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二百一十八章 调令

作品:《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臣能够感受到,除却洛阳与关中的黔首,有些人的眼神是不同的,他们的笑也是不同的,人也就不一样了。”



       张玄弼又举例道:“就像是野人与有志向的人,只满足口腹的人和不止于满足口腹的人,这是不一样的。”



       张玄弼是当世大儒谷那律的弟子,父皇不见得会重视这个言行有些夸张的人。



       不过他是有价值的,如果可以借由他将那位传闻的东夷大儒谷那律收入朝堂,这无疑让朝堂在士林中得到更大的话语权。



       又因朝中褚遂良之极力举荐张玄弼与东夷大儒谷那律。



       李承乾旁观着父皇与张玄弼谈话,望着远处的雪景沉默不语,打算这段时间什么都不去想,安静地度过这个冬天。



       当关中的冰雪还没开始消融,到了二月关中又下了几场大雪,依旧是一片白雪皑皑的样子。



       一队官兵从西面的官道而来,他们驾着快马一路从咸阳桥而来,大声喊着道:“边关急报!边关急报!”



       咸阳桥上的乡民与商贩纷纷慌乱地让开路,让这队官兵而过。



       李承乾闲来无事还是会在咸阳桥边上钓鱼,这一次就连李治与李慎也跟着来了。



       看到送来的急报的兵马,李承乾向着薛万备点头。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他当即安排了两个侍卫,前去长安查问消息。



       其实刘仁轨并不喜欢当朝太子来咸阳桥钓鱼,可这位太子近来不知怎么了,总是爱来咸阳桥边。



       他一度怀疑是不是自己为官哪里做得不对,让太子殿下不满了?



       不然太子为何屡屡来咸阳桥钓鱼。



       李恪知道其实刘仁轨是一个没什么大志向的人,甚至想要一辈子就当个县令。



       “刘县令,说不定皇兄只是闲来无事,顺路过来了。”



       刘仁轨神色麻木,看着百步外,正在钓鱼的太子,道:“从去年开始来咸阳桥钓鱼十次。”



       其实不仅仅是怀疑太子故意在为难自己,刘仁轨担心太子若是在咸阳桥有什么闪失,哪怕是跌入河中。



       他刘仁轨这个县令死了就死了,这没什么,可咸阳县这么多县民该如何是好。



       这一次不仅仅是太子来了,而且还带着晋王与纪王。



       李治是不喜欢钓鱼的,他干脆在椅子上躺下来,又道:“慎弟,肉串烤好了吗?”



       李慎先是尝了一口,在嘴里嚼着道:“还没好。”



       这两个弟弟到现在看来还没怎么长高,李治十一岁,李慎也才十岁。



       李治又道:“你别一个人都吃光了。”



       李慎又往烤肉上放着椒盐,道:“弟弟不会吃完的。”



       一个时辰之后,有快马朝着这里而来,来人翻身下马。



       李承乾看着一动不动的鱼线,道:“鱼被惊了。”



       策马而来的小卒闻言有些不知所措。



       “你说吧,孤听着。”



       “喏。”他回禀道:“陛下召集了尉迟大将军,牛进达大将军,以及兵部尚书侯君集,房相,赵国公与张行成在兴庆殿内议事。”



       李承乾沉声问道:“军报上是如何说的。”



       “回殿下,军报上说欲谷设在伊犁河北岸称汗之后,先后收拢了西突厥东面的诸多部落,欲谷设与高昌联合,屯兵在阿尔泰山南面的一座城,自称可汗浮图城,陛下送去旨意让高昌王前来长安朝贺,并且给予封赏,高昌王称病不来。”



       听他言罢,李承乾看向薛万备,道:“薛将军觉得呢?”



