来,皇帝可以容忍臣子嚣张跋扈,可以贪腐食肉,可以拉帮结派,但唯有造反这一条是皇帝的逆鳞。



       尉迟可以证明自己的忠诚,可你们呢?



       “尉迟敬德,他在陪圣人演了一出大戏啊……”



       大臣们渐渐有些明悟。



       纷纷用复杂的眼神望向黑铁塔。



       这个粗鄙的武夫,怎么就会有如此觉悟?



       “密函!”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一切的起因,都源自那封密函!”



       “陛下和尉迟恭演戏,缺少的就是一个契机,偏偏在这时,就有人把刀塞进了陛下的手里……”



       “做出这件事的人,便是当朝驸马,房遗爱!”



       群臣震动不已。



       心说房二郎竟如此厉害?



       他连早朝都没上,仅凭一张无中生有的密函,便将整个事件铺设开来。



       这等运筹帷幄的本事。



       简直如同当初的房相啊!



       ……



       “房遗爱这小子,竟有如此心机。”



       人群中,长孙无忌面色阴沉。



       不和为何,他从房赢这个小辈的身上,竟然感到了一丝威胁。



       “房玄龄已是常青树,常居尚书省左仆射,现在又多出了个房遗爱……”



       “房家,难道要一门双相么?”



       长孙无忌袖中的拳头死死握紧,暗自深吸一口气:



       “无妨,花无百日红。”



       “只要押对了未来的储君,无需老夫出手,陛下自会亲自修剪枝叶!”



       ……



       李世民坐在高高的龙椅上,平静的看着这一切,开口喝道:



       “阿难!”



       大太监在侧后方躬身应道:“老奴在,陛下有何吩咐。”



       李世民沉声说道:“现在便传令下去,让房赢率领百骑全城搜捕不法者……三日之后,若长安依旧乱象,让他提头来见!”



       “喏。”



       张阿难揣着手,低头领命。



       台下。



       太子党们眼神发亮。



       好机会!



       无需门阀士族出手,到时候只要动用些许力量,制造些混乱……



       届时,房遗爱必死无疑!



       太子党暗中雀跃。



       李世民已神色渐缓,将目光投向了群臣,和蔼问道:



       “玄龄,你是不是忘记了一件事情?”



       房玄龄心里咯噔一下。



       皇帝今天手段倍出,让人根本琢磨不透其用意。



       他刚刚携带杀伐之余威,下令雷霆镇压士族,现在绝不会无缘无故的说废话。



       于是,房玄龄连忙拱手道:“不知陛下所指何事?”



       “呵呵!玄龄年纪大了,记性也退步了。”



       李世民遥点了点房玄龄,笑呵呵的说:“你是宋州刺使,封国于梁,为何不去上任?”



       房玄龄微微一愣。



       随即瞳孔收缩,震惊的霍然抬头。



       与此同时。



       文武大臣心中像是被炸雷轰下,不可思议的望着李世民。



       能让一向淡定的房相变色,让群臣震惊的,有且只有那件事……



       贞观十一年的分封!



       那一次,皇帝在没有和任何人商量的情况下,直接下了一道诏书:



       “朕凭借上天的庇佑、功臣的帮助,削平四海,廓清宇内,尔等功臣,曾经出生入死,功绩彪炳……”



       “朕心中铭记,现正式裂土分封,以为世袭之制……”



       那一次。



       包括房玄龄在内。



       一十四位开国功臣被封为诸侯,名为“世袭刺使”!



       这就涉及到了,几乎贯穿整个中原王朝的根本制度——郡县制和分封制之争!



       实际上。



       贞观十一年那次分封,只是李世民的众多试探之一。



       早在武德九年,年轻的秦王当了皇帝之后,便马上举办了一次奏对。



       李世民问:“把皇族子弟都封为王爷,对江山永固有好处吗?”



       群臣当然反对。



       第一次试探失败,不仅没有新封,太上皇李渊亲封的一大票宗室郡王,还被悉数降为县公。



       贞观元年。



       一次君臣廷议上。



       李世民又问:“朕想让子孙长久,社稷永安,有没有什么好办法?”



       彼时,萧瑀刚刚被恢复了尚书省左仆射,于是给老板了一个台阶下,表示赞同。



       李二陛下很满意,但是没有行动。



       当时没行动。



       不代表以后没行动……



       贞观五年,李世民忽然下诏,分封十二位皇子为王,再度提出恢复古制。



       这次臣子们都炸了毛。



       尚书右丞魏征,礼部侍郎李百药,两人打头阵,百官说的吐沫横飞,纷纷反对。



       李世民险些暴走。



       中书侍郎颜师古,见皇帝的脸色阴沉的可怕,知道如果大臣不让步,今天的事恐怕难以收场,因此提出了一个比较折中的办法。



       “如果要分封的话,也不是不可以。”



       “但是为了朝廷的长治久安,可以分封亲王的儿子,要以州县相隔,互相牵制,让他们同心协力,扶持皇室。”



       “同时,为藩国设置的官吏,必须由尚书省选拔录用,除了中央朝廷的法令外,不允许他们擅自实施刑罚,其他的事儿也都要订个规矩。”



       李世民无奈,只能说:“朕再想想吧。”



       贞观十一年。



       李世民再次招呼也不打,直接分封了十四位大臣。



       世袭罔替……



       没有特殊缘故,不得废黜。



       为此,还做了小动作,比如,把房玄龄的魏国公改为梁国公,把李靖代国公改为卫国公……



       全部是以封地名字命名!



       然而,大家全都不感冒....直接漠视了李世民的诏令,因此这道诏书搁置了两年之久。



       现如今。



       皇帝竟然故事重提。



       这里面显然蕴含着极大的政治意义,那便是……用功臣的王位,去遏制天下门阀士族!



       这就见血封喉了。



       比如荥阳,直接派个封王过去,郑氏还怎么活?



       因此此言一出。



       朝堂上五姓七望的势力,全都慌神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