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60章 给你封个猴儿吧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对于蓝玉非要回家看儿子的行为,朱元璋内心其实并不生气。



       原因很简单,你蓝玉越重视这俩儿子,就越容易被拿捏。



       当然,前提是不要延误战事。



       辽东之战刚刚结束,将士们正需要休息,他留不留在辽东影响并不大。



       趁着寒冬回来看看也好。



       只要他自己不嫌折腾就行。



       所以众人也都没多谈此事,而是将话题转向了册封军功上面。



       中低级军官的封赏,自有五军都督府、兵部和礼部共同拟定,高级将领就需要朱元璋拍板了。



       首先自然是冯胜的,爵位是不能动了,开国公已经封无可封。



       唯一还能升的就是勋,从第八级护军升到第九级柱国。



       朱元璋考虑再三,最终还是决定暂时不封。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他是这么对朱标说的:“咱再封他,等你继位就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给他了。”



       “所以咱就再压一压他,将来再由你给他加封柱国吧。”



       朱标除了谢恩,还能说啥。



       于是冯胜得的好处就是财物方面的赏赐。



       蓝玉的封赏也是财物,能不能更进一步,就看明年远征漠北的战果了。



       反倒是下面的将领,获得的封赏很大。



       比如朱寿获封舳舻侯,张赫获封航海侯。



       两人都是大明开国将领,前者建国后主要负责漕运,后者负责剿灭倭寇。



       上次军功爵制改革,重新考核军功,两人都被封为伯爵。



       这次征辽东,两人全部参与其中,并立下不小的功劳。



       但这份功劳主要在于确保漕运安全,功劳说大不大说小不小。



       要不要封侯在两可之间。



       这时候,另外一重身份就起到了决定性作用。



       太子党。



       两人都是太子党核心成员,朱标的的坚定支持者。



       于是朱元璋大手一挥,封侯,加开国。



       类似的情况非常多,朱元璋已经毫不掩饰自己的退位之心,对太子党大加提拔封赏。



       并且蓝玉的北伐大军,骨干也基本都是太子党成员。



       其目的不言而喻。



       朱标什么都没说,默默的接受了这一切。



       当然了,说是太子党,其实都是朱元璋的老臣。



       准确说,是朱元璋的老臣里面,率先对朱标效忠的那群人。



       正常来说,这是有利于国家政权交替的。



       父子共用一套班底,有利于国家的稳定和政策的延续性。



       前提是,不能出意外。



       ……



       商量完这些人的事情,朱元璋将目光看向陈景恪,说道:



       “平高丽是你的计策,头功也有你一份,要不咱给你也封个侯爵当当?”



       陈景恪连忙摆手:“您可别恩将仇报,我还想过几天安生日子呢。”



       朱元璋骂道:“狗咬吕洞宾,不识好人心。这爵位是多少人都求不来的东西,你竟然不要。”



       陈景恪说道:“我谢谢您的好意,这侯爵还是给别人吧,我等太孙将来给我封爵。”



       “嘿……”朱元璋不乐意了:“你给咱说清楚,为啥乖孙封得,咱封不得?”



       “要是说不出个一二三四来,咱今天非给伱封个侯不行,就封冠军侯。”



