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89章 这就是大明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远洋使节团只不过是美化的称呼,实际上大家心里都清楚,那就是朝廷组织的远洋商队。



       朝廷组织如此庞大的海贸商队,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自然也引起了极大的争议。



       大多数官吏其实都是反对的。



       一来成本实在太高,光那些船就是天价。



       采购的大批物资,也同样占用了朝廷本就紧张的财政资金。



       且能不能回本还是未知。



       大家认为海贸赚钱,那是只看到了个别大海商,又有谁去关注因此家破人亡的人?



       出海风险太大了,出去三艘船能回来两艘就是运气好,回来一艘是常态。



       弄不好血本无归,这就是现实。



       二来是觉得朝廷经商,会带坏社会的风气,影响农耕。



       毕竟粮食才是国家的根本,大家都去经商了没人种粮食,会亡国的。

m.quanzhifashi.com

       这一条才是根本原因,古典社会本就以农业为根本,重农抑商是符合当时社会条件的。



       只不过因为朱元璋的强势,群臣也不敢过于反对。



       但这并不意味着,他们就接受了这个现实,而是蛰伏起来等待最终结果。



       也就是远洋船队返回。



       如果一切顺利还好,但凡有所不顺,必然会遭到激烈反扑。



       所以,远洋船队回来的消息一经传出,就引起了强烈关注。



       百姓关注此事,单纯是出于好奇,百官关注则是等待最终的结果。



       陈景恪自然是知道这一点的,对此他的做法是,宣传。



       使劲宣传此事,最好弄的人尽皆知。



       并且还让远洋商队回来的时候,尽量将声势闹的大一点。



       “把外面带回来的好东西都展示出来,给天下人看看。”



       “我们要用这场盛事,为万民启智,为古典世界敲响丧钟。”



       朱雄英说道:“你真的是不放过任何机会,连此事都要利用一下。”



       陈景恪笑道:“这么好的机会,不利用一下岂不是浪费了。”



       “华夏文明在摇篮里生长了数千年,已经长大成人,是时候睁开眼睛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朱雄英也非常认同的道:“是的,以前我也以为,眼前这一隅之地就是天下。”



       “认识了你之后才知道,原来世界竟然如此广阔。”



       “我们眼前的‘天下’,不过是一个摇篮而已。”



       “想要走出去,不能光靠我们几个人努力,而是要让天下人都明白这個道理。”



       陈景恪长叹一声道:“我们曾经有数次机会走出去,但华夏文明太骄傲了,不屑于和外面的世界打交道。”



       “不过还好,利益最能动人心。”



       “只要我们能让天下人看到走出去的利益,自然会有无数人效仿。”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保守势力再强,面对利益之时,也完全不值一提。”



       朱雄英非常认同的点点头,然后提醒道:



       “你可别把利益挂在嘴边,小心被人抓住把柄。”



       陈景恪说道:“嗯,对外我的理由永远都是为了传播华夏文明。”



       朱雄英说道:“这不是借口,而是事实。”



       “我们所做的一切,最终目的都是为了让华夏文明更加灿烂辉煌。”



       “当然了,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个人也能实现自己的雄心抱负,名垂史册。”



