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41章 丞相彻底成为过去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朱元璋深思片刻,依然没有松口,而是问道:“公孙聪,你可还有什么要说的?”



       公孙聪回道:“陛下,天下贫富不均……北方地处前线,征战不断……”



       “为表公平,臣以为当按照省、府划分名额取士,给天下读书人出仕的机会。”



       “同时也可防范某地为官者多,结党营私。”



       本来众人听到按地区划分名额,还想反对。然而听到后半句,顿时就不敢说话了。



       尤其是淮西和江浙两派的官员,更是脸色大变。



       在他们看来,这话就是指着他们鼻子骂娘了。



       李善长脸色也非常难看,你朱元璋借着胡惟庸案杀了多少淮西系的人,还不肯罢休吗?



       这次朱元璋没有和他们商量的打算,直接就拍板道:“好,就以此策而行。”



       “任昂。”



       “臣在。”

m.quanzhifashi.com

       “你协同公孙聪尽快拿出详细方略。”



       “遵旨。”



       任昂非常兴奋,停考十三年的科举,在自己的任上重启,这是妥妥的大功一件。



       天下读书人都要说他一声好。



       而且礼部的权力一大半都是来自于科举。



       自从科举停办,礼部的地位从仅次于吏部的第二,下降到了最后一名。



       现在重启,自己这个礼部尚书的权力也变的更大。



       于公于私,他都是最乐于见成的。



       至于皇帝提出了两个条件,根本就不算问题。



       朱元璋继续说道:“今年还剩下五个月有余,足够开一次恩科。”



       “明年再举办一次正科,以后三年一届,永为定例。”



       任昂激动的道:“陛下圣明。”



       其余人也纷纷道:“陛下圣明。”



       这确实是近些年来,最让人高兴的事情了。死气沉沉的朝堂,也多了几分喜气。



       但有几個人,表情却有些不自在。



       那就是王本、杜佑、龚敩、杜敩、赵民望、吴源等人,他们都是四辅官。



       重开科举这么大的事情,皇帝竟然没有找他们商量。



       而是让初入朝堂的公孙聪出面,这里面代表的东西太多了。



       再加上皇帝已经数次表达出,对四辅官制度的不满,这让几人心情更加沉重。



       然而,朱元璋接下来的动作,让他们彻底失去了所有念想。



       “设内阁辅佐咱处理政务……原四辅官杜敩、吴源为内阁学士,龚敩调任为国子监祭酒……”



       原四辅官只有两人入了内阁,其余人调任他处。



       虽然都升了官,可是和四辅官相比一个在天一个在地。



       但进入内阁的两人并无欣喜之色,因为这是福是祸还真不好说。



       被调任的几个人,有遗憾,也有释然。



       离开权力中心让人遗憾,但也远离了危险。



       这一次朱元璋依然是乾纲独断,直接宣布了此项改革,根本就没有和任何人商议。



       群臣静静的听着,没有人敢质疑,也没有人发表意见。



       早在数年前,朝堂就变成了一言堂。



       有些问题大家还敢讨论一下,有些问题就是皇帝的逆鳞,任何人敢触碰就会遭到打击。



       和丞相相关的事情就是禁忌,谁沾染谁死。



       大家早就形成了默契,不言不说。



       其实对于四辅官被取消,群臣早就有预感。



       大家都不傻,这个机构的缺点自能看的出来。



       不少人甚至在等着看朱元璋的笑话,丞相制度施行了数千年,岂是你说废就废的。



       只是让人没想到的是,在废除四辅官制度的同时,他又搞出了一个内阁。



       都是官场精英,很快就抓住了内阁的核心。



       四辅官是有品级待遇的,位列公侯之下,在六部尚书之上,可以说是非常尊崇。



       他们还拥有一定的决策权,很多事情可以自行处理。



       所以尽管皇帝一再限制他们的权力,依然没用。



       但内阁学士没有品级,也没有具体职务。



       如果加入内阁之前你是五品官,那你就只有五品官身。



       一个五品官,哪怕内阁学士靠近皇帝,在六部尚书面前也什么都不是。



       而且皇帝刚才也说了,内阁只有参议朝政的权力。



       他们商议出策略之后,要提交给皇帝审核批复才行。



       执行也不通过他们,皇帝批复后,越过他们直接交给各衙门实施。



       可以说,内阁完全就是皇帝的幕僚罢了。



       而且还让太子朱标统摄内阁,更是进一步压缩了内阁学士的权力。



       丞相制度彻底成为过去了。



       群臣心中不由自主的生出了这样的念头。



       朱元璋没有理会众人的想法,继续做着安排。



       又分别从翰林院和别的部门,抽调了五个人进内阁。



       内阁学士共七人,遇到问题七人协商,遵从多数原则。



       若有人有不同意见,则上报太子,由他一言而决。



       林林总总说了许多,最终四辅官正式成为过去,内阁粉墨登场。



       退朝之后,朱标就带着新上任的内阁学士,去梳理内阁工作。



       而朱元璋回到乾清宫,将毛骧单独叫了过来:



       “赵瑁案查的如何了?”



       毛骧在朝堂上刚被训斥过,心中正不服气,见皇帝问起那叫一个得意。



       伱这个皇帝不还是要靠我吗。



       “陛下,臣日夜审问,已经拷问出四千二百余同党,已抓捕归案七百四十三人。”



       “其余未抓捕的案犯,多为地方官吏,臣已经派锦衣卫前去捉拿。”



       朱元璋假装没有看出他的小心思,只是道:“好,抓紧查办,不论牵扯到谁,一律不得放过。”



       这个权力给的就太大了,毛骧兴奋的道:“是,臣一定不放过任何一个贪官污吏。”



       朱元璋心下冷笑一声,面上不动声色的问道:“太孙病危之事,可查到线索。”



       毛骧低下头,眼睛里闪过一丝疯狂之意:“太孙病愈后,太子妃身边一名侍女因琐事,被太子妃杖责而死。”



       “据东宫一些内侍交代,那名侍女在太孙生病期间,多次外出。”



       朱元璋眼神瞬间就冷了下来:“可有查到她去做什么?”



       毛骧摇头道:“没有,只知她外出都会乔装打扮一番,无人知其外出缘由。”



       朱元璋沉思片刻,道:“我知道了,继续查,记住不要打草惊蛇。”



       很快毛骧就离开了。



       朱元璋静静的看着大门,不知道在想什么。



       过了许久忽然开口道:“毛骧说的可是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