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34章 我去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大明的未来全在你手里了,这绝不是一句戏言。



       太孙是他一手调教出来的,现在又拿到了太孙妃的教育资格。



       未来的帝后都在他手里,相当于左右着大明的未来。



       所以,拿到徐妙锦的教育资格,陈景恪感受更多的是压力。



       相比起来,朱雄英就太乐观了。



       得知此事他非常高兴,不停的追问准备怎么教。



       并且拍胸脯表示:“你要是不会教,就交给我好了,我保准把她教的好好的。”



       陈景恪翻了个白眼,直接无视了他,继续思考怎么展开课程。



       朱雄英也不生气,凑过来说道:



       “有那么难吗?你教我的时候不是很简单吗?”



       陈景恪被气笑了:“你哪里看到简单了?”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看看我这稀疏了许多的头发,你以为是为啥?”



       “额……”朱雄英讪讪的道:“陈老师,真是辛苦您了。”



       “您渴不渴,我给您倒杯茶。上好的大红袍,皇家专供。”



       陈景恪摇摇头,正色道:“说点认真的,以后你要和妙锦姑娘保持一定距离才行。”



       朱雄英不乐意的道:“为什么?那可是我媳妇。”



       陈景恪没好气的道:“还没成婚呢……你也不想让人说她的闲话吧?”



       “而且她年龄太小,正是性格养成时期。”



       “很容易受到你的影响,这也不利于她的成长。”



       “伱也不想她的性情和思维方式,与你一模一样吧?”



       朱雄英问道:“一样还不好吗?这样我们更有默契。”



       陈景恪有些头大的说道:“陛下和娘娘性情一样吗?”



       朱雄英摇摇头,但争辩道:“又没说一定要不一样。”



       陈景恪耐心解释道:“男为乾女为坤,夫妻一阳一阴,犹如太极相辅相成才能达到完美。”



       “如果你们两个的性情一样,还怎么互补?”



       朱雄英一副不以为然的样子,什么乾坤阴阳,扯淡呢。



       陈景恪也知道,靠这种空洞的大道理很难说服他,想了想才说道:



       “夫妻相辅相成,相互查漏补缺。”



       “如果你俩的思维方式一样,你想到的东西,她也能想到。”



       “你想不到的地方,她也很难想得到。”



       “如此,还怎么互相帮助?”



       “更大的可能是,前面有个坑,你俩都没看到齐齐掉进去。”



       这个解释更加的具体,朱雄英果然听进去了。



       只见他有些沮丧的道:“好吧好吧,算你说的有理……那我以后就不能找她玩了?”



       陈景恪说道:“单纯玩耍是可以的,但尽量不要和她讲政务和学问,避免把你的想法强加给她。”



       如果他们两個同龄还好,但朱雄英比徐妙锦大太多。



       如果经常交流学问,很容易变成单方面灌输。



       朱雄英松了口气,说道:“好,以后我尽量少去见她,也不给她讲什么大道理。”



       陈景恪笑道:“如此便好……”