       ——



       接到中枢传来的命令,赵秩和耿子茂虽然不知道朝廷深层次的谋划,却也能猜到让他们这么做的目的。



       如果是以前,赵秩或许会不以为然。



       甚至一开始他本人也并不支持朝廷经商,之所以还揽下这个活儿。



       一来是为了个人的荣华富贵,毕竟机会难得。



       二来也想亲眼看看,外面到底是什么样子的。



       然后他看到了,想法也改变了。



       大明……不,华夏文明必须走出去。



       只有走出去才知道,外面的世界有多大。



       只有了解过外面的历史才知道,外面的世界其实一直在频繁的交流。



       而华夏文明,始终没有真正走出过那一隅天地。



       唐朝确实走出去过,可时间太短暂了,短到几乎没有留下太多痕迹。



       虽然和域外文明比起来,华夏文明依然是最繁盛的,可将自己与世界孤立并非长久之计。



       他也真正理解了,朝廷为何要开海,为何要组织如此庞大的远洋舰队。



       他由衷的,为大明有如此远见卓识的君主感到高兴。



       所以在接到命令,猜到朝廷的打算之后,他立即就做出了安排。



       搞,必须要将场面搞起来。



       将这一行的成果,展示给大明的子民们看一看。



       准备好一切,船队才驶入泉州。



       虽然朝廷没有组织人来迎接,早就接到消息的当地百姓,自发的前来看热闹。



       然后他们就看到了终生难忘的一幕。



       一车车的金银珠宝,没有做任何掩盖,就这样大咧咧的暴露在世人面前,招摇过市。



       一队队长相奇特衣着怪异的域外人,从船上下来,让百姓们大开眼界。



       当然,更加震撼的是那些外国商人和使节。



       这座城市太繁华了。



       听说这只是南方的一座不大的港口城市,那大明的国都该是何等的繁华。



       然后是各种从未见过的飞禽走兽,被从船上拖出。



       其中带给大家最大震撼的,当属狮子。



       不是因为它的凶猛,而是外貌。



       这玩意儿咋这么奇怪?



       不知道谁喊了一声:咋这么像狻猊啊?莫不是真的抓到神兽了?



       然后获得越来越多人的认同。



       很快,远洋商队抓来了神兽狻猊的消息,就传遍了泉州。



       越来越多的人跑来,只为一睹神兽的雄姿。



       即便衙门的人出来辟谣,说这是狮子,就是高门大户门前看大门的石狮子。



       百姓们依然不相信。



       石狮子、舞狮,他们都见过,和真的狮子也不一样呐。



       分明就是狻猊,衙门肯定是故意隐瞒的。



       至于隐瞒的原因,很简单啊。



       外面竟然有神兽,那是不是还有别的什么东西?



       更准确的说,是不是真的找到了海外仙山?



