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73章 百万常备军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众人都有点不解,退役制度就这么重要?



       在他们看来,完全没必要制定什么退役制度。



       军队多了需要裁军,在根据实际情况选择缩编不就行了吗。



       何必多此一举?



       朱元璋、朱标、徐达等更加了解他性格的人,则看出了不一样的东西。



       陈景恪很少摆出如此强硬的态度,基本都是以说服为主。



       一次无法说服,就再找机会说,像今天这样强硬还是第一次。



       莫非这个退役制度真的很重要?



       朱标开口说道:“先不要着急,大家也不是说反对制定退役制度,而是有些不明白你为何如此重视。”



       “莫非其中有什么大家不知道的秘密?”



       陈景恪深吸口气,说道:“历朝历代,国祚稳定之后,常备军都保持在二十万到五十万之间。”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除非遭遇重大战乱,否则不会超过这个数字。”



       这么做的原因很简单,减少财政压力。



       而且兵少了更容易走精兵路线,同时也是限制军队权力的一种方法。



       “只有宋朝常年维持一两百万的常备军。”



       “宋朝就在不久前,他们面临的情况大家应当都知道。”



       很多人会说,宋朝保持百万常备军是源自于外部压力。



       事实上压根不是这么回事儿,



       宋朝真正的战兵也就三五十万左右,数量更多的是没啥战斗力的厢军。



       他们为什么要维持数量如此庞大的厢军呢?



       前面已经说过,宋朝不抑制土地兼并,导致大量百姓失去土地变成流民。



       宋朝政府采用了最粗暴的方式解决这个问题,将流民中的青壮全部招入厢军。



       冗兵问题就是这么来的。



       “大明目前有多少军队呢?一百六十万。”



       “诸位,你们可知道一百六十万军队,对朝廷意味着什么吗?”



       徐达眉头微皱,说道:“等大明解决了边患,自会缩编军队。”



       陈景恪却说道:“不,大明必须保证百万以上的常备军。”



       众将都很惊讶的看向他,本来以为陈景恪是迫不及待的想限制军方发展,没想到他竟然反对缩军。



       更让他们意外的是,朱元璋竟然认同的说道:



       “想要实施帝国计划,百万常备军可能还不够。”



       闻言,众人都震惊不已。



       帝国计划?这是什么东西?竟然要维持百万常备军。



       要知道,这百万常备军可都是战兵,不是宋朝那种厢军。



       随即就兴奋起来。



       虽然不知道帝国计划具体是什么,但养活百万战兵肯定不是用来防守的。



       这意味着什么?



       对个人来说,意味着军功。



       对于群体来说,意味着军方不会遭到太大的打压。



       对他们来说,再没有比这更好的消息了。



       然后他们就升起无限好奇,这個帝国计划到底是什么?



       只是很显然,知道这个计划的人并没有给他们解释的打算。



       陈景恪说道:“还是刚才那句话,百万常备军对朝廷将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压力。”



       “但更大的问题还是来自于军方自己内部。”



       “要如何保持这百万大军的活力?”



       “人的想法是会变的,一开始他想去军中谋一个出身。”



       “三年五年之后,他的想法变了,可能就不想当兵了。”



       “有些人有那个野望,却没有那个能力。”



       “当兵五年十年还是寸功未立,这样的人留在军中真的合适吗?”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一个池塘如果没有活水注入,就会发臭变成一滩死水。”



       “军队也是一样的,如果不能及时吸纳新人,也会变得死气沉沉。”



       “可是军队人数是有上限的,如果没有退役制度人数始终是满的,新人如何加入?”



       “最后就会造成,想进来的新人进不来,想出去的老卒出不去。”



       “军队也是需要人才加入的,人才在哪?”



       “在民间。”



       “如何将民间的人才吸纳入军队?只能通过广撒网的方式。”



       “每年都招募一批新兵,总有一部分是适合军队的人才。”



       “有了源源不断的人才加入,军队才能保持良性发展。”



       众人不禁点头认同,听起来似乎真是这么个道理。



       但他们也有疑虑,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



       想要实现这个目标,需要付出极大的行政成本。



       朝廷真的能负担的起吗?



