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301 改版后的《延河》发行

作品:《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方明华心里也高兴。



       签约莫岩、余桦、苏童、格非四人,即便别人都无功而返,国内八九十年代几个主要新锐作家就囊括到手。



       还有那个王硕呢?



       不知道白苗搞定没有?



       此时的白苗正在和王硕在宾馆外一家饭店喝酒。



       虽然这次开会饭菜都很好,但是对于酒类是限制的,除了第一天晚上欢迎晚宴和最后一天告别晚宴,平时吃饭都没酒,免得第二天开会一个个精神萎靡不振。



       王硕喜欢喝酒,所以白苗就邀请他去外面找了個小饭店,要了一瓶西凤特曲,几样下酒的小菜,两人都喝起来。



       酒喝到酣处,白苗就提出自己的想法,让王硕签署“大神约”。



       王硕听了眯着眼睛抽了口烟,才说道:“白主编,你们方主编为什么不来和我说?”



       “你也知道,我们方主编刚结婚不久,准备要孩子,所以他媳妇不让他喝酒。”白苗解释道:“要不,我找方主编过来?他现在估计还在宾馆。”



       “不,不用.”王硕摇摇头:“他媳妇宋棠棠,是个好姑娘,我也和你们方主编的大舅哥熟,行,我和你们签,不过我只签五年!”

m.quanzhifashi.com

       “我们方主编说了,签约是遵循个人自愿,双赢为原则好,五年就五年。”白苗立刻决定。



       “来,为,我们的合作而干杯!”白苗举起酒杯。



       第二天在宾馆,白苗和王硕签约的事情告诉方明华。



       “签了五年?截止到91年?”方明华回忆了下,王硕的写作黄金时期也就是这几年,后面基本上都是玩编剧拍电视剧去了。



       “五年也好,辛苦你了,以后你就多多关注他。”方明华说道。



       会议在进行,后面几天去兵马俑、大雁塔乱逛那也是开会,方明华的“大神约”计划也在进行中。



       最后经过统计,有11名作家和《延河》杂志签署了合作协议,除了余桦他们,铁拧和迟子建竟然也签约了协议,这让方明华很高兴。



       忘记了,迟子建曾经就读于西北大学中文系作家班,算是和张艳倩是校友嘛。



       嗯,也算是和自己是校友,虽然函授大专含金量比较低。



       但大部分人还是没签,包括方明华的朋友王安依、李保存,这些绝大部分都是文坛上成名人物,和各大杂志社都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熟人、朋友什么的,不可能自己的作品全部都给《延河》。



       为此,王安依和李保存还专门找到方明华说明情况表示歉意,说有合适作品一定也会来投稿。



       方明华很是理解,人家这次接受邀请,主要因为是私交,并不是冲着你是《延河》主编来的,像陈中时、贾平娃也是如此。



       中青年作家创作座谈会终于圆满结束,众作家也踏上回家的旅途,方明华总算松了口气。



       这一个月多时间忙忙碌碌,又陪着众人去逛了一遍兵马俑,爬大雁塔,现在谁提到这几个景点他就想吐。



       今天,他坐在办公室里,看着最新一期的《延河》杂志。



       新一期的杂志和老版相比,时尚了许多,原来封面是普通的亚光纸换成胶版纸,光泽度和光滑度都提高许多,《延河》两个字显得更加清楚。



       扉页结束,就是广告页,用了比较好的铜版纸,这样虽然增加了杂志成本,但人家出了广告费,就要有好的效果。



       目录页过后第一页名为“主编推荐”栏目,隆重推出了格非的那篇《追忆乌攸先生》,为此方明华专门给他写了“主编推荐语”:



       作品借鉴侦探故事的艺术形式,叙述了知识分子乌攸先生被下放山村之后,虽满怀启蒙志愿,却最终死于非命的悲剧。在1980年代“新启蒙“语境下,格非接续鲁迅等“五四“先驱者开创的优秀传统,对启蒙文化面对“前现代“文化的弱势处境进行了反思。



       每期杂志能隆重推出一到两篇重磅就足矣。



       方明华还是比较满意。



       想了想,他又给白苗打了个电话,让他过来一趟。



       “白苗,读者们对咱们这改版杂志有什么反应?”方明华问道。



       “读者来信里基本上表扬,说咱们的杂志高级时尚了许多,再不像以前土里土气的模样。”



       “内容呢?”



       “读者们非常喜欢那篇《追忆乌攸先生》,说是《延河》杂志今年来少有的佳作,那个叫格非的青年真是厉害,21岁竟然就能写出这样的,前途不可估量。”



       白苗啧啧称赞。



       废话,要不人家是国内先锋作家代表之一,和余桦苏同其齐名



       “下一期主编推荐的作品你想好没有?”方明华又问道。



       “秦北那个高建群来稿了,我想把他作为主编推荐作品,我去拿来伱看看怎么样?”



       “行,你拿来我看看。”方明华顿时来了兴趣。



       高建群是陆遥推荐的,虽然现在还没有什么发表,但和格非一样,《延河》杂志社和他签署了大神约,没想到返回延安以后就就将自己写的邮寄过来。



       没过几分钟,白苗就拿出一沓稿件返回办公室。



       “行,你放在这里,我仔细看看。”



       这是一个短篇,名字叫《遥远的白房子》。



       以“白房子”边防战士“我”的口吻,讲述了一段极富有传奇性的故事。



       白房子边防站站长马镰刀是一个传奇性人物。他做过走私生意,当过绿林头目,后来被清政府招安当上了边防站站长。由于一张牛皮的失误,导致了一场外交风波。最后,主人公马镰刀因自责而自杀。女主人公萨丽哈在马镰刀死后,掩埋了行义的士兵,成为了一个“美丽的传说”。



       果然是陆遥推荐的人物,后面能写出《最后一个匈奴》这样的长篇巨著。



       方明华心里感叹。



       让白苗再好好审核修改,下一期主编推荐就是这篇了!



       方明华又拿起新版杂志,认真看起来。



       如果将来作者投稿多了,稿件质量上升,是不是增加杂志篇幅?



       来个加量不加价?



       当然这要综合考虑成本问题。



       还有诗歌。



       让赵暮春好好和那些年轻诗人们联系约稿,要不年底也搞个诗歌研讨会?



       作品是关键,人才是关键啊。



       方明华心里想着。



       他不知道的是,在燕京,王濛的办公桌上也摆着他们最新这期杂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