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86章 刘巴的天分

作品:《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这弩种类竟如此之多?”



       李世民看着稀奇古怪的弩机样式大感新奇,然后就想起来了最爱的武器:



       “不知后世之弓,有何变化?”



       从私心里,李世民觉得儿子武举的选拔标准很可能跟自己有关。



       因为如今百骑司的选拔就是如此,可以不会用刀剑,但必须能开强弓,善骑马,会骑射。



       至于百骑司的选拔标准当然也是李世民自己定的。



       这被诟病的武举标准对李世民来说只能算提个醒,因为本来就不打算按照此类标准去选拔武将。



       他李世民和李靖都再清楚不过了,单单力气大有啥用?



       至多也就是有一点分歧,比如李世民更强调临阵时对战机的把控,李靖更侧重于对军略的制定。



       但总之,此时看到弩机这多种多样的变化,他心里对后世弓能变成何样万分好奇。



       于是李世民求助的眼神递到了在场唯一将作监那里:

m.quanzhifashi.com

       “立德可能依此制新弓?”



       此时阎立德已经忙的根本没有空暇去敷衍大唐皇帝,因此只能递了爱莫能助的眼神。



       李世民这才看到阎家兄弟正画笔不停,力求将那些展示的弩机一一抄录。



       李靖倒是宽慰道:



       “按此所比,如今我唐弩机不过是腹弩,略显简陋。”



       “此般诸图,不啻于急援。”



       杜如晦也凑了过来:



       “大家,相较于这弩机种种制法,正如《淮南子》所言乞火不若取燧一般,还是仿后世科学之法更为重要。”



       “如后世所说,弩机之演化皆为避其短,此言洞若观火,因此亦能言,育马皆为养其长。”



       “简单之见,直指要害,这或便是科学举事之法。”



       李世民对这些言语向来听得进去,此时听杜如晦一说,也不由得频频点头,然后问道:



       “依克明之见,如何仿这科学?”



       后世之强他是看得见的,但问题至今也没真正见到物理学科学的典籍是个什么样子,因此也是有点茫然。



       对此杜如晦一笑:



       “后世早有言,算学地位尤逾科学。”



       “陛下若开科举,请并重算学。”



       ……



       成都府衙,刘备一看到那被标注绞轮弩的东西就笑:



       “这不是黄夫人弩吗?”



       孔明嘿嘿一笑:



       “还是略有不同的,但内里想法颇为近似。”



       孔明对这东西自也是并不陌生。



       得自后世的八牛弩便是以绞轮上力,这东西与圆车的相性实在太佳,因此最终巨舟上的船用巨弩就是多个绞轮联动,由人蹬车上弦。



       荆襄之战前孔明还与夫人通信聊过将八牛弩缩小的问题。



       最终因为变小后,弩弓臂太容易被复合三弓拉断了,只能作罢。



       但装在手持弩上的绞轮倒是保留了下来,这类特制弓的力量更大,但相应的上绞轮要耗时久一点。



       夫人来信说优点是这东西用起来更简单,完全可以三人一组带三张绞轮弩,两个人只管上弦,一个人只管射击。



       只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强弩弦材质以及绞轮价格着实不便宜,若是要列装一个小队,价格都快赶上骑兵了。



       而如果再算算日常的维护费用,比骑兵还要贵三分……



       因此孔明拿到后研究了一段时间,选择重新将较贵的绞轮重新拆下来。



       每一把强弩都留一个可以拆卸绞轮的卡槽,如此一来,弩兵的辅兵只需要带着绞轮,需要给强弩上弦的时候,只需要将绞轮插上去,绞完之后再拆下来给其他强弩用就行。



       唯一可惜的就是写信一来一回再加上研究探讨,耗费不少时日,等有眉目的时候荆襄大战已经结束了。



       所以如今也只能默默生产,打算有空给敌军来个大惊喜。



       故而成都府衙的人直接就去看那手摇齿轮钢弩了。



       “百炼钢强弩啊……”



       孔明面带欣喜仔细打量,喃喃道:



       “反倒是当局者迷了。”



       从前汉至今,弩机一直都不是纯木,一般都是前方弩弓臂用木,后方机扩望山等用铁或铜。



       不用纯金属还是铜铁韧度不够的关系,但如今所炼之铁较以往已强韧不少,说不定真能试试?



       孔明兴致勃勃,这东西造价愈发昂贵,如今注定没法列装。



       但不造个出来摸摸试试,心里痒痒啊。



       也是因此,成都府衙众人要更加轻松惬意谈论这弩机之演变。



       刘巴倒是尝试道:



       “若是依杠杆之说,临阵最好用者,当属山羊弩?”



       孔明温和一笑:



       “子初不妨说说?”



       刘巴回忆了一下道:



       “孔明曾于小太学上课,彼时我也在场,那时以磨秋(跷跷板)为例讲标重之说。”



       “那时当场算出过,标(力臂)愈长,则重(力)愈小。”



       说着刘巴指着这山羊弩结构道:



       “这上弦工具不就是一个变了形的磨秋?从前方往后拉,机扩会推着弩弦往后,标长虽是随着弓弦位置变化,然……”



       刘巴略有紧张,在得到孔明一个鼓励的眼神后,还是大声道:



       “然从头至尾,手握这段的标,总是长过弓弦的标,故而上弦更加省力,相较于绞轮,作价更低,上弦更快。”



       刘备满脸茫然,张飞已经有点晕晕乎乎了,法正则是盯着那弩图努力思索。



       孔明大笑着拍手:



       “子初大才!不如来与我研究此道吧!”



       【不过中国古典弩机没有再改进同样也是多方面因素。



       首先当然还是大明朝对数学的不重视,导致想改也无从改起。



       其次是明朝火器的飞速发展,火器是弩机的上位替代,自然也就没必要研究弩机了。



       不过至此,咱们关于唐初西域经略的讲述也正式结束。



       毕竟在薛仁贵云州大捷之后,随着高宗去世,辣个女人也终于走到了台前。



       那么下一期,让咱们将目光投向大海,一起探究一下:



       唐朝是如何一战将倭奴国的脊梁彻底打断的?



       那么咱们下一期再见~】



       〖我李世勣呢?我大唐徐茂公就这么没面子,不能单独有一期的吗?



       没办法,先被赐姓再被夺姓,也算是开唐头一遭了,相较另外两位,能不能打不知道,最没面子是肯定的。



       话说贞观这武功是真猛,相较之下,小宋啊……



       宋朝还是有人不服二凤的,比如历史上完颜构和秦桧的那一番奏对。



       确实,你一说我想起来了,赵构说二凤好名,说汉文帝待人不真诚,然后秦桧赶紧捧臭脚:说陛下您既不好名,又待人真诚,只要稍微努力下,别说唐宗汉文,尧舜也能比一下。



       只能说不愧是完颜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