       第二天,徐妙锦就来到乾清宫偏殿来上课。



       小丫头并不知道发生了什么,马皇后只是告诉她,以后可以去听陈景恪讲课。



       她早就听说过陈景恪讲课的传说,自然非常感兴趣。



       一大早就跑了过来。



       陈景恪也早有准备,拿出了两本书。



       《女诫》和《女则》。



       前者是东汉班昭所写,核心就是柔顺、谨慎,说的更直白点就是教女人如何三从四德。



       后者是唐太宗的长孙皇后所编写,讲的是后妃如何正确处理各种事情。



       魏晋隋唐时期,女性的地位相对要高很多。



       女人公开发表自己的主张是常有之事,甚至会受到世人的赞扬。



       长孙皇后更是其中的佼佼者,辅佐唐太宗李世民,为其匡正政事失误……



       是贤后的楷模。



       她采集古代后妃的得失事迹,并加以评论,用来教导自己如何做一位称职的皇后。



       她薨逝后,宫女将此书呈送李世民。



       李世民就将此书刊印天下,以为模范。



       只是宋朝理学大兴,女性地位直线下降。



       《女则》开始被排斥,慢慢的就失传了。



       但皇宫和部分官宦家里,还藏有存本。



       这套书籍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上,是永乐年间。



       徐皇后在宫里找到了这套书籍,翻看之后贬的一无是处。



       甚至还因为这本书,认为长孙皇后是一个不守妇道的女人。



       言外之意就是,她不配当皇后楷模。



       从此之后,这套书籍就再也没有出现过。



       陈景恪之前一直在思考,如何教导徐妙锦。



       后来想到《女则》这本书,就有了主意。



       他将两本书摆放在徐妙锦面前,问道:“你看过这两本书吗?”



       徐妙锦看了看,说道:“女诫我学过,女则没有。”



       陈景恪就将女诫收了起来,说道:“从今天开始,咱们学习女则。”



       《女则》是故事集,前面是人物事迹,后面是点评。



       陈景恪重点讲了前面的故事,后面的点评部分则省略了。



       小孩子天性使然,都喜欢有趣的故事,不喜欢教条式的说教。



       徐妙锦也不例外。



       见陈景恪真的只是给她讲故事,别提多开心了。



       但有人却提出了疑问,那就是马皇后:



       “你教她女则我能理解,也非常支持……”



       “但为何只讲前面的故事,不讲后面的点评呢?”



       陈景恪解释道:“后面的点评是长孙皇后的思想,对她来说太过于深奥了。”



       “而且直接告诉她答案,也不利于她养成自己的思维方式。”



       “先给她讲故事,让她自己去思考去悟。”



       “等过上一些年,她有了自己的想法,再将长孙皇后的点评作为参考给她看。”



       “如此既能培养她独立思考的能力,又能加深她对女则的了解。”



       马皇后点点头,说道:“我知道了。”



       虽然她认为多此一举,但既然已经将徐妙锦交给陈景恪教导。



       在没有出问题的情况下,她还是会信守承诺不乱插手的。



       “既然你决定要教她女则,为何还要拿女诫出来?”



       陈景恪说道:“我不喜欢三从,但四德是优秀品质。”



       “如果她没学过女诫,我会将其中四德的部分讲给她听。”



       马皇后眉头微皱:“你认为三从不对吗?”



       陈景恪说道:“纵观史书,我只见到有因四德而称贤者,未闻有因三从而母仪天下者。”



       马皇后无奈的道:“你啊……罢了罢了,随你去吧。”



       “切记此言不可对外人说,否则定会引起轩然大波。”



       陈景恪回道:“娘娘放心,我知道了。”



       之后授课继续。



       除了教导女则上的故事,陈景恪还为她梳理了历史知识。



       “在远古时期,男人外出捕猎,女人采集草籽果蔬……”



       “后来农耕出现,男人耕田,女人纺织……”



       “男子打仗到边关,女子纺织在家园……”



       “白天去种地,夜晚来纺棉,不分昼夜辛勤把活干……”



       “还有很多女英雄,也把功劳建……”



