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813 民以食为天

作品:《 不明不清

       山东左布政尹应元年事已高,再过个两三年姚广善就会在不满三十岁的时候成为大明真正的封疆大吏。



       同时也标志着海户司体系要正式浮出水面了,每年都会有几张年轻面孔出现在各州府的主官位置上,大明政坛的第一次新老交替开始了!



       反对?不论是官场还是士绅、地主集团,现在才感觉到不安,即便想阻止也来不及了。



       此时的皇帝羽翼丰满、大权在握、声望高涨,保皇派高歌猛进、势头凶猛,谁敢挡在路上谁就会被碾得粉身碎骨。



       传统势力们除了瑟瑟发抖、祈祷砍刀别落在自家头上。只有赶紧见风转舵,看看能不能搭上末班车,哪怕只有挂票也比被时代抛弃强。



       按照惯例,升迁调任的地方大员都要先回京,除了当面谢恩之外就是耳提面命,听一听皇帝的叮嘱,找一找今后的工作重点。



       最后一个入宫的,是距离京城最近的周道登。这家伙在山东当了几年巡抚不光没累瘦晒黑,反倒更显富态了。如果不知根知底,放在任何一部后世的电影电视剧中,都得是个反面贪官形象。



       “臣初担重任,惶恐至极,请陛下赐予锦囊妙计方敢走马上任!”对于这次升迁,周道登好像也不是很兴奋,话里话外听上去还有点不情不愿。



       “具体细节朕就不多言了,你在山东做得很好,照葫芦画瓢就是了。朕只提三个要求,粮食、粮食、还是粮食!



       这几年北方省份一直都在兴修水利,每年的旱情有所缓解。你到任之后要把重心放在农业上,鼓励农户多开荒、多建立农庄和食品加工厂。”



       与当年倡导发展经济和工业不同,这次皇帝好像突然回归了传统,居然老调重弹,把河南、山西、陕西三省的农业问题放在了第一位。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是保守了吗?肯定不是,洪涛只是严格遵守了因地制宜的规律。之前的四个新政省份都靠近大海,有良好的海运条件,所以才鼓励当地发展工业和商业,造出来东西比较方便运输。



       现在这三个省份有一个算一个全属于内陆,想通过仅有的黄河搞航运既不现实也不经济。最简单可靠的方式就是发展农业,先把肚子喂饱,赶上不特别大的自然灾害能自给自足就是合格。



       如果在这个基础上还能足额缴纳赋税,再能为北方边境提供部分军用物资,那就是对朝廷、对国家极大的贡献!



       工业,尤其是重工业,有滦州和邯郸两个重工业基地,在现阶段已经够用了,再进行大规模投入只能短期内拉动经济,长远看并没有太多回报,甚至可能出现浪费现象。



       目前需要的不是规模,而是技术方面的提高和创新,以及技术人才的培养。只要有了技术和人才,重工业随时都可以扩大规模。



       “臣想向陛下索要一人……”听闻皇帝的要求,周道登小眼睛一转,开始提条件了。



       “说来听听!”



       “现任建设部虞衡清吏司郎中,探花宋应星!此人知水利、懂农事,善用化肥,有他相助,完成陛下所托臣就多了几分把握。”



       “……你是如何得知宋郎中有诸多本事的?”



       宋应星是谁洪涛当然清楚,对他的能力也不否认,可一个是在建设部供职的京官,一个是封疆大吏,年纪相差很多,还没有同乡同科之类的关系,能知道这么清楚就有点意思了。



       “宋郎中前年曾到东昌府、济南府、青州府一带巡查黄河故道,臣与之有过一段时间交往。亲眼见识过其在修整河道、改善农具方面的本事,多次为种植棉花一事攀谈,深受启发。”



       面对皇帝带着明显疑虑的提问,周道登假装没听出来,干巴巴的将两人如何结识又如何了解的过程挑重要的讲了讲。



       “朕确实让他巡查黄河故道,也是想把这千年祸害彻底解决,可惜还力不从心呐。既然你点了名,那朕就将他先借与你。原职不变,加河南、山西、陕西三道巡查御史衔。”



       说起宋应星,洪涛不由得想起了黄河。目前的黄河与后世区别很大,尤其是下游。自打夺淮入海之后,几百年间在泗水、颖水、汴水、涡水之间来回摇摆,严重影响了黄淮下游的安全,还威胁运河。



       洪涛本来想弄个大水利工程,干脆就让黄河专注由淮河入海得了,别再一会儿南一会儿北的。可是让建设部勘探了一圈,最终得出的结论是:技术上可行,实际上很难。



       这话说得让洪涛很不理解,拿着奏折问过王安才明白,不是建设部的官员敷衍,而是真有难言之隐。



       在淮河下游有个地方叫凤阳府,当地有座皇陵是明太祖朱元璋父母的。还有个地方叫洪泽湖,湖西岸也有座皇陵,里面埋着朱元璋的祖父。



       如果让黄河南下注入淮河,水量大的时候凤阳府和洪泽湖西岸都有可能会被淹没。建设部的官员胆子再大也不敢为了治理黄河,把当今圣上的祖宗陵墓给淹了。



       其实他们直说洪涛也不会怪罪,啥祖宗不祖宗的,为了活人,谁的陵墓碍事都该搬走。可这种旨意还真不能下,不管新政如何改变了生活,在古人眼中祖坟都是很重要的,轻易碰不得。



       没办法,大规模治理黄河的计划只能先搁置。因为两座坟墓,百万人每年都要提心吊胆过日子,从皇帝到县官还谁都没辙。几千年就形成了这样的文化,既让洪涛愤怒也让他羞愧。



       “臣领旨……”见到皇帝答应了,周道登赶紧谢恩,生怕迟则有变。



       “先别忙着谢,朕还有件事要交给你和宋郎中。山陕两地除了石油还有很多石炭,顺便勘探清楚报上来。”



       现在周道登要用宋应星的能力帮忙振兴三省农业也不是坏事,但不能白借,蚊子从眼前飞过都要放下两根腿毛,何况人乎。



       一提起山西和陕西,洪涛就会想起后世的煤老板。这些年各地兴办工厂甚多,煤炭价格日渐增长,是时候弄点煤老板出来了,能烧煤就尽量少砍树。



       “啊……这、这臣不甚了解……”此时周道登才明白皇帝为何答应的这么痛快,合算是有条件的,而且这个条件对自己来说有点难度。



       “朕不是在害你,找到石炭了你也可以开采嘛。只要能运出来,不管到直隶还是应天府都可以换到大笔银子。现在石炭是个什么价自己去打听打听,眼光要放长远些!”



       给好处就乐,见困难就躲,哪儿有这么容易的工作!洪涛不光要让周道登开发煤炭资源,还得忽悠着他修路,否则光挖出来了运不出来也看不见银子。



       至于说有没有能力做到,那不重要,只要有银子在前面勾着,别说朝廷大员,放个小商贩到三省总督位置上也能想出两全其美的办法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