       “回殿下,欲谷设北靠阿尔泰山屯兵,恐是与高昌共同阻击唐军。”



       李承乾接过李慎递来的羊肉,这才大概明白了,其中的战略意图,北靠阿尔泰山屯兵,再看高昌的位置,也就是后来的庭州与西州。



       这确实是一块要地,也是经略西域的重要枢纽。



       其实欲谷设与高昌王就算是再愚蠢,再自大,也清楚西域的要害之地所在。



       李承乾没了钓鱼的兴致,站起身道:“他们在西域割据阻断商路,往后还怎么好好贸易,欲谷设与高昌王真会添乱,还真是从来不缺添乱的人呀。”



       薛万备沉默不语。



       “回去了。”



       太子殿下一句话,护卫在四周的兵马纷纷整军收拢,护送着皇子回长安。



       李慎慌忙拿起一大串烤好的羊肉跟在皇兄身后,一边吃着一边走。



       夜里,李承乾并不知道父皇与众将商议了什么。



       父皇便封侯军集为交河道行军大总管准备讨击高昌,命张士贵在河西走廊整军两万兵马。



       两路大军共击高昌。



       大军开拔的这一天,关中还下着雪,长安城外建设了一个点将台,擂鼓响个不停。



       从去年秋季朝中就有传言,大唐要出兵西域了。



       而这件事与所有人的预料都差不多,大唐终于是出兵了。



       皇帝与太子站在长安城的城墙上,父子两人迎着冷风而立。



       李承乾迟疑道:“父皇真的如此信任侯君集吗?”



       李世民负手而立,道:“怎么?难道你不信任他?”



       “倒也不是,儿臣只是觉得有一个御史能够管着侯君集会更好。”



       “军中号令不能通达,要是一个将领将令有所被限制,对军心不好。”



       李承乾神色凝重地作揖道:“父皇用心,儿臣受教了。”



       李世民轻笑一声,心说伱这个孩子有的学。



       左屯卫大将军薛万均快步走来道:“陛下都准备好了。”



       李世民颔首走向城楼上,李承乾一直陪在一侧,就见到了李恪。



       “父皇,皇兄!”他穿着一身甲胄行礼。



       正要出兵,李世民也没有搭理这个儿子,而是径直走入了这个城楼。



       其实李恪的心思一直很简单,他想要跟着大军出征西域。



       李承乾拍了拍他的肩膀,微笑相对。



       见到皇兄的微笑,李恪顿时明白了什么,心头大动,再次抱拳施礼。



       李承乾收起笑容,而后也走入了城楼。



       兄弟之间不用太多言语,眼神交汇便能够明白其中意思。



       城楼内,一幅地图挂在墙上,侯军集正在讲述着这一次行军路线。



       李承乾接过薛万均递来的将领名册,也见到了对方投来的笑意。



       薛万均的弟弟薛万备现在就守卫在承天门,平日里就是太子出行的护卫。



       这一次薛万均亦在出征将领之中。



       将领名册上有交河道行军大总管,还有契苾何力,更有一直留在长安的阿史那杜尔所领的三千突厥人。



       契苾何力带着铁勒族人两千兵马已奔赴河西走廊,与张士贵所部兵合一处。



       张士贵除了自己部下的六千兵马,还有一万人吐谷浑人。



       这就是天可汗的威势,天可汗号令之下,突厥人,铁勒人,吐谷浑人皆要听从号令。



       既然西突厥的欲谷设与高昌王想要阻断参天可汗道,阻断商道,阻止西域各国向大唐进贡。



       这片大地上就一定要有战败的一方。



       与天可汗为敌,就是与天下麾下所有的臣服之国为敌。



       李承乾听着侯君集向父皇讲述的行军意图,低声道:“拿下高昌之后就在西域建设西州如何?”



       侯君集抱拳道:“殿下说的是,末将定拿下高昌,活捉高昌王来长安。”



       这才有些后知后觉地意识到,将士出征在外谁也不知胜负如何。



       李承乾看着地图上的行军路线,忧愁道:“有劳大将军出征。”



       “末将定不负陛下与太子殿下所托。”



       “钱粮的事不用担心,你们出征之后,孤会安排人在沿途建设接应的军寨。”



       “谢殿下。”



       意识到父皇投来的目光,李承乾又道:“父皇,不如就让恪弟走一趟吧。”



       侯君集抱拳躬身没有吱声。



       李世民道:“军中钱粮都是你这个太子一手在支应,朕不答应你,也算是有违军心了?”



       “儿臣绝无此意。”



       “进来!”



       听到父皇浑厚又震耳的嗓音,李恪缩着脖子走来。



       李世民朗声道:“封吴王李恪为交河道参军,随交河道行军总管征讨高昌!”



       李恪神色激动,身子都有些哆嗦,“谢父皇!”



