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三百七十三章 泰山脚下

作品:《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小於菟吃完了碗中的稻米饭,又接过内侍端来的一碗羊骨头汤,他看着清澈的汤水道:“葱花呢?”



       内侍太监这才想起来这位皇孙最喜葱花,这才撒上一些。



       如此,皇孙喝完这碗骨头汤,一脸地满足。



       太子殿下是喜葱的,因此皇孙也酷爱葱花。



       “叔叔?”



       李治这才回了神道:“要说这世间兵法最鼎盛之人便是李卫公。”



       小於菟重重点头,“那叔叔呢?”



       李治神色犯难,且不说自己擅长什么,眼下最头疼的便是自立的问题,自己的事业还没有头绪呢。



       李慎道:“於菟啊。”



       小於菟乖巧点头,“嗯。”



       李慎一脸微笑地道:“这世上从未有人自认他的学识乃当世顶尖,因学无止境,所以要保持谦虚,敬畏学识。”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嗯,侄儿明白了。”



       李慎又道:“你先从最根本的识字开始。”



       “嗯,侄儿这就去识字。”



       见慎弟终于哄走了侄儿,李治也是长出一口气,道:“还是你有办法。”



       李慎道:“办法总比困难多的。”



       四人再一次重新坐在一起,张柬之躺在一块石头上,正在休息。



       狄仁杰道:“我去见见李御史。”



       李治不解道:“去见他做什么?”



       “想问一些事。”



       皇帝的车驾队伍后方,一群文臣正坐在一起。



       上官仪将一些卷宗都放入箱子内,安排人手送去长安。



       狄仁杰这个孩子他认识,这孩子时常与晋王,纪王为伴,便抚须笑道:“仁杰?”



       “小子见过上官御史。”



       上官仪道:“你来做什么?”



       狄仁杰回道:“小子想见见李御史,有些疑惑,想问。”



       上官仪朝着队伍看去。



       狄仁杰也抬头张望,见到了许多官吏三三两两而坐,却不见其人。



       “依照太子殿下的吩咐,李义府需要去忙一些事,这些天恐怕都不会在队伍中。”



       言罢,见狄仁杰还有失落,上官仪本就十分赏识这个少年人,便询问道:“找李义府是有何事?”



       狄仁杰行礼回道:“小子与晋王看过博州的案卷,在案卷上有记录,那位哑巴在去年就见过李御史,此人说要报复崔仁师,既然他也在寻找崔仁师。”



       上官仪点头示意他继续说下去。



       狄仁杰又道:“当江左人士找到崔仁师,之后他就死了,小子总觉得……”



       “行了。”上官仪打断他的话,看了看四下又道:“看过案卷的事不要与外人说。”



       狄仁杰连忙道:“小子明白。”



       上官仪道:“好了,你且回去吧。”



       “喏。”



       其实这些事朝中都明白,可博州的事,又岂止是狄仁杰所想到的这些。



       上官仪又觉得自己很佩服李义府,他总能在必要的时候挺身而出,不管是那个哑巴对他的影响也好,还是因为他向来仇视世家子弟也罢。



       这一次李义府又挺身而出了。



       回到车驾内的小於菟许久没有动静了,小鹊儿穿着红色的漂亮衣裙,在小福的搀扶下,她吃力地爬上车辕,走入车驾内,就见到了兄长果然趴在书卷上睡着了。



       前后不到一刻工夫,小鹊儿站在车辕上,她双手叉腰道:“兄,果然吃完就睡了。”



       小福笑道:“小殿下从小就是这样的。”



       在宫里,小福是看着这两个孩子长大,早在小於菟还在牙牙学语的时候,就已是一个吃了就睡的孩子。



       别看小殿下年幼,分量可一点都不轻,说不上太胖,但很壮实。



       “福姨,鹊儿想踢毽子玩。”



       “好呀。”



       现在的小福是宫中办事的好手,掌管宫里上上下下的起居生活。



       因此在对待宫里的事上,她很严厉,依旧如当年一样,会大吼大叫,不过小福也是个赏罚分明的人,苏妃与宁妃也十分器重。



       声音渐行渐远,小於菟还在车驾内睡着。



       队伍的另一头,李承乾坐在父皇身侧,眼前是于志宁与褚遂良在禀报着事宜。



       自李唐立国之后,武德年间就划定了河东道,并且在山西建设四府十七州。



       当年晋阳起兵之后,爷爷就对山西有着别样的感情。



       等褚遂良禀奏完,李承乾看着奏章。



       李世民道:“地方官府还看着这些煤矿?”



