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69章 步子不能太大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朱元璋的表情变得非常严肃认真,一开始只是想找个由头,恶心一下那群儒生。



       弄出一个圣贤庙也就算了,没想到又弄出一个司法体系来。



       这就由不得他不重视了。



       作为底层百姓出身,坐到皇帝位置的人,他太了解基层的情况了。



       案件的审结率有多低,实在是没眼看。



       跟陈景恪接触久了,他学到了很多东西,眼界也开阔了许多。



       对陈景恪经常说的一句话,感触非常深:



       权力讨厌空白。



       朝廷管不到的地方,很快就会有别的势力插足,填补空白。



       案件审结率低,也同样会给这些势力滋生的空间。



       天长日久,这些盘根错节的地方势力,就会反过来掣肘朝廷。

m.quanzhifashi.com

       司法体系能不能动摇儒家的根基,他暂时还看不到。



       却能看得出,这是在填补一片空白区域。



       提高办案效率,扩大朝廷在地方的影响力。



       削弱地方势力的增长,同时还能分地方主官的权。



       可谓是一举多得。



       越琢磨,他就越觉得这个想法好,实在太好了。



       “这个司法体系,你提的非常好,之前所有人都忽略的一个问题……”



       “而且读书人也都会支持此法,推行几乎不会遇到阻力。”



       大明一百五十府,一千一百余县,全加起来又增加了一两千的空缺。



       算上配套的吏员,就更多了。



       挖空心思想出仕的读书人,自然是支持的。



       而且这一次增加的,可不是八九品的芝麻官,而是五品到八品都有。



       就算是对官吏,也有极大的吸引力。



       相当于是又多了一条升迁路径。



       唯一可能心存不满的,可能就是地方主官了,毕竟他们被分了权。



       所以朱元璋提出了一个不同的意见:



       “将司法官置于行政主官之下,品级也低半级,就能降低他们的抵触情绪了。”



       陈景恪连连摇头:“万万不可,司法必须独立于行政系统之外。”



       “否则这就不是削弱地方主官的权力,而是增加他们的权力。”



       他没有说必须保持司法的独立性之类的话。



       这种概念对老朱来说有点过于超前了,抓住分权这个要点,更能说服他。



       “况且,我们建立司法体系,也是为了培养法家。”



       “若司法系统一直受儒家压制,无法保持独立,那法家永远都站不起来。”



       朱元璋摸了摸胡须,不确定的道:“司法系统真的能复兴法家?”



       “法家可不只是律法,用你的话来说,它是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



       “包含方方面面,司法只是其中一小部分而已。”



       “仅靠司法系统,还远不足以复兴法家吧。”



       陈景恪问道:“陛下是不是以为,是儒家击败了诸子百家,从而完成了一家独大?”



       朱元璋疑惑的反问道:“难道不是吗?”



       陈景恪摇头道:“不是,诸子百家不是被击败的,而是自我崩溃的。”



       “当只有儒家门徒才能做官时,天下人为了权为了利,纷纷抛弃自己信奉的学问,选择学习儒学。”



       “一门学问没有了学徒,纵使它再优秀,也只有消亡一途。”



       朱元璋沉吟片刻,点头说道:“确实如此,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陈景恪继续说道:“再说回司法体系,司法官的升迁全看案件审结率,和对大明律的理解情况。”



       “为了当好这个官,为了升迁,他们会深入研究大明律。”



       “一群人天天研究律法,早晚会接触到法家思想。”



       “而司法体系,相当于是创造一个不用学儒学,也能做官的机会。”



       “到那时,法家思想自然而然会复兴。”



       “等儒生们意识到问题严重性的时候,已经晚了。”



       “司法体系已经成型,并为世人所接受,不可能因为他们的意见就废掉。”



       “只要朝廷不低头,给司法系统来个大换血。”



       “儒生再强,拿法家也毫无办法,只能看着他们成长。”



       “正如汉武帝时期,实力更加雄厚的道法墨三家,只能眼睁睁的看着儒家大兴。”



       “不过这个过程会比较漫长,二十年能有效果就不错了。”



       “想要真正动摇儒家的地位,将孔家拉下神坛,需要的时间更久。”



       朱元璋明白了他的打算,就是准备由小见大,由点破面。



       方法确实具备很大的可行性。



       但他反而开始担心了,他是讨厌孔家,也讨厌腐儒。



       可他更知道儒家对皇权的重要性。



       他只是想限制儒家的权力,并不想将儒家弄没了。



       不过他并没有将自己担忧说出来,而是道:



       “法家思想一旦复苏,必然会和儒家展开竞争,会不会导致人心再次撕裂?”