       朱标无语摇头,得,政务处理完,老爷子又开始逗人玩了。



       将公文收拾好,他就起身回了东宫。



       还有一大摊子事儿等着处理呢,他可没那份儿闲心。



       陈景恪自然知道老朱在拿自己开心。



       正如不给冯胜柱国头衔一样,朱元璋不会太早给他特别厚的封赏。



       以他的功绩,从现在就开始封,过不了多少年就到顶了。



       你在不在乎皇帝的封赏不重要,皇帝有没有东西可封才是最重要的。



       一旦皇帝觉得没什么能封给你的了,那你最好就要小心了。



       要么思量一下造反的成功概率,要么就急流勇退。



       就比如现在的徐达,军方第一人,然而职务却只是假都督佥事。



       假就是暂代的意思,都督佥事是一个已经被废除的职务。



       实际上已经不掌握任何权力了,全靠皇帝信任才有机会参赞军国大事。



       当然,准太孙妃生父的身份也很重要。



       否则,大概率是挂個三公三师的荣誉头衔,在应天养老。



       陈景恪要不想过早面临这一天,就不能过早封爵。



       至少也要等到朱标当政,才有机会封爵,想位极人臣只能等朱雄英当皇帝。



       这也算是双方的默契了。



       一天的政务处理完,陈景恪回到家中,提笔给方孝孺写了一封信。



       简短的客套叙旧之后就直奔主题。



       对他为朝鲜王朝溯本追源之事表示赞同,同时隐晦的提醒他别玩崩了。



       之后就是拜托他,将辽东和半岛上的人文变迁了解清楚,并记录好。



       再然后就是叮嘱他保重身体,期待他归来云云。



       写史是一件很麻烦的事情,尤其是朝鲜文字记录不全,年代还非常久远,更是麻烦。



       很多历史,只能从中原史书中翻找……没有三五年是不可能有结果的。



       这期间倒不是说他不能回来,而是不能经常回来。



       不过还好,朱元璋给他封了个官,这几年算是熬资历。



       等朝鲜史书写成,才是真正的携带荣誉而归。



       直接进入中枢为官都不是问题。



       当然,也要看他自己愿不愿意为官了。



       这事儿还真不好说。



       方孝孺是个有大抱负的人,向来不缺少主见。



       一旦下定决心,十头牛都拉不回来。



       即便是陈景恪,也很难逼迫他做不愿意的事情。



       当然,这也正是陈景恪选中他的原因。



       要是他唯唯诺诺,又如何能承担得起给程朱理学掘墓的重任。



       事实上陈景恪却不知道的是,方孝孺还真有着自己的计划。



       大明程朱理学太过于强势,想要推出新儒学阻力实在太大。



       即便有朝廷支持也很难。



       朝鲜的文人虽然也推崇程朱理学,但远不及中原文人那么痴迷和霸道。



       他想先在朝鲜文人群体里站住脚,如果能成为旗帜人物就更好了。



       等时机成熟,就在那里宣扬自己的新儒学。



       然后再携带门徒返回中原,正面与程朱理学竞争。



       编写朝鲜史,就是树立威望的最佳时机。



       陈景恪要是知道了他的打算,恐怕也只能感叹。



       不愧是敢喊出‘诛我十族又何妨’的人,又岂会变成任人摆布的棋子。



       接下来一段时间,陈景恪在新宗藩制度的框架下,制定了商贸之都计划。



       大致确定了淡马锡的制度框架。



       “商业最重要的就是效率,所以必须简化办事流程,提高行政效率……”



       “稳定和秩序也尤为重要,大明必须确保淡马锡的稳定。”



       “还要建立一套相对公平、公正的社会秩序。”



       “这就必须要求衙门廉洁守法,所以有必要建立一套独立的监察机构……”



       “商业秩序更要建立好,不能出现有事儿却找不到人处理的情况……”



       “对商人也要提出规范,守法者受到保护,违法者严惩不怠。”



       “想在这里经商,必须在衙门注册,并规定经营范围。”



       “超范围经营视为违法,可以按照章程给予相应的处罚。”



       陈景恪将自己的想法,一一告诉了朱元璋和朱标,主要是给朱标讲的。



       结果自然是没有什么意外,通过。



       朱元璋和朱标的想法很简单,行不行且不说,先去试一试。



       反正是南洋上的一座小岛,不行就再废除,只要不影响大明本土就可以。



       接着朱元璋下令,将淡马锡设置为大明的一个府,并委任了第一人知府。



       人选有点出人意料,由鸿胪寺官员傅安担任。



       傅安本为从七品官,去年出使高丽担任千人使节团副使,表现优异进入朱元璋视线。



       人还没回京,就被接连提拔。



       今年随凯旋大军回京,再次被破格提拔,并直接担任了淡马锡的知府。



       但这个任命并没有引起其他官僚的羡慕,相反还引起了大家的同情。



       淡马锡,那上面连个国家都没有,妥妥的蛮荒之地。



       说是去当知府,实际上就是去拓荒的,和发配无异。



       就那里的恶劣条件,能不能活着回来都是未知。



       傅安自己也不愿意去,蛮荒就算了,主要是离中枢太远。



       就算做出功绩又怎样?朝廷是能看到还是咋地?



       但皇命难违。



       且破格提拔岂是那么容易得?



