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77章 1981年,大的要来了

作品:《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2月2日,燕京降下了一场鹅毛大雪。



       整个南锣鼓巷,银装素裹。



       朦朦胧胧的雾气缭绕在半空,门前的老槐树枝上水汽凝结成冰,雾凇似珍珠、似瀑布。



       方言兜里揣着和田玉石,右手提着单位过年发放的咸鱼和挂历,左手拿着一个沾着污泥的碗,咯吱窝里夹着两幅齐白石的画。



       哼着小曲,满载而归。



       “你呀你,又乱花钱!”



       杨霞数落道:“你买的都是什么玩意,是不是觉着又挣稿费了,就可以大手大脚啦?”



       “汇款单到了?”



       方言以为《大秦之裂变》的稿费到了。



       “还没到,倒是伱的样书先到了。”



       杨霞指了指他的卧室。

m.quanzhifashi.com

       “妈,我先回房间看书了。”



       方言正准备回屋,就听杨霞喊了一嗓子:



       “给我站住,休想把我糊弄过去。”



       “妈,这咸鱼和挂历都是单位发的。”



       “不问你这些,这石头和画是怎么回事?”



       “这可不是石头,这些都是上好的和田玉。”



       方言跟田增翔相约去了趟玉石站,没想到站里不仅仅有和田白玉籽料,就连枣红皮、洒金皮等极品的皮色都能淘到,价格都一样。



       每千克,都是100元。



       此外,还有一克八分的和田玉山料。



       当然,玉石不能跟老家具相比,老物件没人要,价格低,升值空间大,关键量够大。



       “这玉真有你说的那么好?”



       杨霞听他从品质讲到蕴意,紧皱的眉头慢慢地舒展。



       “人养玉三年,玉养人一生。”



       方言道:“玉一直被视为吉祥之物,您瞅我就买了一块,无非是想给咱们家讨个吉利。”



       “买一块讨个吉利也就算了,以后不准多买。”



       杨霞看向脏兮兮的大碗:“这个你又是从哪里捡到的,怎么闻着有股鸡屎味?”



       “妈,您鼻子可真灵,这就是喂鸡用的碗。”



       “什么,鸡食碗!你从哪儿弄来的?”



       “这是我从文物店买的。”



       方言解释说他们两人逛完玉石站,又去逛了田增翔最经常去的文物店,淘几幅字画。



       结果好巧不巧,在店里撞见了一位卖这个碗的老婆婆,大老远从京郊的农村来到这里。



       这年头,有不少人会拿着自己家祖传或者挖来的物件来卖,有真有假,也出过几个传世之宝。



       但眼前这一个被污垢包裹着的蓝色瓷碗,虽然釉色浓淡均匀,但上面有很多白点,看着像瑕疵,而且用来喂鸡,难免磕碰,磨损得有些严重,碗口有好几道缺口,内壁还有裂痕。



       “这种碗,文物店竟然也收?”



       杨霞好奇地盯着这只十足的破碗。



       “怎么不收,这看着就像清朝的洒蓝釉钵,胎体厚重,釉色均匀,这物件可不俗。”



       方言眉飞色舞地介绍起来。



       杨霞好奇道:“那这得多少钱啊?”



       “15块钱。”



       “就这破碗,能值15块!?”



       “15块都算捡便宜了。”



       方言如实说,文物店本来出的价是10块,但听到老婆婆家里实在困难,过年急着用钱,于是给涨到了15块,他也没在乎这5块,毕竟不管是10块,还是15块,无非是自己赚多赚少而已。



       方小将心善,见不得人受苦。



       “唉。”



       杨霞不禁叹了口气:“这年头,家家都有本难念的经,谁也不容易啊。”



       “妈,以后的日子会越来越有奔头。”



       方言察觉到气氛不对劲,安慰了几句。



       “既然文物店说这碗不错,我就不跟你计较了,你给我赶紧去洗个手,一手的鸡屎味。”



