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67章 苦一苦百姓

作品:《 我在三国骑砍无双

       对于徐晃罢兵的建议倒是正合了杨奉心意。



       他虽说领是一万人,但实际真正有力的战兵也就六千余,此番惨败不说伤筋动骨,那也是双腿截肢了。



       正面作战是基本不要再想了,毕竟最后亲领的这两千兵是他杨奉安身立命的本钱,万不可有所闪失:



       “可,郭大将军那里他又要如何交代呢?”



       他身为前军大将的身份,可是特意放弃了随郭太攻略河东郡城机会,再三保证,才讨来了这么个紧随匈奴之后寇掠太原的美差。



       杨奉本想着能借机扩大下势力,没想到一下子反而差点把他干回起点。



       真是见鬼了,早知道还是老实去打郡城,打掉了起码还能捞到那里武库中的装备,现在这损兵折将的要如何是好啊。



       难道就老实说自己被一个人干穿了丢了4000战兵?



       他就是敢这么说,那郭太敢信吗?



       难啊,杨奉只是想象一下头都要裂开了。



       就在这时,一直沉默不语的屠川突然开口: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不如...咱们就说有数千汉兵支援?”



       数千汉兵?



       杨奉听得心头一亮。



       是了,只要夸大敌军的规模,就不会显得我军无能了。



       反正现在知道真相的也就只有区区三个人而已,说自己败给了数千汉军,总比说败给了两百人对军心的影响要小的多。



       还能借此机会留在永安县内,以整固城防的名义再苦一苦百姓,抓紧补充损失。



       越想越觉得对路了,杨奉总算展开了点眉头,欣慰地说



       “公明啊,你这亲兵很是机灵啊!”



       徐晃不愧是做过几年郡府吏员的人士,见此也是打蛇随棍上,赶紧引见屠川给杨奉。



       经过此后又一番讨论,徐晃和屠川也算是赢得了杨奉的信任。



       不信任也不行。



       在杨奉承受如此重大损失后,他已经没什么人可用了,身边这两位现成人士既然表现出了忠心,又有勇有谋,那他不用还能用谁呢?



       下来在拟定完发给郭太的汇报后,杨奉突然回过点劲儿,稍有不安



       “就是不知这能瞒多久,咱们是报了数千官兵,可那官兵要是大肆宣扬战果,若是传出去,岂不是漏了馅?”



       不过杨奉的担心暂时还是多余的。



       ——“什么?你不准备报这份战功?”吕布惊呼一声。



       晋阳城五里之外,急行而至,赶在死线前抵达的众人在这进城的前夕,突然听到苏曜做出如此劲爆的决定。



       此次清缴4000黄巾军的战功,他竟然一点不要!



       “此行本就是为吕大人打战功的嘛”



       苏曜洒脱道



       “而且真的如实报功的话,那些白波众的处置也会比较麻烦吧。



       他们毕竟都曾是我大汉子民,如今既已经放下了武器,我希望能让他们在祁县有个新的开始。”



       对,这才是苏曜的目的。



       他现在没有权限收编白波军残兵,若是上报郡府,这些兵卒很可能按惯例被斩首以儆效尤。



       而若是豢养私兵,首先苏曜不知道是否会触怒朝廷,让他直接变成红名公敌,仅就说那数千人额外的支出压力下,苏曜就不可能白白养着他们。



       那么最好的选择就是让这些白波残兵们解甲归田,回到苏曜那个已经把声望和要人好感都刷满的新手村,将其解散转化为当地的人力储备。



       这样随着未来天下大变的到来,或者苏曜升到了足够高的地位时,那他就可以很快拉出一支忠于自己的部曲,效那魏武故事,在天下取一立足之根基。



       比之这种大事,那点小小的军功当然算不得什么,他当即大方的表示,可把所有斩获人头都记给吕布和自己这些的手下,换取对他们对安置百姓一事的默不吱声。



       老实讲,苏曜这点小心思,若是有一得力谋士在恐怕很轻易的就会看穿。



       因此苏曜说的时候就一直紧盯着吕布的眼睛。



       然而很幸运,吕布显然并没有通过鉴定,他的心思全用来暗爽和感叹了:



       “那祁县王家认识你真是走了大运了,这么多劳动力过去,我看他家马上就要腾飞啊”



       吕布的感叹确实有点道理,这不,在早些时前,刚刚接受了第一波王大眼部千余人俘虏的王家老里长,正乐的眉开眼笑呢。



       投入了200壮丁,这一转头就收获上千劳力,他这辈子什么时候做过如此成功的投资啊!



       并州之土,地广人稀,在胡人骚乱后更是大量土地抛荒,而眼下又恰在春耕时节,如此多劳力的涌入,瞬间给了老里长无限的劲头和希望。



       虽然现在还未播下种子,但老里长他仿佛都已经尝到了秋收时的喜悦了。



       “好好好,放心吧,这里以后就是你们的家了,再有谁问,你们都是河东来逃的难民,切莫再提那曾经的黄巾旧事了!”



       黄巾众们纷纷感恩戴德,大礼道谢......



       没有的事儿!



       他们每個人脸上挂着仍然是麻木的神情,是对命运的认命,间或还有一丝解脱。



       只因他们仍然没有自己的土地,甚至未来还要上交70%的佃租。



       不过虽然如此,但他们也已相当满足,所以虽然表情淡漠,但却也绝不会再去动反抗的念头。



       等等,没地还要交70%佃租,就这还能满足?他们莫不是脑袋坏掉了?



       这还真不是。



       正所谓苛政猛于虎啊,这天下虽自后汉光武中兴以来,田税重回三十税一。



       但正所谓东头缺了西头补,朝廷轻田税的同时丁税(人头税)名目却种类繁多。



       小儿七岁时便要开始纳每年二十三钱的口赋。



       待到成年后除了常规人人要交一年百二十钱的算赋外,男子还要再缴纳钱三百是为更赋,以及男女都要上交皇帝私用的六十三钱献费。



       这还是仅是中央朝廷的正赋,其他数之不尽的地方摊派杂费,其力度多寡就全看当地官吏的刮地水平了。



       在这等一番层层搜刮下去,平头百姓的五口之家,普通年景纵有百亩之田,一家也仅能够混个温饱,若是糟个灾,有个病什么的,那就只能各凭本事了。



       然而仿佛天亡炎汉似的,越是这天灾人祸,疫情横行的年景,朝廷却还不停不休的加派。



       本来桓帝时就已在原有田赋上多加了10钱,而今陛下不但不予取消,反而又在数年前,以洛阳火灾,南宫被毁为由,再苦一苦百姓,于已有基础上又再加派了每亩10钱!



       真是夺命连环锁,一招招的紧箍咒念下去,百姓们兜里还能有钱吗?这日子还过得下吗?这还不反他娘的?



       不,只能说华夏的儿女们太良善了,但凡还能混口饭吃,哪怕卖儿卖女,只要能坚持下去,也没几个愿意做那提刀造反之事。



       而真正逼他们走上绝路,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贪官污吏们恣意妄为的摊派徭役之苦。



       是的,本来朝廷制度上规定的每人一年仅一月的徭役,因为一项特殊的规则,使得大量百姓一年到头几乎无时无刻的不在服役,沦为地方官吏的家奴私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