       李世民再看向一旁的儿子,低声道:“恪儿有什么好歹,你让朕如何向杨妃交代。”



       侯君集道:“末将定会护吴王殿下周全。”



       李承乾带着李恪一旁,低声交谈着。



       身为皇帝,更身为天可汗,李世民觉得自己的意见被儿子左右很不舒服,尤其是这小子拉着李恪走到一旁,也不知道他们兄弟又在密谋什么。



       交代好话语,李承乾道:“恪弟,不管战事如何?平安回来。”



       李恪朗声道:“喏!”



       言罢,他随着侯君集大将军走下了城楼,一同站在点将台上。



       李承乾站在城墙上看去,三万大军立于城墙,看起来也是呜呜泱泱的人马,遮天蔽日。



       “父皇,孤记得薛万均也是咸阳县人吧?”



       李世民颔首道:“朕都让恪儿随军出征了,你还有什么不满吗?”



       “儿臣没有不满的,父皇圣明。”



       大军在长安城外整军半日,便朝着西面开始行军。



       风雪又一次落在长安城了,李承乾回到中书省,用自己的太子调令,命河西走廊的李震先一步将粮草送出去。



       这一次的攻打高昌,钱粮调度都在太子手中。



       而经验也无别的,无非就是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河西走廊的先头部队一定要先动起来。



       直到夜里,薛万备拿着太子的调令让太子右率安排人手,将调令送去河西走廊。



       如果有人问起太子为何要在边关屯粮,这个原因其实很好解释,大唐的战争首先一定是对外的。



       东宫太子希望朝章政事有条不紊,这一次大军出征,如何运粮,如何布置粮草,拢共五万大军,东宫太子布置了八万大军所需的粮草。



       六十万石粮食,如果一日两餐省着点,足够十万大军两月左右的用度。



       现在的河西走廊的存粮,足够五万大军用到今年夏天。



       之后几天关中的运粮民壮就被调动了起来,一车车的粮草在风雪中缓缓行进,有的继续运去潼关,有的后续调动到河西走廊。



       战争是需要花钱的,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贵,五万大军的开销真的不是小数目。



       李承乾还在东宫加班加点与妹妹统计着后续调动的粮草。



       李丽质道:“皇兄,听说吴王随军出征的那天,杨妃哭得很伤心。”



       李承乾闻言,放下手中的账册,走到殿下。



       河西走廊,这里的风雪更大,一队快马而来带着皇帝的旨意与太子的调令而来。



       李大亮反复看着出征旨意,目光在雪夜中好似会发光。



       李震道:“末将遵太子调令,开敦煌郡城门,调粮出城。”



       “张士贵就在吐谷浑养骆驼,你去吧。”



       “喏!”李震当即带着一队人策马出了武威郡,只是他出城的时候见到慕容顺以及一群商贾也出了城。



       他策马上前喝问道:“你们出城做什么?”



       慕容顺笑道:“自然是出城买卖。”



       “马上就要打仗了,你们卖什么!”



       “李将军有所不知,此番西域开战,正是我等商贾立功的最好机会,我们商贾有自己的行事方式,李将军就不用担忧了。”



       李震骑在马背上,忍受着迎面而来的风雪道:“你们出了这河西走廊,你们死活某家就管不了了。”



       慕容顺身边跟着很多西域商贾,他行礼道:“这些天有劳李将军照拂,我等还要前往高昌,不敢耽误将军的军机。”



       李震多看了这些牵着骆驼的商贾,快马前往了敦煌郡。



       敦煌郡前,薛仁贵与裴行俭苦哈哈地站在城前,忍受着风雪的折磨,俩人好不容易混进了这支护粮队。



       “要打仗了!要打仗了!”一个士卒踉跄踩着积雪而来,他大声道:“长安送来调令了,三万大军正在往这里来,河西走廊两万兵马与侯君集大将军共击高昌。”



       裴行俭蹲坐在城墙角落,思量着道:“先取高昌再拿欲谷设吗?”



       这些天他没少打听军报,河西走廊是个商贾兴盛的地方,消息来往也最多,因此他对西域的形势也是知晓一些的。



       试图理解这一次的攻打高昌的意图,再一想这个战略很简单,简单的连裴行俭也能看懂,却是最有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