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316章 洛下学宫

作品:《 大明从挽救嫡长孙开始

       陈景恪给出的建议,自然也不是他的原创,而是借鉴前世的一部医学名著《赤脚医生手册》。



       这部书在中国的地位有多高,不用多做赘述。



       江湖人称穿越者必备三大神书之一。



       作为医生,陈景恪自然知道这本书,或者说这部医书也属于必读文献之一了。



       现在让他复制这本医书是不现实的,但提出创意让这个时代的名医去编写,还是没有问题的。



       而且这本书不只是能作为教材,还能对全国的医学体系做一个梳理。



       前面已经说过,中国地域太广阔了,每个地方都有独特的药材。



       这就导致,同一种疾病在不同的地方,就有不同的认识,治疗方法也存在极大差异。



       再加上敝帚自珍,导致医学体系混乱,这非常不利于医学的发展。



       《赤脚医生手册》将常见疾病进行归纳整理,其实就是对医学系统的一次梳理。



       以前陈景恪想要自己弄,只是随着在政治领域越陷越深,已经没有那个精力了。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既然朱橚发现了这個问题,那正好交给他去做。



       而且……



       考虑了好一会儿,陈景恪终于下定决心,将书架上将近一米厚的一摞子手稿都取了下来。



       “你知道这是什么吧?”



       朱橚似乎预感到了什么,从椅子上站起,小心的说道:



       “这应该是老师的《本草纲目》的手稿吧。”



       陈景恪小心的拂去上面的灰尘,说道:



       “是啊,都落灰了,这个梦想恐怕这辈子都无法实现了。”



       朱橚安慰道:“老师何必灰心,时间还长着呢。您每天稍微抽点时间,相信总有一天能完成的。”



       陈景恪摇摇头,说道:“不可能了,想凭借一个人的力量将此书编撰完成,需要毕生之功方可。”



       “我每日耽搁于政务,已经没有时间和精力研究别的了。”



       朱橚自然也知道这个道理,一时间不知道该怎么劝说。



       陈景恪也不需要他劝,感慨过后,看着他说道:



       “师父有事弟子服其劳,你可愿意帮我完成这个愿望?”



       “这……”朱橚犹豫了。



       不是他不愿意,而是他也没时间。



       外科手术要研究,编写可食用植物的书籍,编写常见疾病诊疗书籍,甚至还要开医学院……



       分身乏术。



       可是想到陈景恪无私传授医术,他又实在无法拒绝,只能硬着头皮道:



       “好,我一定不会让老师失望的,只是……可能需要一些时间才能编好。”



       陈景恪笑道:“你误会了,我不是让你自己写,而是找人编写。”



       朱橚愣了一下,说道:“找人编写?您自己也可以啊,为何……”



       陈景恪解释道:“你应该知道算学研究班吧?推广医学只靠你一个人,是非常难的。”



       “必须要吸引更多的人才加入进来。”



       “编写医书是一个很好的凝聚相关人才的契机。”



       毕竟不是所有人,都有能力写一部属于自己的医书。



       参与到别人的医书编写中去,挂个名字,是最好的选择。



       “只要能将人聚集在一起,有的是办法,让他们拿出压箱底的医术进行交流。”



       “借助群体的力量,可以编写医书,可以更好的研究医学,推广新医术。”



       “如果你想建立医学院,也可以从这些人里面选择先生。”



       朱橚自然知道算学研究班,或者说但凡关注陈景恪的人,没有不知道它的。



       更知道它在陈景恪的计划里,起到了多大的作用。



       不少人试图复制这种模式,但没有一个能成功的。



       究其原因,算学研究班能组建的根本原因,是陈景恪拿出来的划时代算学知识。



       参与进来,稳定能在史书上留下姓名。



       如果能在这套新知识体系里有所创新,那就有机会单独署名。



       但凡有点追求的人,自然趋之若鹜。



       可是在这个时代,又有几个人能拿的出这种知识?



       就算有人掌握了这样划时代的知识,肯定自己研究著书立传,然后广收门徒成为一派宗师。



       为啥要把功劳分给其他人?



