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413章 义务教育

作品:《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另外还需注意的是,随着宋朝学校的逐渐普及,南方的开发也随之日益完善。



       关于这一点,如今的历史课本总结的清清楚楚,古代的经济中心南移从南北朝时期就已经开始了。



       衣冠南渡这个典故很多人知晓,这也是封建王朝第一次大规模人口南迁。



       四百多年后安史之乱爆发,中原士庶为了躲避战乱皆选择南徙避乱,是为第二次人口南迁。



       如果说前两次人口大规模南迁只是让南方开发日趋完善的话,那北宋灭亡,完颜构南渡偏安杭州之后,南北双方的力量对比就已经彻底颠倒过来。



       这里以数据为例,根据宋史记录,宋神宗时期,京东京西两路垦田约四千五百万亩,即如今的陕西河南山东等地,也是北宋常规意义上的北方。



       而南方呢?同时期两浙路垦田三千六百万亩,江东东路和江东西路垦田八千七百万亩,福建路垦田一千一百余万亩。



       四千五百万对一亿三千四百万,对比非常直观。



       另外在人口对比上,南宋中期时,北宋的京东京西路地区人口只有宋徽宗年间的2.3%。



       同时期南方人口则基本都是上浮,如两浙路人口上浮7%,江南两路上浮47%,福建路上浮58%。



       而北方在人口凋零和经济崩溃两重debuff下,教育不出所料遭受了毁灭性打击。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比如河南路在北宋时受困于财政官学仅15所,到了南宋时期仅10所左右,而且皆为金人所办,水平不敢恭维。



