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120章 文坛需要100个方小将(祝五一快乐!)

作品:《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距离《潜伏》发表已经过去3天了,这三天时间里,方言能明显感觉到,身边听见关于《潜伏》的字眼,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



       就连门房董大爷,也不听收音机了,戴着老花镜,捧着《人民文学》,一读就停不下来。



       此时,方言一边看着他,一边打着电话:



       “嗨,甭谢我。”



       “这事要谢啊,也该是北电的人谢我。”



       “更要谢你同意把交给他们拍电影。”



       跟王安逸转告了北电的暑期拍摄计划,便挂断了电话,转身往楼上走,但凡迎面撞上个人,嘴上都会夸上两句,“《潜伏》写得好啊”。



       一路走,一路夸。



       回到办公室,张仲锷的座位依旧空着。



       但自己的位置,却站满了人,章守仁、晏名等其他小组的人聚集于此,人手一本最新一期的《人民文学》,激烈地讨论着《潜伏》。



       “岩子!”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田增翔拍了下桌:“你这篇写得也忒好了,比你的《听风》、《暗战》还要精彩!”



       “是啊,我原本以为很长一段时间,不会出现一部能超越《暗战》的作品,现在岩子这部《潜伏》一出,又把谍战文学的思想性、故事性、艺术性,拔高了一大截!”



       章守仁啧啧称奇道。



       “在谍战文学这个领域,能打败岩子的,恐怕也只有岩子自己了,无人再能出其右。”



       晏名也不吝赞美之词。



       “打住,打住,你们这一个个高帽给我戴的,我心里怎么这么不踏实呢。”



       方言让他们老实交代,有何企图。



       “嘿嘿,岩子,咱们可是挚亲好友,亲密同志,能有什么坏心思呢,就是你肚子里还有没有新的谍战,也给《十月》来一篇。”



       田增翔挤眉弄眼道。



       “对,一篇,一篇就好。”



       章守仁伸出一根手指。



       方言道,“你们现在催我也没有用啊,别忘了,我得先完成专业作家的创作任务。”



       “我怎么把这茬儿给忘了!”



       田增翔一拍大腿。



       “再说了,好的谍战没那么好写,更别说是《暗战》、《潜伏》这种水平的了。”



       方言心里嘀咕了句,虽然自己还有很多。



       “的确,千稿易得,好文难求,谍战文学不仅考验作者的历史素养、文学素养,而且考验专业素养,比如’录音的基本原理‘。”



       章守仁好奇道:“岩子,你也没有经受过专业的情报技能训练,怎么这么会写谍战?”



       田增翔、晏名等人,也有相同的疑问。



       方言说:“这话问的,伟人不也没上过军校,照样四渡赤水,三大战役,指挥百万雄师过大江嘛,咱跟他老人家比,根本不值一提。”



       “主要是这個《潜伏》写得太生动了,特别是吴敬中这个津门站站长,跟活的似的。”



       田增翔语气里透着一丝不可思议。



       “这是这么回事。”



       方言说自己专门拜访过功德林的老人,尤其是在军统、中统呆过的沈罪、董易三他们。



       “怪不得,怪不得。”



       章守仁等人恍然大悟。



       方言扫视众人,“对了,沈罪正在写自己的回忆录,《我这三十年》,有意找一家出版社出版,不知道咱们社愿不愿意……”



       “可以啊,这太可以了!”



       章守仁点了下头。



       拿不到《潜伏》这样的稿子,拿个《我这三十年》也不错,毕竟,伴随着谍战文学的火爆,像这种关于军统、中统的资料,肯定会有读者非常想要去深入了解,也算是捡个芝麻。



       “岩子不愧是我们的福星,采访都能帮我们社里弄到一部好作品。”晏名笑盈盈道。



       “保密局需要100个余则成。”



       田增翔直截了当道:“我看咱们《十月》、咱们出版社也需要100个方言,对不对!”



       “你们就别给我戴高帽了。”



       方言就此打住,“还是想想张老师回来以后,该上哪儿给他接风洗尘?”



       ……………



       全国谍战文学最盛行的地区之一,莫过于华东。



       毕竟是《收获》最先刊登的《暗战》,掀起了文学界的第一次谍战狂潮。



       整个江浙沪,有着大量谍战的读者。



       《潜伏》一问世,立刻被广大的谍战文学爱好者追捧,其中就包括杭城富阳的麦加。



       今年7月刚刚参加了高考,数学考了100分,物理更是满分100分,考了个98分。



       只不过语文上勉强考了60分,偏科的他对语文不感兴趣,却独独爱看谍战文学。



       特别是方言的谍战!



