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411章 副主编

作品:《 从1979开始的文艺时代

       “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



       听着苏越的清唱,方言越听,越觉得像《黄土高坡》,尽管在歌词和旋律上有所出入。



       但为防万一,还是谨慎地问个清楚,“这歌叫什么名字?”



       “就如这歌词唱的一样,叫《我的歌》。”



       苏越环顾四周,询问在场所有人的意见。



       徐沛东、黄一鹤等人交口称赞,这种西北风曲风的歌谣实在太符合这届春晚的主题。



       “那真的是再好不过了!”



       苏越又惊又喜,自从他开始从事流行音乐创作以来,内地歌坛充斥最多的却是港台歌曲。



       当然,港台歌曲给内地歌坛带来了活力,给内地音乐人很多的启发,但是对于他这种经历内地音乐教育的年轻一代而言,总是有一个志向,就是希望自己的音乐能够植根于自己的民族文化之中。



       “不过这个歌词,得稍作修改。”



       方言面带微笑。

m.quanzhifashi.com

       黄一鹤道:“对对对,让方老师好好地给润色一下。”



       “这没问题,陈哲如果知道自己写的歌能得到方老师的指点和修改,一定会很高兴!”



       苏越如实相告,其实如今这个版本的《我的歌》,并非是陈哲当初写的初稿,而是朋友们合力修改的版本。



       “照你的意思,你们还写了个好几个版本?”方言好奇道。



       “不多,也就三四个吧。”



       苏越说:“反正我们大家伙觉得谁写的好就算谁的,就这样,你改一笔,我说一句,几个朋友坐下来,改了一通,改完了以后陈哲又写了这么一版,也就有了现在这个版本的《我的歌》。”



       方言恍然大悟,怪不得跟《黄土高坡》有六七分的像,但却不是原曲,合着是拼凑出来的曲子。



       “方老师,您觉得这歌该怎么改,才比较合适?”苏越拿出纸笔,满脸赤诚。



       “首先就是这个名字,《我的歌》可不够西北风。”



       方言道:“我想既然是因为黄土高坡而得到的写歌灵感,不如就叫《黄土高坡》?”



       黄一鹤、王酩等人互相讨论,最终一致认为相比于《我的歌》,《黄土高坡》这个歌名既点出了地域,又包含着一股民族风,再考虑到春晚的“民族”主题,的的确确,略胜一筹。



       “既然名字改叫《黄土高坡》,那么开头的歌词,我看就可以这么改。”



       方言道:“我家住在黄土高坡,大风从坡上刮过,不管是西北风,还是东南风,都是我的歌,我的歌。”接着左看看,右看看,最后把视线落在苏越的身上,“你们认为怎么样?”



       “好!”



       黄一鹤虽然对音乐一知半解,但直觉告诉自己——



       这首歌一旦在春晚上播出,一定会是火遍全国、广为传唱的经典之作,甚至会是几代人的回忆!



       …………



       在中央台的食堂用过午饭后,方言优哉游哉地回到人文社。



       此时的编辑部里,空空荡荡,没几个人。



       毕竟,《人民文学》12月这期的组稿、排版等工作已经圆满完成。



       可惜余桦的《十八岁出门远行》,因为质量不足而落选,只能退而求其次,发表在《当代》上。



       头版的位置留给了方言从晋军里得到的稿子,特别是柯云路的《新星》,以及郑义的《老井》。



       扫视了一圈,视线很快地落在了正在看最新一期《推理世界》的朱伟。



       “呦呵!在看《大宋提刑官宋慈》呐?”



       “方、方老师!”



       朱伟一个激灵,霍地站了起来。



       方言拍了下他的肩,示意他坐下,“这里头,有没有你喜欢的案子?”



       “有!就是史文俊的案子,真没想到凶手竟然会是宋慈的岳父!”



       朱伟道:“更没想到,宋慈会大义灭亲,为了‘正义’,亲自扳倒自己在朝堂最大的靠山。”



       “我也很喜欢这个案子。”



       两人围绕着《大宋提刑官宋慈》里的案子,闲聊了一番。



       突然间,朱伟猛地想起了一件事,“方老师,您看我,说着说着,把主编交待的事给忘了。”



       方言问道:“什么事?”



       朱伟道:“具体什么事,主编没说,只说了如果您下午回社里,就让您来一趟他的办公室。”



       “知道了。”



       方言笑道:“正好我要找他商量下请假的事儿。”



       目送着方老师的身影进入主编办公室,朱伟纳闷不已,“请假?方老师又要请假去哪里?”



       恰恰当着方言的面,王朦问出了和朱伟同样的疑惑,“你这回又准备上哪儿?”



       “日本。”



       方言“坦白从宽”,交代说在3000人访华的时候,应奥山融和松竹电影公司的邀请。



       “既是如此,那就去吧。”



       王朦说:“不过以后,你得多在编辑部里呆着,把更多的精力放在《人民文学》上。”



       “您这是……”



       方言原以为他是在责怪自己不务正业,但没想到自己会错了意。



       王朦解释说:“明年年初,你的借调期就满了,到时候,关系一调入,你就是《人民文学》的正式一员了,而且还是副主编,你说是不是该给你多加加担子!”



       方言大为意外,“副主编?我又升官啦?”



       王朦打趣道:“怎么,不乐意?”



       “瞧您说,谁会嫌自己升官啊!”



       方言道,“就是觉得这进步得是不是有点太快了?毕竟我才刚干了一年的编辑部主任呢。”



       “不拘一格降人才嘛,再说真有论快的话,还有比你更快的。”



       王朦低声地说,组织上已经决定了,要把朱伟从普通科员破格提拔到编辑部副主任。



       方言大惊,“朱伟当副主任,那吕书友呢?”



       王朦挟第四届文代会之风,开始调整整个《人民文学》,乃至整个人文社的人事结构。



       毕竟,王朦如今可是管理日常事务的副主席,而《人民文学》恰恰就是作协旗下的刊物。



       刘剑青、崔道怡、王朝垠依然是《人民文学》的副主编,方言取代的是周明的位置。



       而朱伟取代的,则是吕书友的位子,周明、吕书友、于德利等人会被调去作协。



       “是不是跟前些日子,部里有关‘寻根文学’的争论有关?”



       方言敏锐地觉察到,被调离《人民文学》编辑部的基本上是西方文学路线的编辑。



       “不单单是这个原因,跟‘干部四化’也有关。”



       王朦说:“当然,最主要的是文代会上已经提了‘创作自由’的口号,那么,今后《人民文学》选稿自然要朝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周明、吕书友这些老同志对待西方文学的态度太偏激,容易把其他同志的思路搞乱,很不利于将来工作的开展,甚至是《人民文学》的改革。”



       “我有点明白您的意思了。”



       方言道:“让朱伟破格提拔成副主任,您是想让他给我打下手?”



       王朦点点头,“以后啊,《人民文学》的方向,就由你和我几个来抓,具体怎么实施、怎么执行,你可以交给朱伟、王扶他们来办。”接着伸出一根手指,“说来说去,其实明年就一个办刊宗旨,那就是调动各种不同类型创作的可能性,调动作家们在不同文学创作领域的积极性……”



       “是,主编!”



       方言说得信誓旦旦,我只是一个卑微的社会公器,盛放您深思熟虑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