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43章 遍地是朋友

作品:《 文豪1978

       傍晚回到家中,林朝阳发现陶父正与人手谈,对面那个人他还认识,一句“老登”差点脱口而出。



       等一局棋下完,也快到吃饭的功夫了,陶父这才将林朝阳介绍给老者。



       “光遣兄,这就是玉书的丈夫,他叫林朝阳,在图书馆工作。”



       “朱教授好!”林朝阳恭敬的叫了一声。



       朱光遣笑眯眯的,脸上褶子一堆,像条老狐狸。



       “那天我去图书馆还碰见来着,真是有缘分。喊教授就见外了,叫伯父吧。”



       “朱伯父好!”林朝阳又叫了一遍。



       老头儿满意的点了点头,“相貌平平,配玉书丫头确实差点意思。”



       老登,嘴好毒,再说“相貌平平”你点什么头?



       “不过眼光不错,能把玉书这丫头娶到手,是个学美学的好材料!”



       这还像句人话!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可他想想又觉得不对,老登这是打一棒子给个甜枣,不能上当。



       林朝阳心里叫着老登,但脸上还是一副乖巧的模样。



       谁让眼前这位爷是个开山怪呢?



       中国美学教育奠基人!



       光是这个一个称谓就能秒杀中国99%以上的文化人。



       林朝阳这回终于知道老头儿那天为什么去图书馆消遣自己了,敢情跟陶父是莫逆之交。



       因为朱光遣的到来,陶家今天的晚饭格外丰盛,开饭前陶玉墨盯着丰盛的菜肴眼冒绿光。



       “喝点儿,喝点儿。”



       朱光遣刚坐下就催促陶父,陶父却说道:“你来之前我可跟你们家人有保证。”



       “他们又没在这。”



       “你以为喝完酒他们闻不出来?”陶父又道。



       “泡壶茶再走嘛,又不多喝。”



       看起来,老头儿已经是惯犯了,作案手法十分娴熟。



       陶父拗不过他,拿来了两个小酒盅,一盅三钱,“就三盅!”



       “玉书啊,再过几年可得把你爸看紧点,不能让他偷喝。”



       朱光遣对着陶玉书倾诉他对陶父的不满,陶玉书笑道:“朱伯伯,我爸酒瘾可没您这么大!”



       “这丫头,真是不如小时候可爱了。”



       吃过晚饭,朱光遣真就喝了一壶茶,临走前还把手挡在口前哈着气闻了闻,确定了没闻出酒味才出门。



       林朝阳想到了之前的“红烧肉”事件,怀疑陶玉书姐妹俩是不是从小都跟他学的。



       老话说的没错,近“朱”者赤。



       朱光遣家住在燕南园,距离朗润园这里有段距离,陶父让大舅哥将他送回了家。



       晚上回了屋,林朝阳将从刘振云那里买来的电影票交给陶玉书。



       “从哪儿来的?”陶玉书问。



       林朝阳便把刘振云他们这些中文系学生勤工俭学的事说了一遍,“都是内部电影,爸妈他们应该也会感兴趣。”



       “这就开始拍马屁了?”



       “大舅哥给的灵感。再说什么叫拍马屁,这叫丰富业余生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你这个觉悟啊,还是有待提高。”



       “哼!”陶玉书冲他皱了皱鼻子,欢欢喜喜的收下了电影票。



       请家里人看电影,要是放在后世多少显得有点过于务虚。



       不过这年头老百姓的娱乐活动确实太过匮乏,看电影几乎是最大众的娱乐方式。



       在即将到来的1979年,中国电影行业创造出了293亿观影人次的世界记录。



       这不仅是一项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记录,更是世界电影史上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笔。



       以79年中国人口9.75亿人来计算,每一个中国人在这一年平均观看了30次电影,这才是中国电影市场真正意义上的巅峰时刻。



       林朝阳给家里弄这么几张电影票,还真算是替大家找了个不错的娱乐活动。



       等陶玉书把电影票送给家里人之后,林朝阳明显能感觉到家里的气氛都变得愉快起来。



       尤其是小姨子陶玉墨,十七八岁的小丫头正是爱玩的时候,看电影可太让她快乐了,她还偷偷摸摸的找到陶玉书,问能不能再要一张票,她想请同学也一起看。



       陶玉书的第一反应是:“男的女的?”



       “姐~你说什么呢?”陶玉墨满脸娇羞,“当然是女同学。”



       “你心虚什么,我就是问问。”



       “谁心虚了?”



       陶玉墨好一顿哀求,从姐姐那里搞来了两张电影票。



       等她走后,林朝阳得意道:“现在这家里,遍地是朋友。”



       陶玉书挖苦道:“我妈一个顶十个。”



       “你妈的战斗力是强,可她没有战友啊,独木难支。把朋友搞的多多的,把敌人的搞的少少的,这是胜利的奥义。”



       “胡说八道!你这张嘴可别出去瞎说。”



       又过了两天,眼看着要到小年了。



       林朝阳接到了父母从东北老家寄来的包裹,里面都是山货,至少有十斤,还都是晒干的,够陶家全家人吃半年的,随包裹来的还有一封信。



       老两口跟陶玉书想到一块了,在信中说上次陶玉书八月中才回来,间隔的时间短,过年就不用回去了,让他们小两口省点路费。



       邮来的这些山货是送给亲家的,要过年了,给家里添点菜,爱吃什么就写信,东北别的没有,就是山货多。



       这天晚上,陶玉书将一大包山货展示给陶家人。



       现在大家的生活条件和物质水平远没有后世丰富,即便在燕京也是如此,一大袋东北山林里的山货摊在桌上,十分吸引陶家人眼球。



       “这一包,少说也得值个六七十块钱吧?”大舅哥说道。



       东北山货说起来土,但这玩意真就不便宜,特别是在这个还没有人工养殖的时代。



       而且因为都是风干、晒干的,实际份量远比大家看到的要多。



       陶玉成、陶玉墨这兄妹俩看着山货眼冒绿光,这一大包山货里不仅有菌类的黑木耳、猴头菇、榛蘑,还有两只风干了的山鸡。



       这要是烹成菜肴,得多香!



       陶玉书将林家二老在信中的嘱托转达给陶父,神色间满满的都是骄傲。



       “让亲家公、亲家母破费了,这让我们怎么好意思。”陶父对林朝阳说道。



       “爸,都是一家人,您这话太客套了。”



       不管是陶父,还是林朝阳,又或者是陶家人,都明白林二春夫妻俩寄这些东西来,不仅是给亲家送一份礼物,也是感念陶家照顾、包容他们的儿子。



       平时送东西太过刻意,眼下马上要过年,这份礼物就显得周到而体贴。



       “回信的时候替我们一家人谢谢你父母。”陶父神色沉吟,又说道:“既然今年不回老家,那就好好留在家里过年。你们俩也结婚快一年了,婚礼没办,两家人连面都没见过,这事说不过去。等明年看看找个时间,我们去东北走一趟。”



       此话一出,林朝阳微微诧异,陶玉书喜上眉梢,唯独一直没说话的陶母脸色立刻黑了下来。



       可她再不乐意,陶父终究是家里的话事人,她总不至于当场撕破脸反对。



       林朝阳偷瞄着陶母的反应,职场上不要怕得罪人,关键是要跟对人。



       丈母娘看他再不顺眼,不还是得去东北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