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二百零六章 演武

作品:《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除了刘仁轨,其实杜正伦也是一个扫兴的人,这人的话很少。



       他到底在惭愧什么,李承乾起身又走入中书省,与朝中各部官吏整理着今年各地送来的奏报。



       中原各道各州府都送来了关于去年的呈报,大抵上都是一些人口增长,以及一些田亩开垦与分配上的问题。



       太子如以往一样,在朝中最忙碌的时候,就会帮助前来批复奏章。



       李承乾对于志宁道:“河北道与淮南道的奏章都整理好了吗?”



       “回殿下都整理归类好了。”



       “将这些奏章都分发下去吧。”



       “喏。”



       其实也就午时用饭的时候能够有些闲工夫,与杜正伦说三两句话。



       因不喜欢一边吃饭一边工作,本来吃饭就是吃饭的事,不能与工作混为一谈。



       这一点可以从李绩大将军身上学到长处,吃饭要专心。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到了傍晚时分,中书省的官吏这才走得差不多了。



       等李承乾再抬头看去的时候,老师与舅舅不知道什么时候已离开了。



       一堆奏章批复完,还留下了一部分,看来今晚又要加班了。



       伸着懒腰,李承乾喝下一口茶水,看向门外见到了一个人影,对方就这么站着,也不进来。



       再一看,才意识到是个熟人,是李卫公的儿子李德謇。



       他也是笑脸相对。



       “要是不允许你进来,打算在外面站多久?”



       李德謇带着笑容走入中书省,他穿着一身粗布青衫,隐约可见衣服上陈旧的褶皱。



       他的下巴还有些胡渣,看来是修胡子时没有修理干净。



       李承乾站起身,放松着四肢道:“你大可以让人禀报。”



       “在下不敢打扰太子。”李德謇又道:“听说太子殿下要准备今年的科举。”



       “德謇兄准备好了吗?今年是要参加科举?”



       言罢,李承乾又补充道:“朝中门荫入仕的子弟也还有,只不过也要从底层开始做起,就像英公的儿子一样。”



       李德謇行礼道:“在下此来是向太子殿下告别的。”



       “告别?”



       “在下要离开长安了。”他有些惭愧地笑了笑。



       “去哪儿?”



       李德謇抬头直起身子,解释道:“先去终南山看看,而后去看看蜀中,远游也不知去何处,走到哪儿算哪儿吧。”



       见到太子的神色,他接着又道:“家里还有几个兄弟能够照顾家父,太子殿下也可以放心。”



       “也好。”



       李承乾也不想挽留他,如果李卫公的儿子也是东宫门下的人自然是好。



       可人都有志向,有些时候招揽人心就像是摘一个瓜,强扭的总是不好的。



       李德謇再一次躬身行礼道:“此番告别,就此远游了。”



       李承乾从一旁的书架上拿下一卷书,递给他道:“这是这两年整理出来的内容,都让人记录下来了,出门在外,闲暇之余拿出一卷书来看,也算是一件不错的事。”



       李德謇接过这卷书,笑道:“谢殿下。”



       走到中书省门前,李承乾道:“不远送了。”



       “在下告辞,殿下莫要相送。”