       陈景恪说道:“不会,先秦时期采取分封制,大家名义上都尊奉周天子,但藩属国都各自为政。”



       “百姓只知道有国君,而不知道有天子。”



       “始皇帝一统六国,完成了地域上的统一。”



       “汉武帝独尊儒术,完成了思想上的统一。”



       “经过一千多年的发展,大一统的思想早就深入人心。”



       “现在纵使百家复兴,也不会造成人心分裂。”



       “就好比,儒家内部也有很多不同的流派,很多流派之间的矛盾还很深。”



       “可并不妨碍他们都以儒家门徒自居。”



       “同理,不论人们信仰的是哪一家思想,都无法改变他们是华夏子孙这一事实。”



       “如果陛下担心人心分裂问题,最好的解决办法,不是消除不同思想,而是强化华夏这个概念。”



       “只要他们以华夏子孙自居,人心就散不了。”



       朱元璋缓缓点头,道:“有道理,看来还是要先全力推广《华夏简史》才行。”



       陈景恪看出了他的犹豫,也能猜到一些他担心什么。



       既得利益群体是最不喜欢看到变数,变就意味着不可控,可能会让自己失去一切。



       不变,才是最好的。



       如果可以,朱元璋是最不希望看到变化出现的。



       但这是不可能的。



       既然没有办法保持不变,那就寻求可预期的变。



       让国家一点点变强。



       这也是他后来接受变革的原因。



       独尊儒术一千多年,儒家一家独大也有数百年,朱元璋自然是不希望轻易改变的。



       关键是这种变,太难以预测了,所以他犹豫了。



       这种观念上的问题,是很难用语言说服的。



       陈景恪也没有再继续劝说。



       而且当初也说好了,朱元璋感觉把握不住的变革,不能强行推广。



       所以,他又将话题拉回到了司法体系本身:



       “复兴法家之事,确实需要慎重。”



       “不过司法体系的建立,是一件利国利民之事,可以先行。”



       “大不了继续让儒家的人,来当司法官。”



       “等陛下哪天想通了,随时可以改变策略。”



       这一点,朱元璋倒是很认同,而且这个变革的好处,也是可以预见到的。



       所以他很是支持:“不错,先将司法体系建立,再说其它吧。”



       “有了司法官,查案办案的效率都会提高,于国于民都是好事。”



       陈景恪一听这话,连忙说道:“陛下,查案的权力不可交给司法官。”



       朱元璋疑惑的道:“为何?没有查案之权,他们如何审理案件?”



       陈景恪想了想,说道:“陛下,有查案的权力,又有断案的权力,他们不成小号的锦衣卫了吗?”



       朱元璋也有些发愣,怎么就和锦衣卫扯上关系了:



       “胡说八道,之前行政主官就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的权力,也没见他们成为锦衣卫。”



       “咱知道你在顾虑什么,同时拥有查案和断案之权,司法官的权力就太大了,容易造成贪腐。”



       “但若不给他们查案的权力,他们又如何办案?”



       “靠衙门的衙役?那伱说衙役是听主官的,还是听司法官的?”



       “如果主官和司法官配合的好也就罢了,如果配合的不好,恐怕司法官一件案子都办不了。”



       陈景恪一时语塞,想一想,确实是自己想的太简单了。



       前世制度更加健全,公检法相互独立相互配合。



       可是现在没那个条件,没办法照搬前世的经验。



       所谓饭要一口一口吃,路要一步一步走。



       先让司法体系独立,就已经是前进一大步了。



       公检系统暂时还是算了。



       “陛下英明,是我将事情想的太简单了。”



       “不过,将衙役划给司法官,行政官那边怎么办?”