       倒也不怪百姓们愚昧什么的,而是石狮子确实很抽象,除了叫石狮子之外,模样实在和狮子关系不大。



       中国是没有狮子的,最早接触狮子应该是西域各国进贡来的。



       就有人觉得很威武,就将其雕刻下来放在门口。



       后来就成了习俗。



       但见过狮子的人太少了,大家只能参考最早的石狮子进行仿制。



       过程中难免会加上一些个人的想象。



       比如将狮子头上的毛弄成自然卷。



       然后,石狮子越来越不像狮子。



       以至于大家见到真狮子,反而不愿意相信它是狮子了。



       反倒是觉得和狻猊很像。



       不过不管怎么说,陈景恪的目的是达到了。



       确实引起了广泛的讨论。



       使节团在泉州展览了这次贸易的收获,还拿出了一部分进行售卖。



       来自域外的奇珍异宝,着实让百姓们开了眼。



       尤其是拿出来售卖的东西,引起富豪们的追捧,基本都卖出了天价,更是让百姓们兴奋。



       赵秩还让人写了几块牌子,上面简单介绍了几个域外主要国家的风土人情。



       这些来自域外的信息,确实勾起了百姓对外面世界的兴趣。



       尤其是东南沿海的百姓,本就是中国最喜欢冒险的群体。



       或是出于对外界的好奇,或是被那些财宝吸引,很多人都生出了出去闯一闯的念头。



       三天后,使节团再次出发前往下一个目的地。



       这次他们兵分两路,赵秩带领一路从大运河北上。



       耿子茂则带领另一路,沿着海岸线北上。



       沿途的各大港口、各大城镇,全都要去一遍。



       每到一地,都会引起巨大的轰动。



       大多数人都第一次知道,原来大明之外还有如此广阔的天地。



       这不是华夏文明第一次和域外文明接触,相反,华夏与外界的接触相当频繁。



       即便是南北朝时期,也和中亚国家有着频繁的交流,更别提唐朝时期了。



       可是这种交流,只存在于高层和局部,大多数百姓是无法接触到的。



       别说是古代,二十一世纪又何尝不是如此。



       如果没有互联网,大多数百姓恐怕这辈子也无法获知太多外国信息。



       像现在这样,由国家组织的,如此大规模的,向普通百姓展示域外信息。



       在华夏历史上还是首次,带给百姓的冲击也是无与伦比的。



       当然了,受震撼最大的还是随船队而来的外国人。



       以前他们没少听闻关于中原,关于东方大国的传说。



       很多人相信,大多数人保持怀疑态度。



       现在他们亲眼见到了。



       和传说中确实有区别,但依然是他们见过最繁华的地方。



       本来他们以为泉州已经足够富裕的了,等见到了扬州、杭州等城市才知道,什么叫做繁荣。



       当他们以为,苏杭已经是终点的时候,又再次被应天所震撼。



       沿江而卧,虎踞龙盘,数十万人生活在这里……



       这不仅让他们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



       据说是一座百万人的大城市,以前他们不信,现在则不停的自嘲见识少。



       当他们得知,大明的新都城是百万人规模之后,彻底麻木了。



       一般人只关注城市的繁华和富庶,有心人则震惊于大明的文明。



       比如阿扎萨,他一直在悄悄的观察大明的风土人情,想办法了解大明的文化和律法。



       了解的越多,就越是震惊。



       科举?遍布天下的书院?均田制?摊丁入亩?



       这一切的一切,都带给他无与伦比的震动。



       这一刻,他终于感受到,什么是文明。



       他是宗教学者,足迹踏遍了中西亚乃至欧洲部分国家,却从未见过有如此文明的地方。



       而且对方的文明,不只是停留在纸面上,而是切实的施行了。



       最简单的例子,这里的人更自由。



       百姓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自由活动,去管理机构申请,可以游遍全国。



       在其他地方,只有贵族和官僚家族才有这样的权力,普通百姓都是被约束在当地的。



       尤其是这种几万乃至十几万百姓,聚集在一起看热闹,更是不被允许。



       除非是统治者为了炫耀功绩,组织百姓聚集。



       而这个叫大明的国家,普通百姓竟然就拥有如此多的自由。



       实在太不可思议了。



       至于其他的权力,就更不用说了。



       百姓头上没有贵族主人,都是国家的公民,拥有法律规定的所有权利。



       就连奴仆,都是契约奴,拥有最基本的保障。



       在信仰上,没有宗教压迫,百姓可以自由选择自己信什么不信什么。



       宗教之间的争执,也多是语言辩驳,而不是诉诸武力。



       当然,对于一个虔诚的伊教徒而言,这里的人对神灵对信仰太不忠诚了。



       可无法否认的是,这里是一个独一无二的文明。



       这种和谐的文明,是他在任何地方都没有见到过的,他所知道的历史上,也从未存在过。



       现在,就这么突然出现在眼前。



       作为阅历丰富的宗教学者,他自然知道事情不可能如此完美。



       再好的制度都需要人来执行,剥削和不公肯定普遍存在。



       但能将这些东西写入法律,并作为标准在全国执行,依然是一件很难得的事情了。



       此时他也终于知道,为何当年自己的祖先,明明建立了强大的萨珊王朝,却还要对中原如此谦卑。



       面对如此强大、富饶而文明的国度,谦卑是理所应当的。



       他现在迫不及待的,想要与这个国度的贤者会面,聆听对方的教诲。



       当然,那位赵秩大使也是一位令人尊敬的学者,是那么的博学、谦虚。



       本来他以为,对方已经是大明有数的大贤。



       后来才知道,对方只是薄有才名,在他上面还有很多大贤。



       在大明称之为大儒。



       连‘才学一般’的赵秩都如此厉害,真想看看那些大儒是如何的高明。



       ——



       每到一地都要停留几天,所以赵秩等人的行程并不快。



       如果不是马上就要过年,他们需要回去给天子贺岁,这一条路估计他们能走两三个月。



       即便如此,也是卡着年关才来到洛阳。



       赵秩出发的时候,洛阳城还没有修建完成,京师还是应天。



       这也是他第一次见到洛阳城,不禁为这座宏伟的城池感到震惊。



       连他都尚且如此,更遑论那些外国人了。



       他们敢对天发誓,这是他们这辈子见过的,最庞大最宏伟的城池。



       阿扎萨不禁想起了传说中的长安城,应该也是这个样子的吧。



       这个国度,真的太强大了。



       听到周围人的惊呼声,赵秩也由衷的感到骄傲。



       这就是大明,我们的家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