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 洪武二十七年 第2章 大教场 第3章 燕府虎儿 第4章 魁首 第5章 洪武暮色 第6章 阴晴圆缺 第7章 便宜舅舅 第8章 徐氏治戎 第9章 营中小院 第10章 轻钞重钱 “杨展?这辣椒你们从哪里弄来的?!” 朱高煦在菜篮里瞧见了一样熟悉的食物,那就是本该明代后期才传入的辣椒。 不过,此刻的它很小,只有一两厘米,并且是晒干的。 作为一个喜欢吃辣的人,此刻瞧见辣椒的他,比看到了老乡还觉得亲切。 “辣椒?” 正在埋头烧火的杨展疑惑抬头,瞧见朱高煦手中红彤彤的辣椒后,这才骂道: “这是王瑄那浑厮从家乡带来的,我都说江南和北平人不吃野椒,这厮偏好这口,稍许让他自己做饭去,别难为了殿下。” 朱高煦听闻杨展称呼辣椒为野椒,不由觉得疑惑,侧头向王瑄看去。 那王瑄好似做错了事的孩子,挠了挠头,瓮声回答道: “殿下,咱是山里出来的,那地方起雾的时候潮湿,得吃些辣的。” “您要是不喜欢,咱日后自己吃,反正也快吃完了……” “喜欢!怎么会不喜欢!”无辣不欢的朱高煦咬牙切齿道: “我就好这一口,这玩意你从云南那里找到的,让你家人再寄些,不……等会把它种子撒后院院墙的荒地里!” “啊?”听到朱高煦爱吃野椒,杨展吃了惊,随后就觉得有些难受。 他出生江南,对于辣味调料可没那么喜爱。 只是他前脚犯难,后脚便见朱高煦拿着野椒咬了一口,看得他目瞪口呆。 “这辣度……还行。” 品尝着口中野椒的辣度,朱高煦满足的点了点头,感觉也就和花椒的辣度差不多。 王瑄见他这样,也笑着解释道: “这是我爹和西平侯去南边打仗时在路边见到的野椒,但是没人吃,我爹吃了一口感觉还不错,就带回了家里。” “只是这东西养不了,恐怕殿下您要失望了。” 王瑄叹了一口气,而朱高煦也心痛的看着手中为数不多的几颗野椒:“不管,你先试试。” 朱高煦事前并不知道在中南半岛及云贵高原有这种野生的小辣椒,虽然它不是那么辣,还很小,但为了满足自己口腹之欲,他还是想让王瑄试试看。 想着,朱高煦把籽交给了旁边高兴的王瑄,自己开始切菜备菜。 等牛肉焯的差不多,他将牛肉拿出放凉,让杨展洗了锅,拿出油壶倒了一两油,瞧着杨展肉疼。 要知道油在此时依旧昂贵,平常人吃油也基本只是在锅上滚一圈后倒回,到了朱高煦这里则是跟不要钱一样。 朱高煦起锅烧油,花费一刻钟时间备了三个菜,而杨展那边则是在看米饭。 等朱高煦把最后的一个白菜汤弄完,三菜一汤便已经摆在了前院的石桌上,而米饭也已经成熟。 杨展把一锅饭端了出来,王瑄则是乐滋滋干完活回来,洗了把手就拿出碗筷。 等朱高煦坐下时,出现在他面前的则是清炒白菜,野椒炒牛肉和干煎江鱼、豆腐白菜汤。 “动筷吧。” 朱高煦忙着吃完饭去看兵书,因此动作很快,二人见状也跟着动筷。 只是吃到一半后,朱高煦才忙着问道:“今日我们这伙食,平民能吃上吗?” “家中有田有地,人还在南京打工做事的应该能吃上这鱼和菜,那牛肉是万万吃不到的,不过殿下您做的还挺好吃,比松江府的大厨做的还好吃。” 杨展一边吃,一边解释,还不忘拍马屁。 朱高煦听后却也没有高兴,而是似懂非懂的点了点头,算是了解了江南一带百姓的生活。 倒是王瑄闻言摇头道:“那是江南,若是北方和西南,吃的自然不可能这么丰盛。” “我在云南时,迁移过去的汉民尚且能吃個白菜,当地的土蛮则是一份糙米饭配着点野菜和水便吃了。” “那确实过的不太行……”听着王瑄的话,朱高煦不免庆幸自己穿越到了老朱家。 如果自己穿越到西南的少民身上,那恐怕真要过上王瑄口中的生活了。 “明日起你们二人照之前一样学习武艺,练完再出门买菜。” 朱高煦交代了一声,然后就起身回到了书房。 到了书房里,他瞧见了桌上的钱钞,然后又拿着钱钞走出来丢给杨展:“今后就你来管钱了。” “这么多?!”杨展接过价值三十贯的钱钞,脸上乐呵呵的。 不过他高兴之后还是拿着宝钞提醒道:“殿下,这钞有可能花不出去啊。” “花不出去?”朱高煦皱了一下眉,杨展也解释道: “这宝钞在其它地方还好,但在南直隶和江西、闽浙等地怕是有些难花。” 杨展先回答了朱高煦,紧接着又具体解释了起来。 大明宝钞自从发行以来,尽管朱元璋规定一贯钞可折算成白银一两、或铜钱一千,但不幸的是从洪武八年大明中央银行卯足了劲发行宝钞开始,宝钞就陷入了不断贬值的死循环。 尽管朱元璋自己也在中途出行过一些回收破损宝钞的政策,但宝钞回收的数量远远比不上发行的数量,这就导致了这玩意没有太多信用。 到了眼下,一贯宝钞硬要花,那也能花出去,但眼下一贯钱可以买四石米,而用宝钞购买,却要四贯。 也就是说,这二十贯宝钞,换算成钱,顶多只能算五六贯。 “懂了……”朱高煦无奈的点了点头,觉得有些头疼。 实际上,伴随着大量金银被古代贵族埋入土地,加上洪武年间的铜还要用于制作火器,因此明初一开始就陷入了钱荒的问题。 朱高煦记得不错的话,如果明朝运营好这个缺点,那完全可以进入纸币时代。 但问题在于,这种经济问题就是放到后世也很难解决,因为这种纸币的真正价值在于它背后必须有按照一定比率现实存在的稀有金属货币或存粮作为纸币的价值担保,也就是它的准备金。 可问题是明代没有那么多准备金,所以想要运行宝钞这个制度是很困难的。 朱元璋这边疯狂印钞,那边却只换不收,涌入市场的宝钞变多了,而生产出来的东西还是那么点,那这套制度自然要崩溃。 朱高煦不能以后世的经济标准来要求朱元璋,况且朱高煦也觉得朱元璋应该知道宝钞滥发的结果。 可问题在于,大明没有足够的金属来做准备金,所以这套制度,本身就是收割民间大量中产阶级的制度。 “帝王啊……” 朱高煦叹了一口气,转身回到了书房里开始研读徐达留下来的兵书。 尽管徐达的兵书有些粗糙,期间还有徐达对自己指挥过战事的一些吹垒,但对于朱高煦来说,它确实算是一个不错的读物。 朱高煦全身心的投入到了兵书的内容之中,他很清楚只有学懂带兵打仗,他才能在今后更好的保全自己。 在他学习的同时,紫禁城中的那一位也遇到了一件棘手的事情…… 第11章 亲亲相争 第12章 天下糜烂 第13章 大树营内 第14章 常鳞凡介 第15章 武英殿中 第16章 闲暇日子 第17章 兴亡百姓苦 第18章 小子野望 第19章 卫所尚足 第20章 靖难战神曹国公 第21章 权力游戏 第22章 《削藩论》 第23章 爷孙较劲 “陛下,曹国公回来了。” 黄昏,当武英殿内响起司礼监太监的声音,此刻正在处理奏疏的朱元璋爷孙二人先后抬头。 “传他进来吧。”朱元璋放下手中朱笔,同时看向一旁的朱允炆: “你好好听听高煦的回答……” “是……”朱允炆毕恭毕敬的作揖,而此时殿内也响起了脚步声。 李景隆带着宫中太监走入殿内,太监手中还托着一个木盘,上面放置着考题和答卷。 “臣曹国公李景隆,参拜陛下,太孙……” 李景隆一入殿内,当即便对朱元璋爷孙行了五拜三叩之礼,但朱元璋此刻的心思全在朱高煦的答题上。 “起来吧,让我瞧瞧这小子如何作答。” 朱元璋向托着答题的太监招手,太监见状也快走上前,并呈上了三十二道答题和策题答卷。 对于这些答卷,朱元璋一张张的翻看,而朱允炆也起身走到了他的身旁,与他共同查看朱高煦的答卷。 前面的三十二道题,朱允炆不是很懂,但他能从朱元璋的眼神中看出朱高煦回答的如何。 