       相较而言,南方地区的教学质量则是稳步提升,北宋期间两浙有官学48所,江东两路47所,到了南宋时期分别提升至74所和76所。



       而这仅仅只是官学,南宋时期私学蔚然成风,受推崇的学问大家所办的学院甚至比官学还要有名。



       比如,程门立雪这个求学典故咱们都知道,典故当中求学的杨时后来成了二程洛学的佼佼者。



       高滔滔垂帘听政时期旧党得势,但随后很快就在内部生间隙。



       以苏轼苏辙为首的蜀学崇圣人之道,主张性情统一论;以二程为首的洛学主张性善情恶论。



       最终双方互争显学,爆发了“洛蜀之争”,最终洛学失势,程颐被连贬黜。



       宋徽宗时期程颐又因为公开抨击蔡京,为徽宗不喜,洛学在当时差点有没落之势。



       程门立雪当中的主角杨时学有所成后决心维护振兴洛学,但因蔡京打压洛学的关系,杨时不得已远走南方。



       最终在宋徽宗的政和年间,杨时于繁华的两浙路创办了东林书院,这便是当时江浙附近鼎鼎有名的私学之一。



       约五百年后,明朝的几个学者因言被罢后选择回家搞教育,这群江浙文人最终选择在东林书院旧址上将这个学府复原作为讲学之所。



       几個学者共同在学院内发起东林大会,制定《东林会约》,时人称他们为东林八君子,这便是带明后期“东林党”的前身。



       嗯,这个扯远了。



       总之,北宋末期属于南北双方力量对调的关键时期,变法初期的有识之士或许也模糊认识到了这一点。



       比如宋英宗时期为了扶持官学,向外派遣教授63人,其中北方地区占额39,南方地区分额24。



       但后来新旧两党斗争愈发酷烈,真正做事的人已无立锥之地,宋徽宗时期基本就是一个放任自流的态度,诸般政事皆随宋亡而熄。



       宣和七年十月金兵起军攻宋。



       靖康元年正月,金兵围汴梁,靖康二年二月,汴梁城破,徽宗钦宗被俘,赵构南渡。



       某种意义上来说,当完颜构决意南逃时,明朝的南北榜案就已经注定了。】



       〖庞统:十月辽东起兵,仅耗三月袭至汴梁,未尝闻有如此易进之京都也。



       李世民:好一个在德不在险。



       张飞:这昏君倒有骨气,竟不学那唐帝先逃。



       张飞:二凤陛下,俺没有非议你的意思。



       李世民:……吾晓翼德将军怀赤子之心。〗



       赵匡胤觉得自己已经逐渐摸清楚了后辈的恶趣味,就如这次。



       前面一个个数字让他看的颇为费力,看着那以亿万亩计的农田甚至略有一些开心。



       毕竟单从此来看,再与记忆中唐朝的田亩数相比,虽未复燕云但已不输唐也。



       而且由此看来,说不得便是那变法新政之功,这让赵匡胤心中都有些痒痒的了,恨不能现在便与赵普商议一下如何兴学。



       程门立雪什么意思赵匡胤不懂,但看着这旧党还能再内争,便觉对这一百年后的朝堂愈发不抱希望。



       而那明朝相关不懂的地方也更多了,但还没等赵匡胤琢磨明白呢,短短几句话便将北宋灭亡之态清楚的呈现了出来。



       那昭烈帝麾下的军师更是总结的十分清楚,三月围京都,一岁而灭国。



       一百六十余载崇文而治,最终灭的可称仓促。



       辽东至此两千余里,三月而至;养士百年,竟无能死战之士耶?



       赵匡胤几欲吐血。



       那边赵光义早已见势不妙将脑袋缩了起来,唯怕兄长再跟他计较那“在德不在险”的旧账。



       如今忍着腿上的痛楚已经十分不易了,而且方才说话不知为何又惹得兄长不快,赵匡义干脆闭嘴缩头一言不发,努力表现出来一个恭顺的模样。



       “官家……”



       赵普想要安慰两句,但得到的是赵匡胤摇摇头道:



       “无碍也。”



       或因早知靖康耻之事,或因早年从军伍而学处变不惊,但总之赵匡胤在极短时间恢复了过来,甚至已经开始跟赵普商议:



       “看来若欲延宋,当保京畿膏腴之地,以图北伐之良才。”



       赵普点点头,类似的分析早在十年前的雪夜志图天下时就已经说过,故而此时已不需赘述。



       南北之别在历史上更是有诸多例子,上至汉末三国的江东偏安,下至唐末江浙富户对养西北军士的百般反对,根本不需要详细解释。



       思虑罢了之后,赵匡胤蹲下身来语重心长拍着弟弟的大腿道:



       “若非汝两战不利,那变法之朝若能有一二强军,何至于……”



       赵光义疼的龇牙咧嘴,但一句话都不敢多说。



       ……



       张飞匆匆又撕下一个纸条,执笔蘸墨扭头问孔明:



       “军师,这唐帝夸俺赤子之心。”



       “俺回‘二凤陛下亦必能功逾始皇’宜否?”



       孔明摇头不赞同,笑道:



       “此处打住便是,勿要再说。”



       不过孔明心里倒很是怀疑,这二凤说翼德有赤子之心,似在骂人。



       但再回头看看,翼德说的两句话揭人伤疤,也有皮里阳秋之意。



       眼看着张飞分外不舍的将手中纸团捻碎,孔明也是松了一口气。



       他们本是汉臣,若是以孝武皇帝比这二凤多少有点不合适,恐怕因此翼德才会提到始皇功绩。



       但恐怕落在那二凤眼里,第一时间注意到的也是那始皇之子胡亥杀兄之事。



       由不得孔明不多想,毕竟后世都说了这二凤心眼小……



       张飞不知道短短时间里军师心中转了多少个念头,捻碎了纸条之后便将此事飞速放下,兴致勃勃议起了下一件事:



       “若后世有这南北之别,那我等此时岂不是有东西之差?”



       刘备啼笑皆非:



       “争此虚名作甚?等翼德为先锋克复豫州令南北勾连,则无差也。”



       说起来这件已经答应过的事,张飞便又重新喜滋滋起来。



       ……



       李世民放下笔抚了抚脑袋无奈道:



       “这张翼德,口上功夫不输玄成也。”



       躺枪的魏征当即抗议:



       “臣非含沙射影之人,言陈过失皆为当面所指也。”



       李世民嘴角抽动了一下,一时间不知该评价这两种方式哪个更好。



       摇头将此事暂且揭过,李世民自然还是对那“带明”更感兴趣一点,此刻忍不住问道:



       “这明复建东林书院,既皆为闲散人,又因何成党?”