       提高女性地位势在必行,与其等事到临头再去抱佛脚,不如提前做准备。



       朱家的人都疼媳妇,这一点可以好好利用一下。



       先把徐妙锦教好,再慢慢的去影响更多的人。



       很多时候,她不需要刻意发声,只要去做就可以了。



       正如马皇后,她说女子出嫁可以穿凤冠霞帔,新的风俗自然形成。



       只不过她并没有意识到女性地位问题,更没有想过利用自己的身份,去改善什么。



       只能说,甚为可惜。



       当然了,女性地位和经济水平也有关系。



       当时的生产关系,决定了女性地位不会太高。



       但低到宋明那种地步,也属实不正常。



       不过大势已经形成,想要逆势而行是很难的。



       所以陈景恪也没有着急,慢慢的来。



       先培养几个表率出来,再慢慢的带动更多人。



       他已经有了后续计划。



       其实并不复杂,女子书院。



       不过这一切都要等到迁都之后再说了。



       让陈景恪教导未来太孙妃,此事并没有声张,也很少有人知道。



       一切都是默默进行的。



       就连伺候徐妙锦的仆人,也只知道她时不时的,会去陈伴读那里听故事。



       别的就不知道了。



       这么做的原因,自然也是怕引起外面人的不满,横生枝节。



       徐达作为徐妙锦的父亲,自然是知道的。



       他找了个机会,邀请陈景恪去家中赴宴。



       期间什么多余的话都没说,徐达端起酒杯‘哐哐哐’就是三大杯:



       “景恪,啥都不说了,这是伯父我敬你的。”



       “我知道你不喝酒,以茶代酒就行……”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为何会如此,不过也没有明着说出来,只是道:



       “伯父伯母对我家多有照顾,我和徐大哥又情同兄弟,做这些都是应该的。”



       之后两人就将话题扯到别处去了。



       徐达说道:“最近几个月东南沿海尤为热闹,百姓无不期待开海……”



       “一旦朝廷明旨下达,沿海城市将会爆发巨大的生机……”



       “现在我更加理解,陛下为何要迁都北方了。”



       陈景恪点点头,说道:“开海只是第一步,如果后续政策无法跟进,富起来的也只是那几个沿海城市。”



       “朝廷要做的,是用海贸来带动全国的经济发展,让最偏远地方的百姓都能因此受益。”



       徐达说道:“此事我有所耳闻,听说太子让金钞局牵头,组织各地衙门和大海商洽谈收购当地物产。”



       “我和永昌侯他们也弄了个小商队,收购了一批瓷器、茶叶、棉布等物品。”



       他说是小商队着实太谦虚了,总共十几家权贵,联合采购了七十余艘船。



       不是他们不想采购更多,而是就只能买到那么多船。



       去年放出风声要开海,民间的商人本来还有些怀疑。



       但很快就发现,官僚权贵们都在购买船只。



       这下他们就再无怀疑,纷纷涌向东南沿海,各大船厂的订单都排到几年后去了。



       一艘船刚从船坞出来,就直接被装上货物等待出发。



       现在可谓是万事俱备,就等朝廷一纸诏书下达。



       说起船队,徐达遗憾的道:“你不参与进来,实在太可惜了。”



       “要不再考虑考虑?我们可以匀几艘船给你,货物也都是现成的。”



       “钱的事情也不是问题,可以先欠着,等货物卖了再还也不迟。”



       陈景恪苦笑道:“谢谢伯父,我对这种事情是真没兴趣,再说我也确实不缺钱。”



       他自然知道徐达等人为何要白送他钱,就是想加深双方之间的联系。



       但他却知道,这就是在给自己找麻烦。



       他的地位太特殊了,不适合广交大臣。



       和徐达、蓝玉等人交好,还是因为他们身份比较特殊。



       加入他们的海贸组织,和众多勋贵产生利益纠葛,就是给自己找麻烦。



       眼下确实不会有什么问题,徐达也是好心,想要回馈自己。



       但以后呢?



       霍光真的不知道专权的后果吗?