眼下,朱元璋的眼睛之中带着一抹慈爱,显然朱高煦回答的不错。 当然,比较起这个,朱允炆更想知道朱高煦是怎么回答最后一道策题的。 只是朱元璋翻看的速度不快,他也只能耐心等着。 倒是此刻站着的李景隆,他眼观鼻、鼻观心,显然他对于朱高煦的答卷十分放心。 “高煦这小子,倒是答的不错。” 看了一刻钟有余,朱元璋终于开口说出了第一句评价,而这份评价也决定了朱高煦的前途。 哪怕不看最后一份策题的答卷,朱高煦在他这里,也已经通关了。 不过,当朱高煦的最后一道策题答卷出现时,朱元璋心底还是不免升起一丝新的期待。 他将策题揭开,露出了后面的答卷,而此刻旁观的朱允炆也将目光投到了答卷上。 对于策题的回答,朱高煦的回应并不算多,仅有一页纸,三百余字。 可就是这三百余字,却是看得朱元璋心花怒放,同时看得朱允炆心中一紧。 “好!” 瞧着这份削藩答卷,饶是朱元璋那颗沉寂已久的心,也不免激动了一些。 朱高煦的答卷,简直就是他心中削藩问题的最好回答。 既保全了自家儿孙的富贵,又不至于让他们威胁正统,这份答卷,好得很! “来人!把这份答卷给我裱起来,送到春和宫给太孙挂起来。” 朱元璋对朱高煦的回答很满意,因此忍不住让人把这份答卷裱起来,送到了朱允炆的寝宫之中。 这样的话,让朱允炆的脸色有片刻的动容,但他很快就恢复过来,在众人未曾察觉的第一时间作揖祝贺: “皇爷爷,高煦如此大才,理应赏赐些东西。” “赏!”朱元璋把答卷放下,爽朗笑道:“着户部拨发二十匹绢,五百锭钞给这小子!” “孙儿领命……”朱允炆开口回应,同时眼神示意司礼监太监去拟旨。 “这小子……”朱元璋高兴的来回走动,中途一直抚须,高兴之情依然不受控制。 李景隆见状也不开口说什么,而是静静等待朱元璋的安排。 倒是朱允炆却笑着开口道:“既然皇爷爷觉得高煦有才干,何不让他归北,为朝廷镇守边疆?” “嗯?”听到朱允炆的话,朱元璋笑着转过头来,满意点头道: “这话不错,不过这小子年龄尚小,况且没有什么老师教导他,我得先给他寻一个老师,教他一两年后再送他回北边。” “允炆,你且去翰林院寻几個有才品的学士名录来。” “是……”朱允炆听到朱元璋的话,当即也笑着作揖回礼,紧接着带着司礼监太监退出了武英殿。 在他退出的同时,朱元璋也看向了李景隆:“好了,你先退下吧,让人继续盯紧这小子。” “是,臣告退……”李景隆见状退下,朱元璋也看着他一点点退出武英殿,脸上的笑意丝毫不减。 只是,当李景隆退出武英殿的时候,朱元璋的脸一下子僵硬下来,表情慢慢变得平淡,最后甚至有些阴鸷。 他转过身去看了一眼剩下的三十二份考题,浑然没有了前一秒为朱高煦表现而高兴的状态。 望着他的状态,一名站在角落,身穿斗牛服的武官也走了上来。 “高煦这小子,看样子值得我托付,他和老四都不错。” 朱元璋背负双手,脚步沉稳的走向了武英殿的一扇窗前。 在他眼中,朱允炆和李景隆离去的背影十分醒目,而他身后的那名武官也躬身作揖: “陛下,殿下的举止正常,自入军营以来,并未与朝中官员牵扯,唯与魏国公有过三次会面。” “嗯……我知道了,允恭我还是放心的,至于这小子……” 朱元璋抬头看了看湛蓝的天空,双目有几分茫然: “他能写出这样一篇文章,我也就不怕他会像老三老五一样了,这小子随他爹……听话。” 尽管朱元璋这么说,但他的感觉还是告诉他,这件事情有些不对劲。 “那答卷,确定没有问题?” 朱元璋侧过头去,不放心的再问了一遍,而武官也不假思索的点头回应: “跟随曹国公去的兵卒有所里的兄弟,大家都看着的,而且殿下答卷时也开着书房的窗户,兄弟们一览无余。” “等会……”朱元璋反应过来了:“开着窗户?” “回陛下,是的,殿下他开着窗户答卷,不过这也并不奇怪,殿下除入夜后会关窗,其余时候都开着窗户,哪怕下雨也是如此。” 