       李承乾看着远处颔首。



       李德謇走了,他独自一个人翻身上马朝着南面而去,有人说终南山是一个充满了传说的地方。



       就连现在的王珪老先生也一直都在念想着有朝一日去终南山养老。



       也不知道此去之后,他会何时再回来。



       夜里,李丽质与东阳又来到了中书省,忙着整理与批阅这些奏章。



       李承乾翻看着洛阳送来的文书,马周又招收了三千民户,现在朝中的政令顺利下发到了洛阳,李义府也到了洛阳,并且在洛阳除了担任御史以外,暂任洛阳的主簿。



       这是马周临时让人暂领的官职,照章都向朝中禀报了。



       洛阳宫许久没有修缮了,也一直荒废至今,权万纪也递交了文书,看看是否需要建设洛阳宫。



       以往在洛阳登基的皇帝也有不少,因此皇宫旧址也被保留下来。



       李丽质与东阳习惯了朝中的章程,准确地来说这两个妹妹的批阅奏章方式都是自己这个东宫太子教出来的。



       她们的措辞方式也更像当今太子。



       除了行书笔迹上的区别,甚至没人觉得这是两位公主殿下批阅的奏章。



       两个妹妹一边批阅着奏章还在说着悄悄话,大抵上都是与小武,徐慧相关。



       因为长乐公主收了她们两人当弟子,李丽质要教授她们的除了数术之外,还有关中的治理方略。



       接近子时,兄妹三人这才忙完了眼前的事。



       李承乾带着两个妹妹走出中书省,关上了大门。



       李丽质提着一个灯笼,灯笼的火光隐约只能照亮布鞋,她低声道:“妹妹又将民部与兵部的文书重新批注了一番,朝中文吏做事还是不够详细。”



       东阳也提着灯笼走在一旁,低声道:“嗯,姐姐说得是。”



       说完两句,一路上又无话了,兄妹三人的疲惫都在脸上。



       今天忙完了这些事,明天应该会轻松一些。



       平时,只要皇兄准时在傍晚时分回到东宫,她们也不会来中书省帮忙。



       如果到了夜里还不回去,她们在东宫用了晚饭之后,借着给皇兄送饭的由头,就来中书省帮忙。



       回到东宫之后,高阳,李治与李慎正苦着脸自己洗衣服。



       李慎年幼一些,只有八岁半,还没到十岁,用李丽质的话来说,早一两年也没什么。



       其实李丽质这个东宫长姐也很辛苦,到夜里还要照顾弟弟妹妹。



       等她们睡下的时候,还要确认东宫中弟弟妹妹的宫殿灯火都熄灭了,李丽质这才回自己的长乐殿内去睡。



       长乐殿是她自己取的名字,本来公主成年之后是要建设公主府的,只不过李丽质并没有这个打算。弟弟妹妹也有样学样。



       半月之后,关中进入了三月天,阳光更温暖了,风也没有先前两月这么冷。



       李承乾与李丽质坐在甘露殿内,今天东阳要去跟着孙神医行医,就没有看望父皇。



       殿内很安静,兄妹两人坐在一旁吃着甑糕,父皇这里的甑糕是用料都是上好的,而且还是母后专门吩咐人做的。



       李世民看完了河西走廊送来的奏报道:“河西走廊今年才修建好,李大亮就让人送来了三万钱市税。”



       李丽质抿了一口茶水,面上带着笑容道:“河西走廊落成这才两月,女儿恭贺父皇。”



       “余下的酒泉一郡还未修缮好,不要高兴得太早。”



       李丽质点头道:“皇兄说的是。”



       李承乾又接着道:“父皇以为呢?”



       李世民避开目光,不去看儿子与女儿沉声道:“河西走廊的店铺位置都这么昂贵?”



       李丽质解释道:“父皇,朝中修建河西四郡是需要成本的,这些成本拿出去的本钱是需要收回来的,按照皇兄前后给河西走廊拨出去的钱粮少说有八万贯,这几万钱算得了什么?”



       李承乾咳了咳嗓子。



       正要再数落父皇的李丽质,听到了皇兄的咳嗽声,她这才收起还要接着数落的架势,就是因父皇对钱太没有概念了,尚且不知八万贯是什么概念,如果分摊开来,以两万贯的成本,修建一座郡城,这已十分划算的安排了。



       而且现在的武威与敦煌两郡能够收容十万民户,这是何等的建设。



       只不过没在父皇眼前罢了,这些年的钱粮调度都是皇兄一个人在安排,父皇岂会知道其中难处所在。



       本来这些话都要说给父皇听的,可她还是忍住了,看在皇兄的面子上。



       成本就是要收回来的,而且盘剥的对象就是西域往来大唐之间的商贾与胡人。



       兄妹正坐在这里,见到有一个人影站在了殿外。



       这个人并不是别人,就是先前的杜正伦。



       杜正伦将一份奏章递给殿外的太监,就要离开。



       李承乾的目光盯着他,而杜正伦此刻仿佛瞎了,扭头就走。



       太监将奏章递给了陛下,也退到了一旁。



       李承乾收回目光,继续与妹妹吃着甑糕。



       李世民拿过奏章看了起来,询问道:“杜荷让慕容顺在河西走廊贩卖货物,而市税都是慕容顺在支付,这是不是不合适。”



