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39章 不能让方老师一错再错

作品:《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在78年以前,通俗文学在内地几乎绝迹,甚至,大部分都被打成了“禁书”。



       改革开放以后,包括武侠在内的通俗文学,虽然解禁了,但依然不具备合法性。



       这种满足大众消遣娱乐的,等同于“黄色”,就像《乡恋》,被打成了“黄色歌曲”。



       依旧被视作是难登大雅之堂的旁门左道。



       以致于整个内地读者市场,空有需求,结果一引进金镛古龙的武侠、琼瑶亦舒的言情,这些港台通俗文学,立马就填补了这一空白。



       风靡一时的港台文学,再加上文学界和出版界的偏见,内地的通俗文学从80年代初复苏到现在,一直处于被打压的困境。



       距离复兴,还很遥远。



       像方言另辟蹊径,《山楂树之恋》给一批爱情文学的作家提供了一条新的思路,就是套“纯文学”、“知青文学”的壳,写通俗的爱情,借壳上市。



       通俗文学,就在方言等青年作家努力下,悄悄复苏,偷偷复兴,但也被文坛里一群保守派,特别是自诩“纯文学”、“精英文学”的作者们盯上,只是一直没抓到方言的“罪证”。



       这下,可算抓到现行了!



       总不能说武侠也是纯文学了吧!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堂堂首届茅盾文学奖得主,怎么能写《一代宗师黄飞鸿》这样的武侠呢!



       通俗!庸俗!媚俗!



       无异于“华山派大弟子”令狐冲加入“日月神教”,自甘堕落,堕入魔道,让人痛心疾首。



       《城》是粤军的大本营,最新一期的期刊一经发行,最先遭到粤东作家、编辑、文学评论家的质疑,报纸更是整版整版地批评。



       甚至在《南方日报》的文艺板块,编辑亲自撰稿,劝说方言不要继续在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了,快变回那个写《大秦之裂变》的方言。



       文海无边,回头是岸啊!



       方老师!



       顶在舆论压力最前线的《城》编辑部,第一时间把电话打给了方言,说明了情况。



       “范老师,杂志现在的销量怎么样?”



       “托您的福,已经在全国发行了137万册,我们现在又紧急加印了20万册。”



       范汉生语气里透着兴奋,“这一回,是《城》的销量第一次突破150万册。”



       方言问:“有没有信心达到200万册?”



       “有!当然有!”



       一提到销量,范汉生笑得合不拢嘴。



       除了合办的《南风》,在连载《白发魔女传》期间,每期销量突破200万册,《城》创刊至今,从未有过一次销售超200万册。



       眼下,《一代宗师黄飞鸿》就是个机会!



       “这不就结了嘛。”



       方言说:“说明人民群众中蕴含着强烈的阅读热情,一直期待着有更多这样的作品,能满足他们。”接着问起读者调查问卷的收集情况和统计结果,到底是好评多,还是差评多。



       范汉生说已经回收了300多个调查问卷:



       “几乎没有差评,好评如潮啊!”



       “那就按我们之前商量好的来,把这些读者反馈的评价和意见,梳理整合,刊登在《南风》、《特区青年报》这些报纸上。”



       电话那头,传出了方言的笑声。



       “方老师。”



       范汉生建议道:“您在暑期创作班上提到对’武侠‘的观点,还有对‘通俗文学、纯文学和严肃文学界限’的观点,我觉得也是时候可以发表了,您怎么看?”



       方言问道:“《断魂枪》、《铸剑》、《巾帼英雄》这些,您都准备好了吗?”



       范汉生说已经通过各种方法搜集齐全,比如《铸剑》,就在鲁迅先生的《故事新编》里。



       只要一声令下,就可以在《南风》上连载,配合方言的的观点,狠狠地输出反击。



       这是岭南文学扬名全国的机会!



       这是通俗文学强势崛起的机会!



       如果都能成功的话,这也是《城》能成为像《十月》、《当代》这些文学顶刊的机会!



       方老师,我们太想进步了!



       …………



       《一代宗师黄飞鸿》发表的第8天,《城》在全国的销量冲到了151万册,与此同时,老舍先生《断魂枪》,也见诸报端,连载发行。



       一时间,在粤东的市面上成了抢手货。



       一方面,因为方言在粤东,乃至全国的名气大,读者慕名来买,发现写得确实好。



       一传十,十传百,有口皆碑。



       一方面,因为《少林寺》电影,以及《武林》、《今古传奇》等通俗文学杂志引入金镛等人的,在全国掀起了经久不衰的武侠热。



       高第街摆摊的摊主们,几乎人手一本,聊的全是黄飞鸿,张口“无影腿”,闭口“醉拳”。



       还有虎鹤双形、飞镖……



       来买货的客商们看到摊主们如此,心生好奇,要么借阅,要么想方设法也地弄来一本。



       “诶,方老师写得到底怎么样?”