       所以,那些所谓的研究班,最后都变成了传统的文学结社。



       没有什么凝聚力可言。



       朱橚掌握着最先进的外科手术知识,又愿意传授给他人,是有这个条件建立一个研究班的。



       然而,外科手术是一个完全独立的分支,和传统医术是并行关系。



       也就是说,不论你之前是多高明的医生,加入外科手术班之后都是学徒,要从零开始学起。



       最多就是起点比别人高一点。



       有多少医生愿意放弃之前的医术,来研究外科手术的?



       仅此一点就决定了,外科手术班的规模不会很大。



       至少在短期内,规模不会大。



       陈景恪版本的《本草纲目》不一样,它是对传统医术的一次大梳理大汇总。



       所有传统医生,都可以加入进来。



       而且这部书的创意和框架,陈景恪都已经制定好了。



       他们只需要按照框架去填内容就可以了。



       再加上那部常见病例汇总的医书……



       只要参与进来,同样可以在史书上留下名字。



       所以,但凡放出消息,说陈景恪要组织人手编写医书,那必然是天下群医云集响应。



       有了足够的人手,朱橚的各种计划都有了推行的机会。



       想通了这些,朱橚感动不已,深深地鞠躬道:



       “谢谢老师,我一定不会让您失望的。”



       见他明白了自己的意思,陈景恪很是欣慰,说道:



       “自家人那么见外做什么,况且伱也是帮我完成心愿。”



       ——



       得知自家儿子接下来要做的事情,朱元璋和马皇后两口子别提多高兴了。



       马皇后连连说道:“让老五拜景恪为师,真是最正确的选择。”



       朱元璋点点头,说道:“老五也争气,外科手术祖师爷,嘿嘿……”



       “咱朱家不光出将领、文人,还出郎中,还都是最优秀的那种。”



       马皇后斜睨他一眼,说道:“当初是谁说老五游手好闲不成器来着?”



       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背锅,争辩道:“拜师陈景恪之前,他确实游手好闲啊。”



       马皇后忍住笑,说道:“不要狡辩,你就说当初你是不是这么认为的。”



       朱元璋懂了,他说啥都是错的,所以立即转移话题:



       “你说这医学院地址放在哪里好?”



       马皇后心下莞尔,顺着他的话说道:



       “自然是放在洛下书院旁边,景恪圈那么大一块地,不就是这个目的吗。”



       朱元璋疑惑的道:“什么目的?”



       马皇后无语的道:“他要在那里建立一座稷下学宫……不,是属于大明的洛下学宫。”



       朱元璋不信的道:“就凭洛下书院那小猫两三只?”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道:“那两三只小猫是种子,是理科的种子,现在又多了一座医学院。”



       “只要他开口,李百室马上就会在那里创建一座法学院。”



       朱元璋的想法产生了动摇,但还是怀疑的道:



       “儒家才是治世的学问,他想要建立学宫,总不能将儒家排除在外吧?”



       “以他和儒家的关系,恐怕很难找到大儒在那里建立书院吧?”



       马皇后说道:“你忘了方孝孺了?现在他可是朝鲜王国的文学大宗师。”



       朝鲜王国建立后,方孝孺为了教化当地百姓,自愿留了下来。



       后来召集了一批当地大学者编撰辽东史,期间自然而然的开始宣扬自己的学问。



       是真正属于他自己的学问,不是理学。



       因为得到了朝廷的支持,他的学问已经和理学鼎足而立,成为朝鲜王国的显学。



       而他也顺理成章的,成为了开宗立派大宗师。



       关键学习他的学问的,基本都是年轻人。



       还坚持理学的,基本都是老一辈,他们的思想已经定型很难改变。



       这也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方学必然会取代理学,成为朝鲜王国唯一的显学。



       而且谁都知道,方孝孺肯定不是屈居一隅的人,将来必然会重回大明宣扬自己的学问。



       宣扬自己的学问最好的办法是什么?



