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353章 大明后世党争,为何如此厉害?

作品:《 大明:诏狱讲课,老朱偷听人麻了

       朱樉尽管已经隐约猜到了战争的结局。



       但还是忍不住问道:“先生,后世大明对建奴,是胜多还是败多?”



       林澈甩给了朱樉一个明知故问的眼神。



       用满是嘲讽的语气道:“那些自诩众正盈朝的文臣们,连上战场之后,都没忘了搞党争。”



       “许多只需要集结大军平推过去,亦或是及时支援,就能反败为胜的战斗。”



       “领军的文臣们,都能因为麾下的将领,与他们不是一派的,而做出命令率军送死,和玩一手友军有难不动如山。”



       哗啦。



       朱樉尽管已经有了心理准备。



       可在听到这些文臣,脸上战场都不忘斗来斗去的。



       他再也压制不住愤怒的情绪。



       直接将前面装着美味佳肴的胖子和碗,全数扫到地上。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呯!



       隔壁的朱元璋,听完林澈描绘后世大明,在与建奴的战争之后。



       也忍不住一拳狠狠砸在墙上。



       他咬牙切齿的骂道:“这些混账安敢如此,在战场上还不忘党争。”



       “难道他们不怕全军覆没,葬送自己的性命吗?”



       “还是说他们觉得大明国祚太长,迫不及待的想当新朝的臣子?”



       朱元璋打了这么多年仗。



       见过前元军队人数虽多,然而军心不齐,最后被他率领的大军各个击破。



       可是前元再烂,至少也没在战场上,主动陷害自己的同僚。



       而根据林澈所言,这种坑害友军的行为。



       在大明与建奴的战场上,已然是屡见不鲜的行为了。



       刘三吾同样没想到,后世大明朝的文臣,居然已经烂到了这种地步。



       ……



       另一边。



       林澈等到朱樉发完脾气,继续讲起了辽东战场的事。



       “正因为文官互相拖后腿,每次还未与建奴交战,就已经败了三分。”



       “再加上这些文臣所谓的知兵,最多只是粗略的看过一些基本兵书。”



       “所以他们提出的战略,看似花团锦簇,实则一团狗屁,每次都被建奴各个击破。”



       说到这里,林澈不禁长叹一声道:“但凡大明军队少当一次运输大队长,建奴就会饿死在辽东。”



       “只可惜,每回集结大军征讨建奴,最后总是大败而归,武器粮食都便宜了建奴。”



       后世小冰河期肆虐的时候,粮食减产严重,建奴好几次都没过冬粮食。



       以至于,建奴对自己治下的百姓,搞出了杀五谷人的残暴屠杀。



       然而每次建奴因为缺粮,而撑不过去的时候。



       总会有文官想方设法的,跑到辽东给建奴送粮送人头。



       林澈做出了总结:“建奴坐大的次要原因,是李成梁养寇之策给玩脱了。”



       “而其中的主要原因,则是因为文官在军事上无能,以及时刻都不忘党争的抽风思维。”



       朱樉不知道该用什么样的方式,对这些到死都不忘党争的蠢货,表达自己的愤怒。



       安静许久的朱柏,却是忽然弱弱的开口道:“先生,大明后世的党争,为何如此厉害?”



       以往的朝代不是没有党争。



       可党争的双方,将战场都限制在朝堂上。



       哪怕是唐朝的牛李党争,也不过是双方内讧。



       纵观古今,还未出现像林澈描述的,党争直接争斗到了战场上,将大明的存续于不顾的情况。



       “有句话,叫做一饮一啄,必有定数。”



       林澈端起酒碗喝下一大口美酒,淡淡道:“我大明中后期的党争,其实如今已经埋下了隐患。”



       “齐国楚浙党之类的文臣同乡会,在朝堂之上不断上演,你方唱罢我登场的好戏。”



       “如果你们有兴趣的话,可以去了解一下,我大明党争的初次原因,等搞明白这一点,你们也就明白,后世党争的原因了。”



       朱柏没有得到想要的答案。



       反而额还多了个后续作业,只得有气无力的应了一声。



       或许是建奴夺了大明天下。



       已经消耗了朱樉太多的怒气值。



       他因为文臣党争而升起的怒火,很快就平息了下来。



       连连灌了自己两碗酒。



       朱樉趁着林澈刚布置的作业,还没下逐客令之前。



       提出了朱元璋让他问的问题:“先生,我昨日看史书,发现每次生产工具革新,因此出现的粮食增产,就会改变社会的结构。”



       “所以我就在想,若是大明百姓都能用上化肥,如今的社会结构,会不会随着粮食产量暴增,出现更剧烈的变化?”



       要不是,朱樉跟林澈学的东西够多。



       他还真编不出,如此天衣无缝,且不会引起林澈怀疑的假话。



       “伱小子有长进啊,居然从粮食增加,想到社会的改变。”



       林澈透出一口浊气,将刚才谈论建奴和党争的坏心情,全部呼了出去。



       他赞许的拍了拍朱樉的肩膀,认真给出了答案。



       “就像你在史书上看到的情况一样,汉朝大规模推行冬麦种植,一年能收两季麦子。”



       “多出的粮食,使得大汉人口飙升至六千多万,间接使世家的势力急速膨胀。”



       “而大唐已经遍布天下的牛耕,则是又将粮食产量,推上了一个台阶,养一个脱产兵所需的数量就变少了。”



       “这使得大唐的士卒的数量,以及兵员的质量,在很长时间里,都保持着较高的水准。”



       林澈略微讲了下,汉唐时期粮食增产,对社会格局最大的改变。



       隔壁房间偷听的朱元璋屏息凝神。



       已然打起了十二万分的精神,唯恐听漏什么重要信息。



       不过,林澈对此毫无察觉。



       他站起身在房间走了半圈,稍微活动了下身体后。



       接着刚才话题,说道:“至于,我大明百姓用上化肥之后,第一年应该能过个丰收年。”



       “虽然粮食收多了,难免会出现谷贱伤农的情况,但至少不用担心饿肚子了。”



       “不过从第二年开始嘛,豪绅地主和县衙税吏,甚至是本族的族长,必然会加大对治下的百姓的盘剥。”



       未经世事的朱柏,听完林澈预测的粮食增产后,大明百姓将要面对的境遇,不解问:



       “先生,朝廷夭寿的赋税,不是都定好的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