       房玄龄最近出入国子监次数不少,此时便拱手有条不紊道:



       “这东林八君子,初或为好意,然讲学传道之态与那后汉之名士几似也。”



       这倒是让李世民顿时醒悟过来,后世评价后汉的名士时所说的名、财、权如何顺序相生的言论,也从他脑海中浮现出来,而且他旋即便想起来这明朝另一个不同:



       “且这带明,纸价愈贱也……”



       无论从后辈此前所说的布衣入仕比例,还是那明之天工开物多法,亦或是那之极兴,都让李世民隐隐猜测:



       或许明朝之学问大家,其民间威望远胜后汉之时。



       只是不知这明朝是何等模样?李世民隐隐开始好奇了起来。



       【南北地区差异所带来的经济差异从而导致的教育资源不平等,这是客观存在的。



       但同时咱们在学校里时老师也说过,实现公平正义注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也是现代社会的奋斗目标之一。



       而实现公平正义的其中一个手段,自然就是现在惠及了我们所有人的义务教育制度。



       就如前面所说的一样,宋徽宗时期的官学在规模程度上处于封建时代的一个巅峰,有了那么一点义务角度的味道,但终归并不是。



       即便是最为完善的北宋官学,最多也不过是给学生补助,而不是像我们如今义务教育阶段全免费。



       除此之外,如今义务教育的强制性和基础性也是封建时代远远没法跟我们相比的。



       这片土地上几千年以来,立法要求所有适龄人必须入学接受教育,独此当下。



       目前的义务教育当然并不完美,但它划出的那条起跑线,绝对是五千年以来,相对最为公平的一条。



       漫谈至此,咱们本期便也正式结束了。



       那么下一期,依然还是跟随UP主的视角,咱们一起回顾两宋几位真正的千古风流人物。



       《两宋风流:江山作纸,铁脊为笔,蘸年华作墨,书平生义愤》



       感谢观众姥爷们观看支持。



       那么,咱们下期同一时间,再见~】



       赵匡胤心中惊叹了一番,但心下还是知晓正事要紧。



       想要回首让赵普去拿一拿,看到的便是这位宰辅仰着头,双眼闪动着毫不掩饰的渴望与激动。



       赵匡胤知道这自是因为后世那义务教育。



       事实上前面说到徽宗的崇宁兴学时,赵匡胤也在心里猜过何谓义务教育。



       但没想到的是,后世竟会以律法要求稚童读书。



       这般景象,恐怕那些上古先贤都难以想象华夏会有这么一日吧?



       但浸淫战阵的本能也提醒着他,以宋如今之现状,此等圣人之政看看就行了。



       宋徽宗之学政不过仅有其皮毛,还需三次兴学循序渐进,且于民索财无度方成,并且最终亦还是失败了。



       若如今宋初想要与其如出一辙,无异于邯郸学步东施效颦。



       于是赵匡胤干脆默默起身也不打扰赵普,轻脚走到这殿内一旁。



       那边颇有眼力劲的小黄门赶忙又添上了几笔,随后恭敬将画作呈了上去。



       赵匡胤自己欣赏了一番,随后点点头返回石桌处想要依此前之法奉上。



       只是没想到也才离开片刻,那光幕上便已绽了许多文字,赵普亦是站在石桌前学他此前以指为笔在上书写。



       〖诸葛亮:如此圣王之政,雄哉矣,伟哉也!



       李世民:朕见与武侯同!



       张飞:俺也一样。



       赵普:倾毕生之力,若能求成其之一二,则夕死,亦可矣。



       长孙无忌:后辈岂非梦言?若死一人则能成一二,吾赴死又有何怨哉?



       法正:若欲成其事,当不惜力不惜财不惜命,残己身乃必抱之念。



       赵普:本以为长孙公乃王莽司马懿之流必有高见,结果竟乃断章取义之辈,此时我官家大军将渡江平江南,岂非治学政之契机乎?



       长孙无忌:汝骂乃世祖耶?



       赵普:王莽司马懿之语,非我所言,乃许敬宗之评也。〗



       赵匡胤擦了把汗将眼看愈战愈勇的赵普拉离了石桌。



       对这个老臣什么性子他可再清楚不过,真真唯恐天下不乱也。



       好言安抚了其两句,随后赵匡胤将手中的画作放在石桌上,心中默念之后眼看其骤然消失,才放下心来。



       眼看着光幕上那唐朝诸人暂时沉默,赵匡胤想了想该是主动写道:



       〖赵匡胤:吾欲北伐,武侯可有领兵之法教我?



       李世民:武侯之法岂可轻授?朕月前方灭吐谷浑,将佐军利器教汝,足平契丹也。



       李世民:汝可知盛唐神威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