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641 烟雨下江南

作品:《 重回80:我的文艺人生

       西京的天气一天天冷起来。



       文坛上对于顾城的悼念很快就告一段落,大家感兴趣的还是“人文精神”大讨论,各种观点争不亦乐乎,前不久在华东师大召开了全国文艺理论学会年会,全国各地来了作家、文学评论家、著名编辑约二百多位,讨论这个问题。



       声势之浩大,这几年前所未有。



       时任《读书》主编沈昌文,也应邀来申城参加讨论会,在《读书》上连续发表6期讨论稿,专门报道这次讨论会内容。



       持续的讨论文章在《读书》发表后立刻引起热烈的反应,此次讨论的影响由此被推向了全国并很快成为一个“媒体事件”。国内外报刊广泛转载,日本的报纸也做了报道。



       方明华也接到参会邀请,不过他以最近身体不舒服婉拒。



       但是,与之同时来自南京《钟山》杂志社的一封邀请函引起他的兴趣。



       信中说,准备在十一月中旬在南京召开一个“现实主义文学作品研讨会,邀请方明华参加。



       时任《钟山》杂志社主编赵本夫还亲自打电话给方明华,希望他能参加而且还要邀请他重点发言。



       赵本夫本身也是一位作家,写过《刀客和女人》、《混沌世界》、《黑蚂蚁蓝眼睛》等长篇,但为后人所熟识的却是他的短篇《天下无贼》。



       被冯小刚买去版权拍成同名电影,获得巨大反响,当然这篇现在还没写出来。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方主席,你写的那本《钢的琴》我看了,我非常喜欢,不仅仅是写作手法和叙述技巧,我更在意的中人物和故事,强烈反映了当下现实,是一部难得的现实主义作品,所以希望能参加这次会议,共同探讨现阶段如何进行现实主义创作。”



       这个话题不错,总比申城那帮人在一起空谈好的多。



       方明华答应了邀请。



       11月10日,方明华提着旅行包告别家人踏上前往南京的火车。



       列车行驶在江南原野上。



       行驶了一天一夜,已经距离南京不远。



       虽然现在的位置还是在长江以北,但方明华感觉已经到了江南。



       现在是初冬,北方的大地总是灰蒙蒙的,如同天空的颜色,但这里依旧是绿茵茵的,窗外还下着小雨,一片迷离。



       烟雨下江南。



       虽然描写的是春天,但放在初冬季节照样很合适。



       开会的地点在位于鼓楼区的南京饭店,据说酒店始建于三十年代中期年,当时名为国际联欢社,由著名建筑学家杨廷宝先生设计。



       方明华从南京站下车直接打的赶到,酒店不高只有三层,古朴典雅,店名是郭沫若的题字。



       方明华去会务组报到,住的是标准间,拿着会务组给的房门钥匙上了二楼,发现里面已经有个男人。



       “方老师,明华!”男人看他进来,愣了下,立刻笑着招呼。



       竟然是余桦。



       “余桦,这么巧?没想到你也来开会。”方明华招呼道。



       “是啊,我也没想到,我听说这研讨会主要是针对描写当今现实社会的文学作品,我可没写过这样的。”余桦说道:“不过嘛,既然给我发来邀请函,我就想来转转。”



       “你写的《活着》,最后到八十年代,勉强能算上吧。”方明华说道。



       “或许吧,写了快十年的,就这本让大家了解。”余桦笑道。



       《活着》火了。



       自从张亿谋从威尼斯捧回金狮奖后,《活着》立刻引起国内专家和读者注意。



       盛世图书又及时启动推广活动,举办作品研讨会,读者见面会,又开启了大规模的签名售书活动,这本书一下子火起来。



       听宋棠棠盛世集团内部开会,苏斌告诉她《活着》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售出了十万本,创作了一个记录。



       “老公,你那本《钢的琴》销售速度也赶不上人家余桦这本书哦。”宋棠棠笑着说道。



       没办法,这年头,获得国外大奖的效应实在是太强了,方明华也自愧不如。



       当然,这本书写的本身也好。



       “喂,余桦,房子买了没有?”方明华打趣问道。



       “还没买,不过已经看好一套,就在你说的方庄小区,一套三室一厅90平米,我和陈虹都很满意。”余桦的脸上充满笑容。



       在燕京有自己的一个家,这个梦想终于实现。



       “明华,谢谢你。”余桦声音充满感激。



       “谢我什么?书你是写的,版税收入是盛世图书给的,不用谢我。”



       “谢你在文学创作道路上给我的指导。”



       “更别说这话没我指导你照样能写好,余桦,我今天是来开会的,可不是听你来奉承我的。”方明华赶忙制止。



       余桦嘿嘿一笑,没再继续说下去。



       “明华,刚才我还碰到王安依了。”余桦突然想到什么,说到。



       “安亿姐也来开会?苏童呢?这次有没有他?”方明华又问道。



       余桦摇摇头:“在报到处的花名册上我没看到他的名字。”



       哦.



       不过也是。



       苏童的创作风格,从八十年代的先锋文学,到九十年代后风格开始转变,逐步转向新历史。



       像已经发表的《妻妾成群》,包括后面的《米》都属于此类。



       还有陈中时的《白鹿原》,莫岩的《红高梁》,叶兆言的《枣树的故事》、刘震云的《温故一九四二》、《故乡天下黄花》等都属于新历史。



       严格来说,余桦写的《活着》也是归于此类流派,但不知道这次开会也把他拉来了。



       难道是因为《活着》现在非常火?



       当然这只是方明华个人猜测。



       晚上吃饭的时候,方明华见到王安依。



       “明华,这次讨研讨会应该是邀请像你这样的作家,我不知道怎么也把我叫来了。”王安依有些无奈。



       王安依这两年发表的作品明显减少,据听说她闭门谢客正在写一个大长篇。



       听了王安依的抱怨,余桦笑道:“安亿姐,我还不是一样?我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写的东西都和现实沾不上边啊。”



       王安依听完瞥了他一眼:“谁让你那本《活着》最近这么火?我看的羡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