       朱元璋怒道:“你这些天都跟着李善长学了些什么?连衙门的三班六房都不知道吗?”



       “将三班中的快班,以及壮班管刑狱的部分,划给司法官不就行了吗。”



       陈景恪恍然大悟,不好意思的道:“咳,一时着急给忘了,陛下莫气,莫气。”



       朱元璋没好气的道:“我看你不是忘了,是压根就没用心学。”



       “咱就罚你,将大明各级衙门各个职能部门,都给咱背熟了。”



       “过几日咱要考你,要是答不上来,有你好果子吃。”



       陈景恪苦着脸道:“是,臣知道了。”



       衙门有三班六房,六房就是模仿六部设立,主管民政事务。



       三班就是通常所说的衙役,分为皂班、快班和壮班。



       皂班就是负责开道、维护公堂秩序、打板子的衙役。



       快班就类似于刑事警察,负责侦查案件。



       壮班负责把守仓库、衙门、监狱,还有巡逻、维护治安等任务。



       既然司法独立了,那就将快班和监狱也一起划给他就好了。



       当然,司法系统独立不是这么简单的事情,还牵扯到许多别的细节。



       陈景恪将自己能想到的一些要点,都讲了出来。



       至于适不适用当前环境,交给专业的人去衡量吧。



       又聊了一会儿,眼瞅着朱元璋这边积累了好处事情,陈景恪就准备离开。



       刚抬起脚步,突然想到一件事情,就说道:



       “陛下,那个……那个……”



       朱元璋不耐烦的道:“有屁快放,咱还有一大堆事情等着处理呢。”



       陈景恪连忙道:“能借我点钱吗?不多,一百贯就成。”



       朱元璋有些诧异:“钱倒不是不能给你,但你先给咱说说,借这么多钱做什么?”



       陈景恪说道:“《华夏简史》编好了,我估计方孝孺也该辞官游历天下了,这钱我准备送给他做盘缠用。”



       朱元璋眉头再次皱起,他自然知道方孝孺,也知道陈景恪的计划。



       但他有些无法理解陈景恪的做法:



       “你就不怕他脱离了掌控?”



       陈景恪摇摇头:“我对他并没有具体的要求,只是觉得大明不能再走程朱理学的老路了。”



       “事实已经证明,这条路是走不通的。”



       “否则宋朝也不会被辽金欺辱,也不会亡于蒙古人之手了。”



       “所以,我才引导他去探索新的道路,至于最后他能走到哪一步,其实并不重要。”



       “如果他走不远,对我们也没有什么损失。”



       “如果他真能走的很远,且思想有可取之处,那用一用又何妨。”



       朱元璋叹道:“你们年轻人啊,就是初生牛犊不怕虎,连人心都想改。”



       “罢了罢了,就随你去吧,但愿他能探索出一条新路出来。”



       在他看来,方孝孺再怎么折腾,也跳不出儒家的窠臼。



       他也很想看看,陈景恪和方孝孺能折腾出什么新花样来。



       陈景恪高兴的道:“谢陛下。”



       拿着老朱给的厚厚一沓新钞,陈景恪高高兴兴的离开了谨身殿。



       在殿外排队等着接见的臣子,无不侧目。



       他们这些人里,来的最早的一个,已经在这里等了差不多一个半时辰了。



       也就是说,皇帝放着这么多大臣不见,单独接见了他超过一个半时辰。



       虽然不知道在谈些什么,但这种恩宠是有目共睹的。



       难怪能当八公主的驸马。



       以后要和他搞好关系啊。



       陈景恪并不知道这些,就算知道了也懒得管。



       回到偏殿,发现小圈子又在聚会,福清公主也在,心中很是欢喜。



       也加入了进来。



       果如他所想,两日后他就接到了方孝孺的传信,邀请他外出一聚。



       感冒了,难受。



       不知道是不是阳了,要是的话就三阳开泰了。



       四点坐到现在,才勉强写了四千字。



       大家海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