武官缜密的回答着朱元璋的所有疑惑,但朱元璋的脸色却还是严肃了起来。 江南潮湿,常年下雨开窗会如何,朱高煦不可能不知道,他这么做,无非就是想把自己公开些。 朱元璋的感觉告诉他,自家这个孙子不简单,从那份削藩的答卷就能看出。 面对这样的一个不简单的孙子,朱元璋有自己的办法。 “颖国公和宋国公近来如何?” 朱元璋询问武官,武官也尽数解答:“居于家中,闭门不出。” “闭门不出……”朱元璋紧了紧手:“我看他们,心里还是不满啊。” “不过不满不要紧,只要他们别再牵连晋王和周王,朕还能宽恕他们。” 谈话间,朱元璋再次看向了朱高煦的那三十二份答卷。 就答卷内容来说,朱高煦写的中规中矩中带着一丝出彩,从行文里,朱元璋能看出朱高煦是一个喜欢冒险的人,但他在这次考校中压制了这份冒险,选择了用稳妥的回答方式来度过这次难关。 “冒险……”朱元璋想到了朱高煦的天生神力,同时心底也升起了一道很久之前的身影。 感受着那道身影,朱元璋的嘴角缓缓扬起: “既然喜好冒险,那我就找几个人,压压他的这份心气……” 第24章 领功受赏 第25章 春和宫内 第26章 羽林左卫 “铛…铛…铛……” 清晨,伴随着晨钟作响,南京紫禁城东部的内城朝阳门缓缓打开,负责值守此地的府军左卫兵马也鱼跃而出。 只是片刻,百余名府军左卫兵马便在朝阳门两侧林立,一队兵卒将朝阳门桥上的拒马撤走。 在他们做完这一切,朝阳桥对面的许多外城郭百姓才排队进城。 乌泱泱的队伍中,三名身着鸳鸯战袄的少年人十分醒目。 走在人挤人的人堆里,杨展忍不住抱怨:“要是有马的话,我们恐怕已经进城了。” “谁能想到偌大的南京城没有卖马的?歇歇吧,反正也不远。”朱高煦安慰着杨展,随后随大流的来到了朝阳门口。 “哪个所的?” 来到朝阳门门口,瞧见朱高煦三人身着鸳鸯战袄,一名小旗官上前询问,语气说不上好,但也不算跋扈。 “大教场的武官子弟,今日入内城,乃是去羽林左卫当差。” 朱高煦抬手作揖,同时说出了自己入城的原因。 “羽林左卫?”听到朱高煦的话,小旗官摆了摆手,示意他们可以进去了。 见状,朱高煦三人也趁机走进了朝阳门内。 入了朝阳门,他们便算来到了内城,并且前方二里处便是皇城。 “皇城东华门左右到东安门左右两边,属于金吾左卫、羽林左卫、府军左卫的辖地,就是不知道殿下您会被分到哪里。” 杨展看着四周尽是青砖路和砖瓦结构的建筑,不免被内城的繁华奢靡了双眼,十分羡慕朱高煦日后在内城当差。 他和王瑄虽然也是武官子弟,但没有通过考校前,想要在内城当差是不可能的。 况且,就算通过了考校,以他们父辈服役的地点来看,多半他们也要被召回去。 除非日后能屡立战功,升到五军都督府任职,不然这南京城,恐怕在考校结束后,便与他们终身无缘了。 杨展羡慕间,朱高煦问了一下路人如何前往羽林左卫驻地,得了消息后便带着二人走了过去。 不得不说,在外城的土路走惯了,突然来到这内城里走青砖路,朱高煦自己都有些不适应。 对于内城的繁华,他倒是不觉得有什么,毕竟这个时代的城池即便再怎么繁华,也不会有后世那些花费巨额财富修建起来的仿古建筑繁华,更不会有现代城市繁华。 不过,对于这个时代的人来说,南京内外城的区别单从来往行人身上的穿着就能看出。 街上,来往行人穿着虽然还是以短褐为主,但其中不免有穿着丝绢搭护,绸缎盘领袍、圆领袍的富贵人家。 此外,行人头上不是布巾,而是更奢侈一些的网巾,而且他们的衣服材质也不再是粗布,而是较为细腻的纺布。 而且就肤色来说,内城的肤色也更为白皙,手上也少有老茧及伤痕。 