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83章 气候周转与红丸

作品:《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相较于李世民诸人有大量的历史记录可以将后世所说印证对比。



       汉长安的诸位汉臣就只能互相大眼瞪小眼了。



       毕竟若是按后世所说,这五石散大肆风行乃是在晋,而如今大汉还支棱着呢。



       因此即便是五石散的毒性,也只能期冀从后世只言片语当中揣摩一二出来。



       五石散始创于大汉没错,张神医也对这点做了肯定。



       但因为从光幕中早早就知晓此物之害,刘备麾下对此物皆避开,就连江陵城中耽于享受的刘璋不吸食此物。



       因此也更难想象此等之物,何能祸国伤族?



       “张神医可见过罂粟此物?”



       孔明还是对此物更加在意,于是直接问张仲景道。



       捋了捋胡子沉吟一下,张仲景反倒感觉肩上的担子又沉重了几分。



       “并无,或是古今对此物名称记载略有差异。”

m.quanzhifashi.com

       这可能也是最合理的推测的,毕竟东西方交流早有丝绸之路,若是此物当真有如此神效,定当有人会送至大汉以期牟重利。



       孔明也沉吟着点点头,与庞统法正对视了一眼,两人目光中也闪着探究的目光。



       以两人的智慧也看得出后世对此物之说多有保留。



       比如这罂粟和鸦片制品在名字上的差异,比如这鸦片致瘾的具体症状等等。



       如此语焉不详,或许就如此时汉室抑道教一般,受其害,则禁其以为警。



       而观后世之历史脉络,华夏与西方打交道必然是避无可避。



       秉承着兵家知己知彼百战不殆之思想,这罂粟恐怕亦是需要深刻研究明其药、毒之性。



       只不过眼下一看,关于此物后世所说甚少,恐怕最终还是得要尝试经丝绸之路上行商帮助。



       不过当然,有关此物之事,还需要与玄德公仔细说道一番,并保密行事才可。



       一时间庞统法正心中的危机感也更加明显了。



       事实上这股危机感一直都没有消除过。



       经后世所说所透露,两人对社稷黎民的认知也早非往常一般,算学之重,工学之威,文章之事不可废,而如今眼看着医学亦能危覆一国。



       若想上安社稷下安黎民,所知所学比以往也更加繁杂。



       而每次孔明皆得先机也,就如这张神医,他们都知张神医的医术之神,但与张神医最为亲近者依然还是孔明。



       庞统叹了口气,如今他觉得仿效后世编撰类似那《永乐大典》之书也不是不行。



       至少读完之后,即便无一精,也该有百长了吧?那治国治政便已快人一步了。



       【五石散这东西本身其实也挺神奇。



       比如南朝时候比较著名的葛洪,记载的成分是丹砂、雄黄、白矾、曾青、慈石。



       隋朝的名医巢元方留下的记载则是:钟乳、硫磺、白石英、紫石英、赤石。



       至于最早带起来吸食五石散风潮的何晏,他吸食的具体配方已经无从可考。



       另外何晏据说是大将军何进的嫡孙,高平陵之变后被晋宣帝司马懿诬杀,并夷灭三族。



       从这个角度看,高平陵之变确实也算汉末至晋的承前启后的事件。



       建安二十二年的大疫彻底改变了曹丕的性格,由其开始的侈靡之风逐渐风行整个权贵阶级。



       何晏则是在这个基础上更进一步,与夏侯玄、王弼一起竞事清谈,开一时之风气,并创立了魏晋玄学。



       东晋的袁宏作《名士传》将这三人称为正始名士,可见其当时声望之卓著。



       这种天字第一号的名士出来带货,效果差不多就跟唐朝时李白给茶酒写诗差不多,那效果只能说十分的惊人。



       而且因为疫病不绝,伤寒使人身体发冷,古时保暖御寒手段又没有那么多,能刺激身体发热的五石散便也大受欢迎。



       而这药附带的致幻感会让人产生飘飘欲仙之感,用过的人也更加赞不绝口。



       但如果长期服食的话,五石散所带来的危害比鸦片制品更为猛烈,除了会让人产生依赖性之外,因五石散致死致残的记录,在两晋南北朝中间未曾断绝过。



       到了唐代,孙思邈也花费力气研究了五石散,并提出告诫:



       五石散大猛毒。宁食野葛,不服五石。遇此方即须焚之,勿为含生之害。



       但五石散的消失单靠孙思邈这个医学界KOL的提议肯定是不够的,其中还有很多比较复杂的因素。



       最大的因素就是气候正式开始大升温,唐朝时的平均温度比我们现在还要高上大约一点五摄氏度,比汉末高了两度左右。



       气候对于民生有最直观的影响,而民生的好坏同样也决定着封建王朝的命运,这里放个比较一目了然的图对比一下。



       这幅图中间是温度变化指数最为直观。



       最上方蕴含了三个指数,即农牧交错带的纬度变化、各个年代的米价指数变化、以及发生战争的次数。



       这个相较来说应该也不难理解,因为古代最大规模的战争就是农牧之争,这种战争直接关系着民生情况。



       从中不难看出,随着两晋南北朝的大寒冷结束,农牧交错带开始北移,胡人被击退后民生得以稳步发展,百姓的生活成本逐年降低,而且适宜的气候也使得旱涝灾害减少,



       而且寒冷退去,也使得伤寒疫病失去了扎根的土壤,毕竟气候已经够热了,根本不需要五石散来刺激身体发热。



       并且随着气温回升,古中国也重新开始大一统,隋文帝重新开始提倡儒学治国。



       隋朝时的儒家虽然没有汉朝时“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那样风光,但依然还是主流大家。



       在儒家文化目光的审视下,动不动就裸奔的“魏晋名士”风度就显得非常不合时宜。



       而且唐代以后,传入中国的棉花开始大放异彩,棉布的成本相较来说更低,御寒效果也更好。



       种种因素叠加之下,如汉末那般的大规模伤寒疫病也失去了绝大多数的扎根土壤,五石散在民间的风行也就此中止。



       不过五石散在权贵阶层并未彻底消失,宋朝人根据唐代对乳石的研究,将五石散的配方做了毒性更低的改进。



       只不过大明时候玩儿了个大的,在原有的基础上,加入了雄蚕蛾、尿粉、童女月事水、红铅,制成了皇家特供的著名春药“红丸”。



       而再联系到大明皇帝那些莫名其妙的寿命,这红丸的效果嘛……】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