       手里的这本《人民文学》,厚厚上百页,他只取一瓢饮,只看刊登《潜伏》的那部分。



       翻来覆去地看,白天看,晚上看,卧室看,厕所看,就靠这本打发无聊的暑期时光。



       就在此时,父亲脚步匆匆地跑了进来。



       “伱的录取通知书到了!”



       麦加一个激灵,夺过一看,就见他被解放jun工程技术学院的无线电系录取。



       “我考上了!爸,我考上了!”



       “这是所什么学校?”



       父亲虽然为儿子考上大学,高兴不已,但当看到大学和专业,完全是两眼一抹黑。



       “这是一所能培养军事情报人员的大学。”



       麦加扬起一抹满足的笑容。



       自己正是因为迷上方言的谍战,才在志愿上填了这些大学,这下子,梦想成真了!



       (ps:麦加是《暗算》、《风声》等的作者)



       ……………



       除了华东,全国谍战文学最盛行的地区之一,还有东北三省。



       辽宁广播电台播出的王钢评书版《暗战》,长期霸榜东北三省收听率第一的位置。



       冰城,哈尔滨。



       程玙放下《人民文学》,揉了揉酸疼的眼睛,满脑子都是《潜伏》和余则成的故事。



       再睁开眼睛,瞥了下自己整理写成的关于东北隐蔽战线斗争的,《地下烽火》。



       心里越发地坚定了自己今后的创作方向。



       谍战文学不能只有一个方言!



       而是要有一百个方言!



       自己要成为其中的一个“方言”!



       望着窗外漆黑如墨的夜空,沉思了半晌,突然提笔在《潜伏》题目的边上写下:



       《夜幕下的哈尔滨》。



       ……………



       经过这几天的发酵,《潜伏》的热度已经彻底掀起来了。



       《文艺报》、《文汇报》、《文学报》等文艺界主流报刊连篇累牍报道,不遗余力地宣传。



       新一轮的谍战狂潮,随之又影响到了《文艺报》举办的全国优秀中篇奖的评比。



       大量的群众来信涌入《文艺报》编辑部,无不是把推荐票投给了入围的《暗战》。



       冯木、孔罗笋、丁铃、汪曾其等评委会成员们,全都收到这个消息。



       “这《暗战》,比第二名的《人到中年》要多出两三万票了吧?”冯木双手放在后背。



       孔罗笋点了下头,“不能说这里面没有受到《潜伏》的影响。”



       汪曾其摆手道:“但这并不能定性为‘拉票’,小方发表《潜伏》,完全是无心之举。”



       “这个情况我很了解。”



       冯木笑道:“本来这篇《潜伏》不在8月份的这一期发表,而是该在6月份的《人民文学》,但因为编辑部已经定好了排版的计划,不能随意更改,只好挪到了这一期。”



       “不得不说,小方在谍战文学上的进步,可真是让人刮目相看啊。”



       丁铃说:“《潜伏》超越了《暗战》设置的常规正反两派的争斗套路,突破了自我。”



       “不仅有智斗、心斗,还有内斗,生动地描写了中统、军统复杂而黑暗的政zhi生态。”



       冯木点评道:“这可能是《潜伏》与其他谍战不同的关键所在。”



       “还有‘假夫妻’的设置,也是一大亮点,大字不识、鲁莽冲动的翠萍,处处给余则成造成被动,这样处理是一种创新,而且是一直贯穿始终,这种反写给剧情增加了很大的张力。”



       丁铃语气里透着一丝缅怀。



       当年,她从沪市到延安,就是跟护送她的同志假扮夫妻,一路过关。



       “毫无疑问,《潜伏》会是谍战文学的扛鼎之作。”



       孔罗笋不禁感慨,“这个小方啊,不愧是茅公器重的弟子。”



       “这次的专业作家创作任务,燕京这边我最期待的就是小方的作品。”



       丁铃此话一出,其他评委纷纷点头赞同。



       “是啊,真不知道他这一回能写出怎样的妙手文章?”汪曾其说。



       “茅公在生前曾跟我说过,小方他富有创作力,可以驾驭各种题材,驱遣各种体裁,并且具有个人独特的风格,将来华夏文学事业的复兴,必要有他的一份力量。”



       冯木语气认真道。



       汪曾其说:“依我看,一个不够,文学界至少需要100个方言!”



       这么一句夸张的话,冯木、孔罗笋等人竟然没有第一时间反对,反而觉得有道理。



       “那我们就这么定了吧,这次就不要搞什么论资排辈,该怎么样就怎么样。”



       丁铃左看看,右看看,“你们觉得呢?”



       冯木、孔罗笋等人互看一眼,最终达成了共识。



       《暗战》,群众推荐第一!评委意见第一!



       毫无疑问地位列首届全国优秀中篇奖第一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