       李承乾神色冷静,手中的核桃却被用力捏碎,一些渣子从指缝中落了下来,这个杜正伦果然是父皇的情报头子。



       “回父皇,慕容顺是给杜荷打工的,儿臣觉得这并不是冲突。”



       “可慕容顺毕竟是吐谷浑可汗,是吐谷浑人。”



       “父皇都恢复了慕容的姓氏,他是不是吐谷浑人不重要,只要父皇能够给他户籍,他就可以成为唐人,从而让更多的吐谷浑人成为唐人。”



       李世民摇头道:“承乾,这种事没这么简单。”



       “儿臣还有很多需要学习的,往后会多多请教父皇,大不了让杜荷提供一个给慕容顺佣金的账目,证明他是杜荷的员工不就行了。”李承乾神色多了几分迟疑,又道:“如果让人知道一个吐谷浑可汗给唐人打工,也不知道其他可汗会怎么想。”



       李世民苦恼地面对这个儿子,又无从反驳了。



       李丽质自在地吃着核桃,“父皇,西域的核桃是挺大的,就是没有关中的核桃香。”



       李承乾点头赞同这番话。



       殿外又传来了沉重的脚步声与铁甲的动静,是尉迟将军站到了殿外,他朗声道:“陛下都准备好了。”



       李世民站起身放下奏章齐声道:“朕今日要去看看军阵,你们也随朕一起去。”



       “好呀。”李丽质当即答应了,她又道:“女儿早就想去看看我们大唐的军阵。”



       李世民脸上又有了笑容,平日里在政事上,这儿子与女儿可谓是突飞猛进,成长得令人难以置信。



       可在兵事上,节制天下兵马的皇帝更有自信。



       今日演武就在曲江,现在的长安城有一些坊市没有修建好,就像现在的曲江附近的坊市,至今还有些萧条。



       兄妹坐在马车上,而父皇与尉迟将军则是骑马在先。



       李承乾斜靠马车,看着外面的风景,等靠近曲江之后,就能够沿途有不少战马在奔跑。



       李丽质问道:“皇兄?父皇今日来看军阵是不是要打仗了?”



       “不清楚,近日孤都在中书省忙碌,父皇对外有何安排一概不知的。”



       “那还是父皇给皇兄的权力太小了。”



       话语落下,明显可见一旁尉迟大将军骑马的速度忽然慢了几分,这位大将军显然是听到这话了。



       马车停下之后,李承乾先下了马车,看着妹妹矫健地从车辕上跳下来,她痛快地拍了拍手,女孩子的温婉此刻没有表现出来,反而是一股子飒爽的气质。



       可能是军中的气氛所感染,她抬头跟在父皇身后,脚步也快了不少。



       皇帝走上一处高台,当今太子与长乐公主也跟着一起站在这处高台上,高台有六尺高,站在这里向着远处看,一眼能够看到兵士列成的两行方阵。



       父皇坐下之后,李承乾与妹妹也跟着坐下。



       尉迟恭挥动手中的令旗,远处的骑兵也开始动了起来,方阵也就跟着动了,卷起了不少尘土。



       李世民颔首道:“承乾,若是朕给伱一支兵马,你会如何安排?”



       李承乾蹙眉道:“父皇要给孤兵马吗?”



       “你是皇子,年有十八,虽说朕也下令折冲府只招收年过二十的将领,但这与你没有关系。”



       李丽质道:“那父皇将这些兵马都送给皇兄吧。”



       尉迟恭手中的令旗忽然一滞,远处的兵马看到旗帜忽然停下,演武的场面也莫名有了一阵混乱。



       直到尉迟恭放下了令旗,鼓声响起,军阵继续演武。



       李世民道:“这里有三万兵马,承乾你尚能统御?”



       “父皇说笑了,儿臣还是连箭术都学艺不精,恐不能服众。”



       李世民冷哼道:“你是太子谁敢不服你?”



       李承乾看着父皇的背影沉默不言。



       其实兵权自古以来就是一把双刃剑,而且是执掌兵马的太子,那就更危险了。



       而且是三万兵马,这都是在长安的常驻卫府,足以发动一场造反了,听皇帝说笑是一件很吓人的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