       如果不是因为淡马锡太偏远,估计也轮不到自己来当这个知府。



       就在他准备着上任的时候,吏部却通知他,先去接受一段时间培训。



       这让他更加疑惑了,这事儿还需要培训?没听说过啊。



       抱着好奇心来到培训地点,发现同期接受培训的,还有其他二十余名官吏。



       其中就有他未来的搭档,淡马锡同知许柴佬。



       关于许柴佬其人,他所知不多。



       只知道出身于商贾之家,后帮助南洋使节团破坏了吕宋反叛阴谋,因而被举荐入京。



       因为熟悉南洋情况,被授予淡马锡同知一职。



       对于这个搭档,傅安自然是颇为腹诽的。



       其一,他家世代书香门第,对商人缺乏好感。



       其二,许柴佬出身南洋巨族,虽然已经被家族除名,可关系人情还在。



       更何况现在他携大势回归,许家估计会求着他重新入家谱。



       有这样一个地头蛇手下,他这个知府不好做啊。



       怀着这样的担忧,他开始了第一天的学习。



       让他没想到的是,给他们上课的竟是传说中的太孙伴读陈景恪。



       作为曾经的高丽副使,傅安可是太清楚这其中的谋算了。



       对一手制定全盘计划的陈景恪,也是充满了敬畏。



       陈景恪看着台下的二十余名官吏,也同样非常激动。



       这就是帝国计划的种子啊。



       这些人,有十人是朱元璋选拔的,还有十人是他从几何班挑选的。



       再加上许柴佬等人,共计二十四人。



       深吸口气,陈景恪将新宗藩体系和淡马锡制度框架下发:



       “淡马锡将会是一座前所未有的新城,它将是大明南洋战略的核心支点……”



       “我希望你们能放下心中固有的认知,好好的想一想该如何做。”



       众人心中都有些不以为然,新城?怎么个新法?



       新的宗藩制度他们早就知道了,没有什么好奇怪的。



       只是等他们看到淡马锡的制度框架,无不露出震惊的表情。



       什么情况?你这是想打造一个大同世界吗?



       还有,为什么有那么多‘商’字?



       你不会是想打造一座商业之城吧?



       傅安也非常震惊,一度以为自己看错了。



       竟然将商业提高到这种地步,这陈伴读想做什么?



       不对,应该说朝廷想做什么?



       许柴佬则兴奋不已,在没有人比他更清楚商人最想要什么。



       一个有序的商业环境。



       而这淡马锡制度框架,就是要打造一个这样的环境。



       他已经可以预见到,淡马锡将来的商业会有多繁荣。



       陈伴读果然不愧是应命贤臣,敢想敢做。



       陛下也是明君,这样的策略都敢于去尝试。



       看着众人的表情,陈景恪很是满意,说道:



       “朝廷做这一切的目的都是为了推广宝钞,只有商业,才能让宝钞流动起来。”



       “一旦所有藩属国都使用宝钞,那他们将再无办法摆脱大明的控制。”



       众人都恍然大悟。



       就算再傻的人,都知道宝钞是怎么回事儿。



       虽然有些人无法认识到具体好处有多大,却也知道,当所有藩属国都使用宝钞,对大明好处很大。



       别的不说,加印买买买就可以了。



       傅安自然也理解这个道理,可他依然很疑惑。



       为何不直接下令让藩属国使用宝钞,反而采用商业这么麻烦的手段?



       和他有同样想法的人还有许多。



       只能说,他们不懂货币,或者说习惯了用最简单粗暴的方式,去解决问题。



       但可惜,商业远没有那么简单。



       陈景恪也知道,这个问题靠嘴巴是无法给他们解释的通的,只能让他们亲自去看。



       “我知道很多人都无法理解,但有些事情涉及朝廷机密,暂时不能告诉你们。”



       “我只能告诉你们的是,淡马锡对朝廷非常重要,关系着朝廷下一步战略的成败。”



       “所以,不管你们理解还是不理解,都必须按照要求将淡马锡打造好。”



       听到这话,众人反而露出原来如此的表情,也不在好奇追问。



       我就说吗,朝廷不可能无缘无故的去建一个商业之城,背后肯定有更深的计划。



       甚至还露出一副‘你早这么说不就没事儿了吗’的表情。



       对此陈景恪能说啥,只能说脑补最为致命啊。



       不过不管咋说,思想问题总算是解决了,剩下的反而简单了。



       再做的没有一个是蠢人,理解能力完全没有问题。



       很快就对淡马锡的制度框架有了一定的了解。



       而也就在这时,楚王朱桢风尘仆仆的赶回应天。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