       陈景恪喘了口气,继续说道:



       “退役制度,还能有效防止军头的产生。”



       “士兵常年和军官待在一起,双方会形成很深的私人关系,很容易拉帮结派。”



       “长期下来,会动摇国家的根基。”



       “如果保持士兵的流动,三五年更换一批,军官想拉拢士兵也没有机会。”



       朱元璋眉头一挑,好像还真是这个道理啊。



       没想到退役制度竟然还有这好处,看来真的要重视起来了。



       徐达代表军方提出了一个疑问:“实践证明,老兵的战斗力就是远强于新兵的。”



       “在退役制度下,如何保证军队的战斗力?”



       陈景恪说道:“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我先纠正一个不正确的观点。”



       “魏国公你此言,往深处想就是不把人当人看。”



       徐达想要辩解,被他伸手阻止:“先听我说完。”



       “老兵战斗力更强,就活该一辈子生活在军队吗?”



       “就因为他战斗力强,就要剥夺他过普通人的生活吗?”



       “好用就往死里用,这种思想是要不得的。”



       徐达脸色露出一抹苦笑,深究起来他那句话确实有点这个意思。



       朱元璋的表情则有点不自然,你小子指桑骂槐是不。



       “虽说慈不掌兵义不掌财,可作为统治者,如果我们不把人当人看,而是当做数字当做筹码,那将是天下最大的灾难。”



       “追求荣华富贵,追求个人荣誉,这没有错。”



       “可作为华夏子孙,作为大明的统治阶层,我们理当有点更高的追求。”



       “在座的诸位已经确定要青史留名。”



       “但史册上会如何评价我们,还要看我们做了什么。”



       “想要更高的评价,不在于你个人取得了多高的成就。”



       “而在于你为华夏文明,为大明,为天下万民做了什么。”



       本来不少人对他前半句话很不以为然,什么把人当人看。



       将领就应该铁石心肠,士卒就是工具。



       要是对士卒感情太深,打仗就会畏手畏脚,反而会害死更多人。



       这是他们通过实践得出来的结论,不是三言两语就能扭转的。



       可是听到后半句,所有人都露出了深思。



       还是那句话,对于推崇祖先崇拜,擅长记录历史,文明未出现过断层的华夏人而言。



       青史留名,是一个人最高的追求。



       而历史也已经证明,只有为国为民之人,才能获得最高评价。



       从这个角度来看,陈景恪的话确实有几分道理。



       不论我们本心是怎么想的,不论应不应该把士兵当人看。



       为了身后名着想,都必须表现的仁慈一点。



       陈景恪停顿了一会儿,给众人思考时间,才继续说道:



       “再说说战斗力的问题,大明百万常备军,不可能所有军队都同时投入战场。”



       “只要我们能保证,正面战场有足够的老兵就可以了。”



       “大明即将推行预备役制度,能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兵源素质。”



       “等这些人将来参军,稍加训练就可以上战场。”



       “先去低烈度战场磨炼几次,就能蜕变成老兵了。”



       “只要合理安排好,并不会影响战斗力。”



       众人不禁颔首,从这个角度来看,确实如此。



       但这么做还是会造成一个后果,增加行政成本。



       毕竟不停地退役征募新兵,还要安排他们训练上战场等等,会很麻烦。



       直接用老兵,这些问题就都解决了。



       对此,陈景恪没有正面回答,而是说起了退役制度的另一个好处:



       “退役的老兵转入预备役,如果有需要,朝廷可以随时重新征召他们参军。”



       “如果大明有五百万上过战场的预备役老兵,你们知道这意味着什么吗?”



