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十八章问计刘伯温

作品:《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房间很寒酸。



       一张大床,一张旧桌子,几张红漆凳子。



       仅此而已。



       一个白发苍苍的老人斜靠在床上,双目紧闭。



       面色苍白憔悴,瘦骨嶙峋,一副不久于人世的衰相。



       朱元璋看了一阵辛酸。



       老人正是他的第一谋士,有着一统江山之称的刘伯温。



       才俩月没见,刘伯温竟然病成了这副模样。



       与当初意气风发的诚意伯比,简直判若两个人。



       听到有人进屋,刘伯温缓缓睁开浑浊的眼睛。



       一眼便看到身着便服的朱元璋。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以及身后的太子朱标。



       刘伯温心情一阵激动,挣扎着想翻身下床,却感到浑身乏力。



       根本没办法下床,却引来一阵剧烈的咳嗽。



       朱元璋赶紧上前,按住挣扎着要下床的刘伯温:



       “伯温,你身子病的厉害,就不要下床行礼,朕特意来看你。”



       “咱们君臣之间,就免了这些俗套。”



       “你要赶紧把病养好,咱老朱缺不了你这个‘子良’啊!”



       说着转身对身后的太子朱标道:



       “太子,回头让太医院安排最好的太医,过来给诚意伯看病。”



       “一定要把诚意伯看好了,不然咱砍了他们的头!”



       朱标答应一声。



       “咳咳咳!”



       刘伯温挣扎着坐起来一些,等到咳嗽平息,这才说道:



       “谢陛下厚爱!”



       “微臣年老体衰,疾病缠身,恐怕天数已尽,岂敢劳陛下费心。”



       “陛下能来臣府看望老臣,臣已经感激不尽。”



       “琏儿,还不给皇上泡茶去。”



       闻言,刘琏手忙脚乱的要去泡茶,却被朱元璋给拦住了。



       “不用麻烦,我和太子过来看看就走。”



       朱元璋随便找了张凳子,移到床边坐下。



       “伯温,你都病成这样,就别操心了。”



       “咱今天来,一是看你身体可好些了,二是请诚意伯帮咱看一份奏折。”



       “帮咱参详参详。”



       说着,朱元璋从袖子里掏出太子誊抄的奏折。



       奏折的内容正是诏狱偷听林澈的讲课内容。



       刘伯温颤抖着双手接过奏折,一眼便看出奏折出自太子之手,感叹道:



       “太子日理万机,居然还能体贴民间疾苦,出此治国之良策,实在是不容易啊!”



       接着往下看。



       当看到‘彻底根治土地兼并,需土地改革和税制改革’,刘伯温连连点头。



       土地改革?



       税制改革?



       似乎抓住了刘伯温的兴趣点。



       这位病入膏肓的大明第一谋士,眼神‘腾’的一亮,精神为之一振,咳嗽也止住了。



       顺着文章继续往下看。



       “保留官员士绅的公田,实行“‘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摊丁入亩?



       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



       越往下看,刘伯温原本浑浊的眼眸中,竟隐隐精光浮现。



       看到后来,这位诚意伯的呼吸愈发急促起来,身子忍不住颤抖。



       朱元璋急忙伸手在刘伯温的后背,顺了顺。



       刘伯温喘了口粗气。



       “谢…谢陛下!”



       一口气将太子誊抄的奏折读完。



       半响。



       刘伯温方才缓缓收回视线。



       “这…陛下,这篇奏折,当真出自太子之手?”



       刘伯温猛然抬头看着朱元璋,一时竟忘了君臣之礼,眼神中尽是震惊之色。



       他辅佐老朱父子多年,对太子的风格极为了解。



       太子虽然饱读诗书,精明能干。



       毕竟没有经过社会历练。



       而这篇奏折,不论是理论性,还是实践性,都不是生长在皇宫大内,太子所能做出的。



       刘伯温两朝为官,又在浙东青田农村长大。



       看到这篇充满着对农民浓浓关怀的奏折,极为亲切。



       “哈哈!”



       “先不说这个,伯温你先说说,这篇奏折究竟如何?”



       没有回答刘伯温的疑问,朱元璋急切想知道自己的第一谋士,对这篇奏折中策论的看法。



       “呼——”



       “呼——”



       “呼——”



       听到朱元璋的询问,刘伯温连续深吸了三口气,这才让心绪平静了一些。



       压抑着胸中翻腾的气息,刘伯温收敛目光,这才回道:



       “启禀陛下,老臣追随陛下十数载,还从未见过这样了解民间农民疾苦,为天下百姓考虑,并能解决官员士绅与百姓矛盾的策论。”



       “依老臣来看!此篇策论,可谓之国策!”



       可谓之国策!



       此话从病入膏肓的刘伯温口中说出。



       声音不大,却声如洪钟,在朱元璋耳畔缭绕。



       大明第一谋士,智谋过人,深谙帝心。



       纵观洪武朝至今,大臣儒士,提出无数条策论,有几条能够得到刘伯温如此这般高度肯定。



       “哦?”



       “伯温这般高度评价,不会是因为此策论为太子所奏的原因,故意抬高吧?”



       坐在床前的朱元璋,听到刘伯温这等高度评价,试探着看向面色激动的刘伯温。



       “陛下,臣岂敢欺瞒陛下!”



       “微臣所言句句是实,无论是重新丈量土地,彻查户籍,土地改革、税制改革,挖出隐藏土地和人丁。”



       “亦或是‘摊丁入亩’,‘官绅一体当差,一体纳粮’都称得上是高明之策。”



       “此等策论绝非纸上谈兵,实在是可实行的国策啊!



       这等策论微臣无论如何也做不出来。”



       “陛下有太子这等贤才储君,大明江山可保万世传承。”



       “恭喜陛下,贺喜陛下。”



       刘伯温放下奏折,声音颤抖,激动的朝朱元璋拱手祝贺。



       “哈哈哈!”



       “诚意伯,朕第一次见你做出如此高的评价!”



       看着刘伯温一脸真诚,没有丝毫恭维之色,朱元璋也是面带微笑。



       “伯温的话,朕自然是信的。”



       “不过,这篇策论却并非太子所做,朕此乃试试伯温先生能否看出何人所做。”



       闻言,刘伯温摇了摇头。



       “陛下恕罪,老臣病体缠身,老眼昏花实在看不出何人所做!”



       “不过,此策论观点新颖,构思紧密,贴近民间,必不是朝廷大臣所做。”



       “微臣斗胆,敢问陛下,这篇策论的奇人究竟是何许人也?”



       “这般眼光,这等格局,微臣虽病在身,也想一瞻真容,讨教一番。”



       刘伯温虽然病入膏肓,但是遇到这等奇才,他的好奇心瞬间被勾了起来。



       此刻。



       他只想立刻见到这篇策论的奇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