在这里,朱高煦他们可以清楚的分辨谁是内城人,谁是外城人。 这样的区别在男子身上还不显,但到了女子身上的差异便大了。 来往的内城女子基本穿着丝绢,头上有些银、铜饰,皮肤也较为白皙,身段纤细。 由于朝阳门及皇城四周皆为富贵人家,因此不少女子出行,身后都跟着一两個家丁。 洪武朝的规矩严格,距离皇帝越近的地方越严格,因此在南京城是看不到奴仆的。 看不见奴仆的原因在于朱元璋规定了天下不可蓄妾和仆,同时将主仆关系向雇佣关系转变,家丁看不惯主家,照样可以解除合作离开。 不过,在大明还是有一部分人可以拥有奴仆。 诸如亲王、勋贵和部分文臣在朱元璋的恩赏下,可以拥有少量奴仆名额,而且奴仆大多以战败被抓的俘虏及其亲眷为主。 除了他们,正常人家即便再怎么富裕,也只能叫做雇佣。 朱高煦记得,除元清对主家打死奴仆的惩罚较轻外,汉家王朝都比较注重奴仆性命,奴仆地位也随着时代而不断变得平等。 只是规矩是这样,但在街上,朱高煦还是能看到一些富贵男女谩骂家丁的现象。 除了这些,朱高煦更为关注的,还是街道上人们使用的畜力。 和杨展说的一样,大明确实很缺马,哪怕是街道上的一些富户出行,也不过是骑驴,少有马匹出现。 他来到这个世界已经不短了,只是随着他来的时间越长,他才越能体会朱元璋有多么不容易。 以步击骑,以南伐北这些军事上的困难也就算了,最为重要的还是中原之地的文化传承断绝。 即便大明已经建立二十七年,但在南京内城之中,朱高煦依旧可以看到许多残留的胡风痕迹。 尽管朱元璋明令禁止,朱高煦却还是能看见一些带有蒙古风气的服饰和建筑。 “仅是八十多年的时间,胡化就这么严重吗……”朱高煦眉头紧锁。 “殿下,到了!” 杨展的声音叫回了朱高煦,他顺着杨展的目光看去,所看见的是一条挂着羽林左卫军旗的小巷。 “这羽林左卫是天子亲军,怎么在这样的地方办事?” 杨展和王瑄一头雾水,朱高煦倒是带着他们走进去时解释道: “陛下令工部在南京给上直军户修建了两万余处屋舍,分别建造在距离他们戍守地方最近的街道。” “与其说这里是一条小巷,倒不如说这里是一个军营。” 谈话间,朱高煦和杨展他们走到了巷里的的一处高门大院前。 门上牌匾的“羽林左卫”四个字尤为显眼,而门口的四个兵卒也盯着朱高煦他们三人。 “我进去,你们在外面等等。” 朱高煦对杨展二人吩咐着,随后转头对四个兵卒开口道:“我乃燕王嫡次子朱高煦,受陛下口谕前来。” 朱高煦的话音说出,四个兵卒好似早有准备一般抬手作揖: “殿下里面请,我们已经得了指挥使知事。” “多谢。”瞧见四人这样的姿态,朱高煦回了一礼,继而便抬腿跨进了羽林左卫衙门的大门。 一名兵卒见状在他身侧带路,不过这衙门占地不大,走入门内绕过影壁便是一个院子,而衙门的公堂就在眼前。 公堂内,一个早早等待在此的武官见到朱高煦走来,他倒是没有走出迎接,而是不卑不亢的隔着数步作揖: “羽林左卫指挥使盛庸,见过燕府二殿下。” 第27章 练兵为强 第28章 潜龙在渊 第29章 二王相猜 第30章 父子相似 第31章 谣言害人 第32章 采生折割 第33章 金陵街坊 第34章 战乱之苦 第35章 位高权重 第36章 以利诱之 第37章 一举一动 第38章 宋国公府 第39章 敲山震虎 第40章 燕府三子 第41章 兄仁侄狠 第42章 旁敲侧击 第43章 春和不和 第44章 为天子笔 第45章 为朱氏孙 第46章 为孙补偿 第47章 东宫名录 第48章 老当益壮 第49章 傲雪欺霜 第50章 汉人皆说胡儿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