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543章 东海十字路口

作品:《 剧透历史:从三国开始

       对后世说什么因蒙元东征而被拖垮的粮仓幕府,朱元璋不太清楚。



       但蒙元东征之事情,他是着重看过的。



       至元十一年,元军兵三万船九百,合浦出征,灭宗助国入壹岐,最终入倭国与其合战月余,因补给困难而撤军,但路遇到大风雨使战舰多触岩崖,最终返合浦庆典,损万三千人。



       七年后元军再分东西两路,分别兵五万、十万,不仅携三月军粮,更是带有农具打算屯田为战。



       但结果嘛,东路军未有大胜,船腐粮尽无可奈何;等与江南军汇合后,行至竹岛遭遇大风,四千舟仅余二百,十五万军归者不足二成,东征就此草草了之。



       明天子记得当时横看竖看,从胡元两次东征里看出来的唯就有一句话:



       天有不测风云。



       而且这个代价委实太过惨烈了一些,故而朱元璋一直觉得自己对与倭国的战争认识的相当清楚。



       但此时随着这少年层层递进的倒推,今日之前的这种自信心态也逐渐被窘迫代替:



       “这祸首竟是在咱……”



       马皇后顿时无奈,干脆大胆探过身去,用笔杆在洪武帝的脑袋上轻轻敲了一下。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重八你呀……”



       小心将方才抄录的纸张收好,随后马皇后干脆起身将夫君那攥紧成拳的手掌一根根指头掰开。



       她小心抚着这手掌当中粗粝的纹路,温声道:



       “若是八八眼见那倭国无端寻衅开战,会不会怕那覆灭元军的大风?”



       认真思考了一番,明帝摇头:



       “倭寇若敢如此轻侮,那则必死战,不然大明周遭永无宁日。”



       马皇后将自己的手覆上了那只粗粝的大手:



       “若是此时倭岛喊出尽征大明四百州呢?”



       “那咱必要把那个什么丰秀吉臣擒过来,在谨身殿上抽烂他的嘴!”



       明天子的话语里又有了咬牙切齿的味道,于是马皇后笑了出来:



       “那八八肯定就算不上什么祸首!”



       朱元璋隐隐有点明白了,但终究还是有点难以释怀的茫然:



       如今不过才洪武十三年,这意思是明岁他还会再往倭国遣使?



       以及,这不征之国又是自己何年所设?



       ……



       洛阳别院中。



       孔明看到那状如蕈菇的阴云时并且有过多表态。



       但亲耳听着“修倭国史”的回答时,反倒是住了笔,嗟叹良久。



       “这后世,学究天人,科学之道远非吾所能想。”



       刘备也明白这种感觉,故而叹道:



       “而其所遇之种种问题,亦比我等此时棘手千百倍,何其难矣。”



       鲁肃沉默不语,想起了在江东的几家豪姓,其地所辖之民之奴,大多数也是知顾、陆、朱、张、孙,而不知有刘汉也。



       在场唯一比较乐观的是张飞,在听得那后世女童的回答后眉头也就拧巴了片刻,但很快就笑了出来:



       “那汉儿能有作胡语的金臣,这有个但知倭史而不知列祖的后世儿也不奇怪。”



       “但俺觉得,这后世明史晓英雄的汉儿还是多的,就不说这些书文字于光幕的汉儿了。”



       “军师忘了那些在你的武侯祠诵《出师表》的稚童了?”



       此前被带着看成都风光时,其中武侯祠所占篇幅最长,而若论印象最深刻的,除了那半截朽木之外,当数结束前惊鸿一瞥的孩童们一起诵读《出师表》的声音。



       孔明的眉头舒展了少许,但还不忘提醒道:



       “勿要说是谁的武侯祠,那是诸葛丞相……”



       “俺知道俺知道,是大哥的昭烈庙嘛。”



       于是刘备的眼神也斜了过来。



       “行行行,是大哥的你的惠陵行了吧……”



       于是……



       “翼德别跑!”



       “大哥你先把剑放下!不叫惠陵还不行吗?”



       孔明与鲁肃目光撞到一起,几乎同时开口道:



       “子敬莫怪,主公与翼德这是……”



       “玄德公与三将军果然情比骨肉血亲……”



       几乎同时住口,随后两人同时笑笑,重新埋首于各自面前的文字纸张。



       无论是眼前的战局,还是之后治天下的谋划,皆需劳心劳力,对两人来说也早已习惯。



       ……



       “夷洲岛……”



       赵匡胤思索着这个名字。



       宰相赵普向前一步,低声道:



       “此前后世说过海路,并多次说过此岛,故而臣此前有去多加了解。”



       “据流落于汴梁的吴越旧民所言,前唐元和年间,曾有状元号栖真子举族渡海避乱。”



       “其族人称其澎湖岛,而根据方位所见,多半便是这夷洲岛。”



       “吴越当国时,有海商在夷洲岛休憩,据说岛上便有那栖真子的后人,其所辟之地树有开元唐碑。”



       听宰相这么一说,赵匡胤也记起来更多:



       “元和之政,闻于颂声……彼时天宝之乱止息不过两代,也难怪追思开元时。”



       赵普也点点头,实际上何止这個栖真子呢?



       此前乱世时,撰文追忆开元之世的不知凡几。



       “这大岛如今吴越海商皆称流求,吴越豪商此前也多有在流求筑休憩之所。”



       听着宰相的说法,赵匡胤倒是有点奇怪:



       “若如此说,此地很是重要,缘何朝会上从未有人奏疏于此地议防?”



       赵普发现自己比划起来有点费力,于是干脆起身去拿过来内侍们此前所摹画出来的大宋周遭地图,指着道:



       “吴越海商如今通商之路无非便北上与南下两条。”



       “北上者,便是直趋山东辽东,此路只需从明州出港沿岸向北,此路人最多且无需过流求。”



       “南下者便是入南洋,从明州出港南下至流求补给,由此一路向西过珠崖入哥罗富沙,于此地或继续向西去往印度,或停留于此与大食人接洽。”



       “一路由夷洲岛南下,入巫国,或掠其人或谋其财,唐时所兴昆仑奴,大多来源于此。”



       旁边也专注听着的赵光义插嘴道:



       “这样行事,与海寇何异?”



       赵宋官家皱眉,赵普神色不变摇摇头道:



       “法师有所不知,贞观年间巫国遇大水,昆仑人大举北上入夷洲,欲据此地而与流求王室欢斯氏多有征伐,欢斯氏亦与隋军多有征战。”



       “此地本就是征战之地,弱之肉,强之食,何来贼寇之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