       一,创办书院,广收门徒传授学问。



       二,游说皇帝,获得皇权支持啥都有了。



       陈景恪的洛下书院,就在洛阳城西边,处在伊洛二水之间的土地上。



       水路、陆路都可以直通洛阳城,非常的方便。



       既避开了洛阳城的喧闹,又能享受到京畿带来的便利。



       关键靠近陈景恪,可以通过他接触到皇帝等权力核心层。



       而且方孝孺的思想,本就是受他影响形成的,天然就可以获得他的帮助。



       以陈景恪对皇帝、太子、太孙的影响力,说服他基本就等于说服了皇帝祖孙三人。



       所以仔细算起来,这里还真就是最适合方孝孺开办书院的地方。



       而有了方孝孺,洛下学宫的短板就得到了弥补。



       想通了这一切,朱元璋不禁摇头叹道:



       “这小子……算的太远了。”



       马皇后笑道:“你啊,就是被他给唬住了,总觉得一切都是他计划好的,可世上哪有那么聪明的人。”



       “你仔细想想,他是不是一直在调整自己的计划。”



       朱元璋一脸懵逼:“这个……有吗?”



       马皇后:“……”



       “我忘了你看不懂他的变革了……司法独立这个你应该看到了吧?”



       朱元璋恍然大悟:“是了是了,他以为将司法权从行政权里剥离出来,就能削弱儒家。”



       “却忽略了,律法的根基是儒家思想确立的,不改变这一点是无法真正让司法独立的。”



       “这一点他确实失误了。”



       马皇后继续说道:“同理,当年他引导方孝孺背叛理学,可能就是单纯想分裂儒家。”



       “至于怎么分裂,后续如何发展,他自己也没有具体的计划。”



       “而且他对方孝孺也是放养,除了偶尔提点几句,基本没有给予太多干涉。”



       “与其说他是处心积虑,不如说是随手布下的一枚闲棋。”



       “当初他也没想到,会有今天这样的局面。”



       朱元璋连连点头,说道:“是极是极,这小子最喜欢布闲棋,说不定啥时候就能用到了。”



       “现在来看,方孝孺这枚闲棋也下的妙啊。”



       马皇后说道:“下的棋多了,总能出现几步妙棋。”



       “不过方孝孺的事情只是我的推测,具体如何还要看他回来后的作为。”



       朱元璋反倒比她更加肯定:“就算不中也差的不远,方孝孺的学问确实与理学大相庭径。”



       “他运气也好,正常来说,新学说的出现会遭到旧学说的打压。”



       “而他恰好赶上大明重立朝鲜王国,当地人心动荡,大大削弱了宣扬学问的阻力。”



       “之后又主导了辽东史的编撰工作,占据了大义名分……”



       “这次他回来,必然不是一个人,而是带着徒子徒孙一起。”



       “有了这些人的支持,理学想要打压他就更加困难了。”



       “陈景恪利用他分裂儒家的目的,已经可以视作成功了。”



       马皇后颔首道:“确实已经达成了,但仅仅是分裂儒家还不够。”



       “景恪有更深的的图谋,方孝孺的思想是否符合他的要求,还不好说呢。”



       朱元璋笑着说道:“那就是他……诶?不对啊。”



       “选择什么思想,那不是皇帝的事情吗,怎么要看陈景恪的意思了?”



       马皇后白了他一眼,没好气的道:“那要不你来选?”



       朱元璋讪笑道:“咱还是算了……他选就他选吧,反正不论他选啥,都要先说服标儿才行。”



       马皇后说道:“就是这个理,你以为汉武帝就懂儒学吗?”



       “不,他只是知道儒学能满足他的需求。”



       “皇帝不需要事事都懂,只需要在别人把工具放在他面前的时候,知道选哪一把就可以了。”



       朱元璋认同的道:“妹子你说的对,咱不需要比陈景恪更懂治国。”



       “咱只要知道他的改革对大明有利就可以了。”



       ——



       时间不知不觉就进入了八月份,八百里加急战报可谓是一日一封。



       汇报的内容只有一条,晋王和燕王走到哪里了。



       八月十日,两位亲王的大军准时出现在洛阳城外。



       朱标率领文武百官出城三十里迎接,洛阳城有十余万百姓主动来参加迎接仪式。



       道路两侧可以说人山人海。



       朱雄英和陈景恪自然也要随行。



       迎接的过程这里不再赘述,总之在百姓山呼‘万胜’声中,大军进入洛阳城。



       之后就是献俘仪式,告诉苍天和祖宗,我们又打了胜仗。



       最后就是盛大的宴会。



       这些都略过不提,等仪式结束,一家子终于可以坐在一起谈论大事了。



       陈景恪自然也被特许参加。



       (本章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