       叶晶翻着《南方日报》。



       “我觉得比金镛他们牛逼多了!”



       王硕边看《城》,边说。



       叶晶觉得新鲜,“牛逼在哪啊?”



       “金镛的,行文啰嗦,一句话能讲清楚的偏不说清楚,无非就是個因果报应……”



       “两个人一见面就打架,偏偏谁也干不掉谁,一到出人命的时候就从天上掉下来一个挡横的,反反复复,没完没了,瞧着没劲儿!”



       “而且内力多可笑啊,就跟里头的严振东一样,武功再高,一枪撂倒,俗的很!”



       王硕列出八大罪状,唾沫星子横飞。



       (ps:现实里王硕也这么批评金镛)



       “可报纸上说,方老师的也俗。”



       叶晶展开报纸。



       上面铺天盖地,全是对方言的作品和观点的批评和质疑,也有少数承认《一代宗师黄飞鸿》写得好,但是不喜欢这种历史武侠。



       字里行间,频频出现“媚俗”的字眼。



       “很正常,换成我是他们,我也骂。”



       王硕撇了撇嘴,“方老师这是开了个头,让那些写武侠的、写爱情,总之,但凡写通俗的都能上桌吃饭,还特么跟他们一个桌。”



       叶晶恍然大悟:“懂了,一看通俗的竟然能混他们里边,嫌跌份儿是吧!”



       “可不!”



       王硕道:“还有的就是自己想显眼,不骂上几句,显得没水平没文化,没准多骂几句,能踩着方老师,狠狠地出一把名也说不定。”



       叶晶咂摸着嘴,这就是80年代的文坛。



       “报纸上只有骂的吗?”



       王硕问了一嘴。



       “那怎么可能,也有夸的,夸的也不少。”



       叶晶把《羊城晚报》和《南风》递了过去。



       就见上面除了方言的浅谈和见解,还有陈国凯、孔捷生等粤东作家,用“岭南文学”、“粤味”、“地域文化”来声援和支持。



       这些人,全是《城》暑期创作班上学员,都是被方小将整顿过的“新文学粤军”。



       忠!诚!



       新军旧军,各执一词。



       在这样的争议中,《一代宗师黄飞鸿》得到了广大读者们的讨论和关注,回馈的调查问卷里,好评远远多于差评,好评率居高不下。



       结果就是,一些作家、编辑和文学评论家在报纸上骂得越凶,《城》的销量反而越高。



       在津门,同样如此。



       “今天又有8个版面批评方言。”



       冯骥材把《津门日报》递给蒋紫龙。



       “才8个而已。”



       蒋紫龙笑了笑,“你是没见过,当初岩子发表《大秦之裂变》时候,足足有十六七个版面,每天都在批评他,这才哪到哪儿啊。”



       冯骥材感慨了一句,“紫龙,我原本以为你的文胆够大了,是文坛里的‘赵子龙’,想不到方言的胆子比你还大,回回都闹出大动静。”



       “他那胆,是颗铁胆,简直胆大包天!”



       蒋紫龙无奈道:“不过我还是不理解他为什么要趟通俗文学这混水,明明才刚拿了茅盾文学奖,踏踏实实地写《大秦2》不好嘛。”



       “我觉得未必。”



       “怎么说?”



       “我觉得通俗文学根本不是方言的目标,他真正想要倡导的是岭南文学,是把文学扎根在民族和地域文化。”冯骥材直截了当地道。



       “你说的有道理……”



       蒋紫龙思考了会儿,“岭南的武术、中医、舞狮、建筑,这些民俗风情都被岩子很好地融入进《一代宗师黄飞鸿》里。”



       冯骥材点头道:“方言主要是在推动地域民俗文化,带动通俗文学只是顺带的而已。”



       蒋紫龙欣然同意,两人从探讨岭南文学,一直延伸到地域文学。



       “我觉得方言这部,对文坛很有启发性了,特别是对我们津门的作家。”



       “何以见得?”



       “你想,你细想。”



       冯骥材直接提到“南拳北腿”。



       跟粤东、闽建一样,津门以及冀北地区也非常尚武,在近现代,都是北方武术重镇,开了不少武馆和国术馆,高手如云,群星璀璨。



       李存义、韩慕侠、霍元甲、张占魁……



       就连写《巾帼英雄》的那位,也是武林高手。



       既然方言可以写以岭南武术为核心的《一代宗师黄飞鸿》,他们津门作家为什么就不能以津门武林为基础,写出自己的地域文学呢?



       “唉,我也不是没想过。”



       蒋紫龙道:“但我是分身乏术,改革文学重新恢复,我要先把欠《当代》的稿子还上。”



       “紫龙,能帮我个忙吗?”



       “你说,能帮的,我一定帮。”



       “我打算去一趟燕京,找方言当面聊聊。”



       冯骥材希望蒋紫龙能把自己引荐给方言。



       见一见这个方老师!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