       褚遂良道:“正是,不过有些地方人士不太好对付,他们想要将煤矿占据为私有,上百人围着煤矿,不让官府动。”



       岑文本躬身行着礼没有当即开口讲话,等着殿下的吩咐。



       山西的煤矿确实很多,但是否由朝中看管,还需要摆平地方势力。



       他们自家地界的东西,怎么可能轻易交给朝中看管。



       如今河北的煤窑开展很顺利,甚至为朝中带来了源源不断地钱,在河北以煤窑劳动的人也得到了银钱,维持了生计,甚至再过几年就能让他们脱离贫苦。



       李承乾道:“褚侍郎,在煤矿地界内的村县往后可以按需得到蜂窝煤,并且他们若是能够进入煤窑劳作,朝中依旧给他们工钱,如居住,赋税,或者是他们的孩子读书就学。”



       “可……”



       眼看褚遂良还要再说什么,李承乾又道:“能给予的就一定要给,尽可能团结乡民,将领头的人拎出来处置,千万不要与乡民动手,也不要与乡民有冲突,找几个办事得力的人走一趟,最好是山西出身的官吏。”



       闻言,听到要团结乡民,褚遂良豁然开朗,便知道这件事要怎么办了。



       李承乾颔首示意他去安排。



       李世民看了看身边的儿子,看他遇到麻烦事,又如此冷静地应对,这孩子从小到大向来冷静。



       李承乾在拿过岑文本的奏章,看着其中的内容。



       岑文本行礼道:“禀陛下,殿下,这都是近几日来,朝臣与地方官吏对科举的担忧。”



       细细看着奏章上的内容,这上面所言的无非就是人们对科举的担忧,官吏的位置始终是有限的,而且并不能一直靠建立官职来安排官吏。



       在各县重新设置三司六监,这种手段可以一时间缓解官吏的冗余,但位置只有这些,总有一天会不够用。



       哪怕一直开辟官职,也是用于一时。



       这是他们对科举的担忧,用当下的环境来与以往的经验判断未来形势的一种方法,科举不是一蹴而就的,一种新制度就会产生与水土不服相关的种种问题。



       “孤倒不是觉得他们说得不对,时代是在变化的,我们要根据形势来改变决策,而不是一直用过去的眼光来看待。”



       李承乾说了这些,也不能解开这位新任中书令的忧愁,这话没有说到点子上。



       放下手中的奏章,看着他又道:“当然了,到底还是位置的问题,往后朝中在每年科举的前一年,布告天下说出一部分需要招录官吏的方向与相关位置的人手,让人们在科举前有所准备。”



       岑文本又行礼道:“既然坊间知道收录的官吏皆有用,世人也就没有这么多顾虑了,但也只能与世人告知一部分。”



       “是啊。”李承乾道:“人们担心的是满腔的才华,得不到施展,但孤觉得朝中一定要给予他们施展能力的空间。”



       “喏。”



       又一件看起来十分头疼的事被安排下去了。



       见岑文本还站在这里,李承乾道:“其实往后数年内科举会越来越难,录用的学子一定会更优秀,当年如孤那般十五六岁的人现在也有一部分在准备科举了吧,这又是一代人。”



       “科举作为筛选人才的途径,在筛选过程的优胜劣汰,其实也是一种创造价值的过程,孤这么说或许太过现实,也太过残酷了,但这就是未来的科举,会更加地残酷,淘汰的人会更高,更加的困难。”



       岑文本作揖行礼,而后去安排事宜。



       这两件事就是今天需要安排的政事,本来出行在外全当是放假春游了。



       “本想是国事暂时交由舅舅去安排,是儿臣疏忽了,舅舅就不是一个善做决断的人。”



       李世民默不作声地饮下一口茶水。



       车队在平阴县休整了两日,再一次启程,这一次的目标是泰山。



       回到车驾中见到儿子睡眼惺忪的样子。



       小鹊儿道:“爹,兄又睡着了,是女儿叫醒的,担心兄现在睡了,入夜之后又睡不着了。”



       小於菟目光呆滞地看着前方,还有些似醒未醒的样子。



       李承乾递给他一壶水,道:“喝点。”



       他伸手接过爹爹递来的水,水一入口便猛然提神,睡意顿时全消,道:“冰水?”