       “意味着朝廷不用花一分钱,多养活了五百万大军。”



       众人愣了一下,立即反应过来,还真是如此啊。



       这些退役老兵,平日里不用朝廷花一文钱,去了地方还能维护治安,还能投入生产。



       如果朝廷有需要,可以随时征召他们参军,到时候稍加训练就能形成战斗力。



       没有退役制度,大明永远都只有百万常备军。



       有了退役制度,大明就能拥有数百万乃至千万大军。



       这哪是削弱军队战斗力,简直是将军队的战斗力拉满了好吧。



       想通了这个道理,众人的态度立即来了个一百八十度大转弯。



       纷纷认为退役制度好,必须要弄起来。



       眼见众人的意见统一,陈景恪也终于松了口气。



       完整的预备役和兵役制度,这玩意儿前世有个很高大上的名字,军事动员制度。



       属于国家的最高机密。



       在军校里,只有本国精英学员才能学习。



       外国学员,连摸都不给摸。



       不过陈景恪最重视的,并不是这种制度的动员能力,而是此举可以减轻百姓负担。



       没有完整的退役制度,基本就默认终身服役。



       对士兵个人和家庭,都是一个无比沉重的负担。



       有了退役制度,当兵就成了阶段性工作,百姓就有了更多选择。



       “咳……”这时,朱雄英干咳一声,并朝他使了个眼色。



       陈景恪自然知道他的意思,就说道:



       “诸位,太孙有个计划,需要军方的配合。”



       “如果能够成功,可以让朝廷绕过文官直接向百姓传达信息。”



       众人都有些惊讶,绕过文官和百姓接触?需要军方配合?



       到底是什么方法?



       朝廷治民必须靠文官,但同样也受制于文官。



       这也是士绅阶层滋生的温床。



       朝廷明知道会造成什么后果,却没有丝毫办法,只能妥协。



       如果太孙真能绕过文官集团,让朝廷和百姓接触,那带来的影响可就太深远了。



       朱元璋自然知道他要说什么,就配合的问道:



       “雄英,你有何良策?快给皇爷爷说说。”



       于是朱雄英就将自己的计划展开说了一遍。



       就是在军队和预备役里进行教化,通过士兵向他们的家人传递信息。



       也可以通过士兵,收集民间的信息。



       “通过教化,可以增加军队对大明的忠诚度,统一军队的思想,也是提高战斗力的一种方式。”



       “经过教育的退役士兵进入民间,就是一个个现成的先生,可以影响民间的风气。”



       “且此举避开了文官和读书人,让朝廷又多了一个途径了解民间。”



       “文官再想欺上瞒下,就要承担更大的风险……”



       朱元璋将目光看向众人,问道:“诸卿以为太孙此法如何?”



       徐达赞叹的道:“太孙聪慧,此真乃良法也。”



       其他人也纷纷称赞,倒不是尬吹,他们是真觉得这个方法好。



       朱元璋大笑道:“哈哈……那就依雄英之法而行,伱们可要好好配合他才行。”



       众人自然拍胸脯保证,一定好好协助太孙,将此事给办好。



       接下来众人再次回顾了整个话题,从头梳理了新军制的要点。



       并讨论了如何配合朱雄英做好教化工作。



       一个大致的框架很快就被拿了出来。



       至于细节,则还需要进一步完善。



       不过这些事情就可以交给下面的人去做了,他们只要把握大方向就行。



       在这里,陈景恪又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文明治军。



       “退役制度一旦实施,每年都会有大量老卒退伍。”



       “如果还使用以前粗暴的管理方式,将士卒视为奴隶牲畜,非打即骂甚至残害他们。”



       “这些老卒退伍后会如何评价军队?”



       “普通人知道军队如此黑暗,还有多少人敢参军?”



       “我相信,没有人愿意被万民恐惧唾骂吧?”



       “为了军队的声誉,也为了以后能招募到足够的新兵,必须要改变治军方式。”



       “不要求军队内部多么平等,但至少不能不把人当人看。”



       “因此,我建议制定一部完整的治军之法。”



       “士卒犯了错该如何处罚,最好有一个标准,不能任由军官喜好来。”



       “如果军官残害士兵,要受到什么样的处罚,也要有个标准。”



       “诸位以为如何?”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