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392 余桦的彷徨

作品:《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浙省,海盐。



       余桦从燕京回来,依旧在县文化馆上班,继续开始自己日复一日的摸鱼工作。



       报名参加鲁院和燕师大联合举办的写作创作研究生班预备班考试他已经顺利考试通过,等年底开班为期两个月集中培训,最后才是入学考试。



       虽然工作上摸鱼,但复习课程复习和文学创作他并没有落下,反倒更加努力。



       这不,刚写一篇短篇名字叫《西北风呼啸的中午》讲的是一个老妇的孩子不幸去世,亲友连忙通知亡者的最好朋友,亡者最好的朋友前来吊丧并安慰老妇。



       他是在《十八岁出门远行》基础上的一次跃进行动,取消了成长类型的叙述框架,增强了价值表达。



       和《十八岁出门远行》相比,理解的难度大大增加。



       几经修改,余桦本将寄给《延河》杂志社,可是他现在却犹豫了。



       因为白天在单位,他也看到《文艺报》上的这篇文学评论,点名批评自己写的那篇。



       《文艺报》!



       这可是中国作协主办的权威报纸啊,自己名字和都是第一次出现在这张报纸上,但却是以被批评的形式出现。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自己该高兴还是悲哀?



       整个上班时间,余桦不停抽着烟,显得忧心忡忡。



       中午下班到家,吃完饭后,余桦没有像往常一样钻进书房,而是坐在客厅里默默抽着烟。



       妻子潘银春很快发现丈夫的异样,关心问道:“余桦,出了什么事?”



       余桦就把报纸上刊登的文章给妻子简单说了一遍。



       “啊,这么严重,点名批评你?余桦,咱不写了吧?”潘银春有些惊慌。



       “不写?”



       “是啊。这么危险.难道你忘了,前段时间咱们文化馆学习了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吗?会不会与这个沾边呀?那很危险的。”



       “你扯哪去了?”



       余桦嘴上说着,心里也有点忐忑,虽然他那篇《四月三日事件》,他自己也反复读过,确定和什么自由化挂不上钩,但是就担心某些人借题发挥。



       丈夫的表情,潘银春看在眼里,进一步劝道:“余桦,写作这么危险,咱们不写了,啊?就这么过日子,不挺好吗?”



       “咱们都是文化馆上班,每月按时发工资工资还清闲,我的好多亲戚朋友多羡慕咱俩呢。”



       “可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余桦硬邦邦撂下一句,转身出了出门。



       漫无目的走在街上,余桦点着烟,看着人来人往。



       秋日的小城挺美的,到处都是熟悉的风景,不停有人和他招呼,他强装笑颜回着。



       突然有些厌倦,厌倦这种一成不变的生活和这個封闭的环境,他想回到燕京,那里有更广阔的天地和理解自己的人。



       就咋这个时候,余桦突然听到身后传来清脆的自行车铃铛声,紧接着有人叫自己的名字。



       “余桦!”



       余桦回头一看,只见一个穿着邮局绿色制服的年轻男人正骑着自行车自己赶来,自行车前后袋子里全部都是报刊杂志。



       邮递员小王。



       由于余桦给杂志社寄稿,杂志社回信也多所以互相都认识了。



       “小王,有我的信?”余桦笑着问道。



       “有。”小王跳下车,从邮包里取出一封信交给余桦,顺手接过余桦递来的“西湖”香烟。



       “哎呦,余桦,你现在可是大作家了,怎么还抽西湖?最起码也要抽利群吧?”



       两人熟了,小王开起玩笑来。



       大作家?



       余桦苦笑了下。



       两人聊了几句,小王继续自己的工作,余桦这才打开信笺,是《延河》杂志社寄来的。



       看着看着,余桦脸上露出笑容,刚才的郁闷情绪一扫而光。



       是啊,担心什么?



       只要我的内容没有违规内容,写作手法晦涩.那只是学术范围内的讨论。



       如果说晦涩,卡夫卡的晦不晦涩?



       福克纳的晦涩不晦涩?



       但那都是名著!



       还有,方明华前几年写的那几篇意识流晦不晦涩?



       竟然被下架最后不是照样卖的挺好?



       如果啥都怕,真像媳妇说的那样,就别写了!



       赶紧把写好那篇《西北风呼啸的中午》寄过去!



       余桦转身向家方向走去。



       除了余桦,先锋类作家莫岩、苏童、格非、残雪等都陆续接到《延河》杂志社的来信。



       信中对他们进行鼓励,坚持自己的创作理念,有啥写好的尽管寄来,我们编辑部会帮你把关!《延河》杂志社就是你的娘家!



       于是,这些签约作家纷纷将自己的写的寄来。



       莫岩的《红蝗》苏童的《丧失的挂花生之歌》、格非的《陷阱》,残雪的《种在走廊上的苹果树》刘索拉的《蓝天绿海》.



       让方明华没想到的是李虹颖也寄来自己的写的最新《悲伤多边形》。



       写的是1969年,少女小六被父亲带到二姨家中,进入了西区动物园的神秘世界,认识了英俊少年叶子。多年后,成为文艺女青年的小六对母亲唐素惠、二姨唐玉英和小姨唐庆芳秘而不宣的往事寻根究底,开启了一场漫长的寻找……



       这是个比较长的中篇,大约6万字,方明华用了一个下午才看完。



       以奇特的结构串联起两个亦幻亦真的平行世界,在沉浮往事中抽丝剥茧,打捞熠熠闪光的人性。



       竟然用了意识流结构。



       不错嘛,个别地方再修改修改就可以用了。



       和她的在鲁院里写的那篇《罂粟花和白月光》相比,进步很大啊。



       可见这段时间静下心来写作。



       方明华又看了看寄信地址:申城。



       姑娘是要考复旦大学中文系的作家班。



       考上没有?



       信中没说。



       除了稿件,别的一个字都没说。



       哎.



       方明华轻轻叹口气。



       不想这么多了,这么多先锋类,完全可以办一个专号!



       对,就十月份这一期,办一个先锋专号,这就是我的态度!



       自己也写一篇。



       写什么好呢?



       方明华看拿着窗外的梧桐树,陷入思考。



       咋不能老是国内的,国外的吧?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