       李承乾颔首,“分给妹妹一些。”



       小於菟将水壶递给妹妹,小鹊儿拿着比她脸还大的水壶,举着喝下一口。



       “别喝太多了。”



       兄妹俩喝着水,听着爹爹的话语,不住点头。



       车驾摇摇晃晃,内部的空间还是很宽敞的,李承乾侧躺吃着核桃。



       小於菟问道:“爷爷不是说出行在外没有冰块吗?”



       李承乾解释道:“是路上的大户进献的。”



       “嗷……”小於菟了然,拿着水壶又有些意犹未尽,“只有这些吗?”



       “只留了这些,还想喝多少,还想肚子痛吗?”



       听到爹爹训斥的话语,还有兄长耷拉着脑袋的样子,小鹊儿便高兴地笑了。



       她觉得兄长一直很笨,还很不乖。



       小於菟保持着他足智多谋的风采,又道:“待再来此地,他们一定还会献上冰块的。”



       李承乾没理会孩子,而是看向了马车窗外,自顾自剥着核桃吃着,越是靠近泰山一路上的官兵也越多。



       还有不少穿着儒生衣袍的文人远远站在官道边行礼。



       距离泰山还有一日路程,车队又停下了。



       趁着爹爹与爷爷要在此地先进行祭祀之后,才能去登泰山。



       小於菟就先一步在薛万备将军护送下爬上了一座小山。



       吃力地踩着疏松的山土,於菟在薛万备的帮扶下,登上了这座矮山的山头。



       他明亮的眼神眺望远处,看到了巍峨的高山,欣喜道:“那就是泰山?”



       薛万备了然点头,道:“正是。”



       小於菟远眺高山,道:“是洛阳的老君山高,还是泰山高?”



       闻言,薛万备纠结道:“末将没有爬过这两座山。”



       身后的矮山下,香火正在升起,还有齐声念诵经卷的声音,那是陛下正在祭祀。



       薛万备牵着於菟的手道:“待回去之后,再去看看老君山。”



       小於菟问道:“我也能爬泰山吗?”



       “殿下还年幼,尚不够登山。”



       “为何?”小於菟拿出了些许不容忤逆的态度。



       其实他也不用这样表现,薛万备又道:“末将可以背着小殿下登上泰山。”



       “当真?”



       “当真!”



       小於菟有些不服气,看了看自己的短腿,又抬头看看薛万备的身高,道:“我想自己登泰山。”



       薛万备笑着点头。



       在登泰山前的祭祀很漫长,以来济为首的文翰四贤正在书写着帛书,还有人在准备登山的礼器与玉帛。



       从四月离开洛阳,现在已临近七月了,这一路而来用了两个多月。



       到了夜里,进行了一整天的祭祀才结束,又是叩首又是下拜,李承乾扶着父皇坐下来,道:“登泰山的礼仪恐怕繁多。”



       李世民也觉得有些疲惫,道:“若是朕登不上泰山,就由你祭天封禅。”



       若这番话被岑文本或褚遂良那些文臣听到,他们恐怕会说这世上哪有太子祭天封禅的。



       李承乾站在一旁不言道:“其实登山用来锻炼身体也挺好。”



       “这一路走来朕想了很多,承乾啊。”



       “儿臣在。”



       “其实玄龄与郑公的话语也不错。”李世民看向站在不远处的李绩低声道:“你向来与英公走得很近?”



       李承乾点头。



       “李绩是一个重信义的人。”说着话,李世民从怀中拿出黄布绢放入儿子的手中,吩咐道:“待你登基要有依仗,你有辅机还不够,将来兵事上,可以让他帮你。”



       李承乾拿着布绢明白了父皇的意思。



       无它,这黄绢上所写的就是对英公的任命,让英公帮助新帝统领天下兵马的旨意。



       李承乾收好黄绢坐在父皇身边,神色带着笑意,看向周遭的其他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