       杨霞没好气地白了眼。



       ……………



       几天后,除夕夜。



       桌上的菜,越来越丰盛。



       要不是铜火锅太贵,得花三四十块钱,方言非得在大过年,吃一顿火锅不可。



       葵花牌录音机里,播放着《迎新春晚会》的磁带,里面收录了6首歌,全都是李谷壹唱的。



       《乡恋》、《可爱的杜鹃花》、《西湖美》、《为什么我露出幸福的笑容》……



       正在方言一家高高兴兴吃饭的时候,屋外突然传来了苏雅的声音。



       “婶儿,借个火。”



       就见她用铁钳子夹着一块蜂窝煤。



       自家的炉子没有封好火,把火给弄没了。



       “借火就借火,干嘛还带块新的。”



       杨霞站起了身。



       “那怎么行呢,有借有还,再借不难嘛。”



       苏雅脸上挂着笑容。



       “丫丫,你带小雅去拿。”



       杨霞刚说完,又喊了声“慢着”。



       从桌上找了个空盘子,往里夹了6个猪肉白菜馅的饺子,让方红顺道给苏雅家送去。



       “婶儿……”



       苏雅再三推脱,但最后不得不接受。



       杨霞又装了6个饺子,吩咐道:“燕子,你也别光顾着吃,把这个给建军家送去。”



       当方燕端着盘子出去,恰恰此时,方红从苏雅家回来,拿着赵红梅给的一盘猪油渣。



       杨霞又拿个新碗,夹入不少的萝卜丸子,然后递了过去,“岩子,先别吃了,把这个给苏雅家送去。”



       方言和方红互看了一眼,眼神中夹杂着一丝的无奈,这年头,街坊邻居相互换菜是常有的事,富的接济穷的,穷的也想法子回馈,绝不白拿,有时候,一道菜,可以换一桌的菜。



       尤其是大过年,因为平时大家吃的都差不多,玉米糊糊、窝窝头、白薯干、大白菜……



       但除夕这一天,吃得就丰盛了。



       此时的院子里,各家各户的孩子,来来往往,方言跑完苏雅家,又被使唤跑前院后院。



       “唉。”



       手拿着装着橘子的笸箩,和苏雅迎面撞上,就见她手上的是柿饼,不约而同地叹气。



       “岩子,听红姐说,你的要发表在《人民文学》了,这么重要的事,你怎么都不说一声,我们还是不是哥们了!”



       “这种事,不值一提。”



       “不值一提?这可是《人民文学》啊!”



       苏雅由衷道:“总之,要恭喜你,更上一个台阶,这下,你真的要成方大作家了。”



       “你不也一样嘛,苏大诗人?”



       方言嘿然一笑。



       “又损我呢。”



       “话不能这么多,我姐跟我说,《未名湖》编辑部解散以后,你又被招进燕大校报了。”



       “那也是你的功劳,老师们知道我跟你是发小,就把我拉进来,给你们当联络员。”



       苏雅抿了抿嘴。



       “你想复杂了,当联络员为什么非得让你进燕大校报,肯定是看重你的能力,才会招你。”方言笑道,“你得自信起来,好歹你的诗可是上过《诗刊》、《诗探索》的!”



       “谢谢你,岩子。”



       苏雅愁眉展开,露出笑脸。



       “不聊了,再聊,橘子都要冻得梆硬。”



       方言转身走回屋里,就听录音机里放着:



       “你的身影,



       你的歌声,



       永远印在



       我的心中。



       昨天虽已消逝,



       分别难相逢……”



       一声不吭地听着,怀旧之情涌上心头。



       “明天就要来临,



       却难得和你相逢。



       只有风儿,



       送去我的一片深情。”



       一首《乡恋》之后,不一会儿,胡同里响起噼里啪啦的鞭炮声,接二连三,响个不停。



       方言捧着《人民文学》,望向如墨的天。



       1981年到了!



       《大秦之裂变》要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