       他比谁都清楚,可他没有任何办法。



       背后的利益集团会推着他往前走。



       皇后许平君的死,就是最明显的例子。



       处在他那个位置,没有造反就已经是难得的忠臣了。



       陈景恪不想等到事情无可挽回的时候才去后悔。



       从一开始就不要给自己埋祸根。



       不想再纠结这个事情,陈景恪就转移话题道:



       “据我所知,南海的某座岛屿上盛产香料。”



       “将这些香料运送到极西诸国,价格就能翻数十倍。”



       “从陆地去极西诸国,途中要经过许多国家。”



       “其中几个国家实力很强大,阻断了商路……”



       “如果能找到从海洋去极西诸国的航线,就能吃到最丰厚的利润。”



       “如果能垄断香料贸易,采用饥饿营销之法,利润更是大的难以想象。”



       饥饿营销,这一招当年荷兰人就用过。



       香料贸易曾经盛极一时,然而当海量香料涌入,西方人也不是那么稀罕这玩意儿了。



       荷兰人的仓库里一度积压了几十万吨香料,最后只能烧掉减少库存。



       为此他们还发明了一个节日,就是在某一天,露天焚烧香料。



       后来有人想到一个办法,击败所有对手,禁止私人经营香料生意,以完成垄断。



       然后靠着饥饿营销,继续赚取巨额利润。



       这种方法,确实一度盘活了香料贸易。



       但随着荷兰海上霸权的结束,再也无法进行垄断,香料彻底沦为普通商品。



       不过后来西方人又玩了个花活,一个中国人很熟悉的套路,养生。



       大力宣传香料养生……



       于是香料贸易又小火了一把,但再也不复当年的盛况。



       陈景恪是怎么知道这些的呢?



       当然是学医的时候,从课外书里面看到的。



       毕竟当年为了推广销量样式,西方人可是玩过不少花活的。



       都被后来人当成趣事写在书里了。



       他给徐达说这些,一来目前香料生意确实很赚钱,二来就是刺激他们去探索新航线。



       永远不要低估中国人的冒险精神,我们的祖先也曾踏足遥远的天际。



       不过可惜,徐达对什么香料贸易兴趣缺缺。



       想想也是,他是大明第一等的权贵。



       安安稳稳就能把钱赚了,何必去冒险呢。



       西方最早的冒险家,大多也都是落魄贵族,希望靠这个翻身。



       更大的贵族,则是躲在背后提供资金支持。



       等到新航线出现,他们才会亲自下场收割。



       这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见此,陈景恪也没有再多说什么,新航线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一步一步来,先把开海第一步做好再说。



       话题继续,自然而然的就聊到了辽东战事。



       陈景恪说道:“这会儿大军已经到辽东了吧?”



       徐达肯定的说道:“没有消息传来,就说明已经顺利到达,估计双方已经发生小规模交战了。”



       军队行军路线、每天走多少里路,都是有严格规定的。



       不出意外的情况下,朝廷只需要根据数据推算,就能知道大军走到了哪里。



       其实还要得益于大运河,可以直接走水路将军队运送到北平,节约了大量时间。



       就在他们讨论此事的时候,大军已经到达通州。



       冯胜立即派人打探纳哈出的情况,得到了一条重要战报:



       “北元王庭支援纳哈出的军队,并未直接与纳哈出合兵一处,而是驻扎在庆州相机而动。”



       “不知诸位可有何看法?”



       唐胜宗看着军用地图,说道:“北元人这一招很狡猾。”



       “若趁我们与纳哈出交战,对我军后方发动突袭,后果难料。”



       “如果我们派遣军队防守,就无法全力攻打纳哈出……”



       “而且久守必失,北元多骑兵,我方战线又长,很难防的住。”



       赵庸提议道:“若能先将这支援军打掉就好了。”



       “不但能解决隐患,还能严重打击纳哈出军队士气。”



       关良皱眉说道:“只是庆州离此地路途遥远,一旦消息泄露,恐会遭到敌军骑兵包围。”



       “想要神不知鬼不觉,越过这八百里距离发动奇袭,太难了。”



       冯胜面色严峻,又说了一条情报:“据探马来报,草原天降大雪……”



       众将皆沉默不语。



       突袭就讲究一个快,在天降大雪的草原发动奔袭战。



       能不能找到敌人且不说,寒冷造成的非战斗减员,就够人喝一壶的了。



       就在这时,一旁默不作声的蓝玉突然开口道:



       “我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