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四百零一章 贞观老人们的元宵

作品:《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寒冬的腊月刚结束,李承乾翻看着现在的长安县志,万年县与长安县也总算是落成。



       长安城的坊市众多,需要划分街与坊之间的关系是一件很庞杂的工作。



       李承乾剥着核桃,看着眼前的模型,很是安静。



       站在一侧的是赵国公长孙无忌与工部尚书徐孝德。



       这个模型确实很漂亮,房屋整齐,错落有致,整个长安城看起来四四方方,很是舒心。



       长孙无忌道:“陛下,万年县与长安县划分的街道众多,是否多增派官吏。”



       李承乾嘴里嚼着核桃,又饮下一口茶水道:“就依舅舅所言。”



       长孙无忌递上奏章道:“万年县与长安县新增设县尉十人,县丞四人,主簿各六人。”



       李承乾接过卷宗,看着上面的一个个名字,都是一些朝中新晋的科举入仕臣子。



       见陛下又放下了名册,长孙无忌又道:“若陛下觉得不妥,臣可以拿去吏部,再议。”



       李承乾颔首道:“朕没觉得不妥。”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长孙无忌再一次行礼。



       “听闻长安的愤青越来越多了。”



       “愤青?”



       “就是一些较为激进的年轻人。”李承乾随口解释了一句。



       “臣已向关中与长安各县都给了交代,再有青年学子闹事,定会严惩。”



       李承乾忽然一笑,也不再看舅舅递来的名册,当年父皇还在位时,那是一个说干就干的时代,其实现在的唐人也更开明,如舅舅这般守旧的人也不多了。



       如今的唐人高兴或难过就要喝酒,酒水与唐人的喜怒哀乐是难以分割的。



       在这个包容的大唐民风下,人们的生活方式还是很朴实的。



       来济说得也没错,皇帝是表率,一个节俭不奢华的皇帝,需要有带头作用。



       这一点可以让崇文馆多写一些关于大唐一路走来的艰苦历程的故事,这或许也会有些作用。



       殿内,陛下已有一会儿没有讲话了,近来陛下时常这样,陷入沉思之后,很长时间不会讲话。



       长孙无忌又递上一份奏章道:“陛下,这是近年来的道州府规划。”



       将奏章递上,长孙无忌观察着陛下的神情,担心会觉得国事多了,陛下会恼。



       但身为长辈,该递交的国事一定要呈给陛下。



       李承乾接过舅舅的奏章,随后说起了现在的大唐区域规划。



       国事是烦琐且复杂的,结束完一天的政事,李承乾亲自送着舅舅走出了新殿。



       “国事枯燥,今日听舅舅说了这么多,朕确实有些累了。”李承乾揣着手停下脚步,感慨了一句。



       长孙无忌躬身行礼,颇有告罪的意思。



       李承乾接着道:“余下的国事还要有劳舅舅,其实朕的这点辛苦,算得上什么,其实舅舅与朝臣比朕更辛苦。”



       徐孝德听得感动,行礼道:“陛下圣明。”



       翌日,距离元宵佳节还有一天,即便是当了皇帝,还是要钓鱼的。



       李承乾身边有英公陪着,还有女儿也扛着鱼竿跟在边上,身后跟着三百人的侍卫。



       如果算上在四周警戒的人手,大概有一千人。



       前方有一个新的钓台。



       皇帝的喜好不多,不好外物,钓鱼算是一个难得的爱好。



       李承乾领着小鹊儿走到这里,便见到了有一个穿着官服的人,正站在这里躬身行礼。



       走到近前才发现在这里行礼的人是刘仁轨。



       “你也喜钓鱼吗?”



       “臣近来闲暇之余,便会钓鱼,元宵过后就要开朝,臣忙完了眼前的事,便来这里钓鱼,看陛下钓鱼久了,不知不觉也喜欢了,其实钓鱼是一件很磨砺心性的事,臣享受其中。”



       见小鹊儿已走到了钓台上,放下了鱼线。



       李承乾走入钓台,从一旁的侍卫手中拿来了凳子,坐下来道:“朝中本就是休沐,你们也该休息,不用这般惶恐。”



       刘仁轨依旧站在钓台外。



       此刻的阳光很温暖,李承乾将鱼线放入河中,感受着阳光的暖意,笑道:“与朕一起钓鱼。”



       “喏。”



       言罢,他也将鱼线抛入河中。



       刘仁轨倒也不矫情,也不拒绝。



       君臣两人坐在一起,而一旁的小鹊儿嘴里吃着零嘴,目光看着远处,大眼扑闪着。



       刘仁轨道:“公主殿下的五官与陛下一样。”



       李承乾笑道:“她的脸型像她娘。”



       这位年轻的陛下给人的感觉是阳光又开明,没有阴郁之气,看起来也没太多的城府。



       或许是陛下少年时就与朝中武将走动多了,这才会显得这般开朗。



       “鹊儿,看好鱼,爹爹给你烤肉吃。”



       “知道了。”这孩子的话音拉得很长,吃着坚果双手扶着栏杆看着河面。



       刘仁轨看着陛下父女这般融洽,心中不免有些失落。



       李承乾道:“你家里的孩子呢?”



       刘仁轨道:“在书舍读书,还算是懂事。”



       羊肉串正烤得滋滋冒油,李承乾递给他一串,道:“吃吧。”



       “谢陛下赐。”



       刘仁轨接过肉串,当即就吃了起来。



       在河对岸还能看到不少劳作的乡民,他们看到这里的官兵,纷纷行礼。



       李承乾低声道:“昨日舅舅与朕说了很多国事。”



       刘仁轨回道:“臣昨日也收到了赵国公给京兆府的政令,加紧关中的治理。”



       “其实也不用听风就是雨,关中的年轻人就是彪悍的,不能扼杀他们彪悍的天性,朕很喜欢他们的作风,大唐的年轻人就该无所畏惧的。”



       刘仁轨道:“那陛下为何不拦着赵国公。”



       “为何要拦着呢?这是舅舅的主见。”



       “陛下尊重长辈。”



       “倒是舅舅说了一些别的事,想问问你的看法。”



       “陛下请讲。”



       “如今的天下分为,关内,河南,河北,山南,陇右,淮南,江南,剑南,岭南十道,舅舅想要增加地方监察的力度。”



       刘仁轨还吃着羊肉串。



       中原十道,其实只是朝中监察与一个地理单位,如果监察官员成了这政务官吏,那就是历朝历代喜闻乐见的事了,地方总管的权力越大,对中枢的威胁也就越大。



       如果道实际意义上只是地方的一级,往下再分州,县两级,自上而下的从属关系,倒是简洁明了,但又太过笼统。



       见刘仁轨不说话,似乎这些事并不是他所长,也就没有发表看法。



       一个认真的人能力也是有限的,这些国事并不是他所长,超出他的能力极限了。



       李承乾也不再与他说这些,安静地烤着肉。



       来年的京兆府会很忙,关中要划分咸阳,渭南,铜川,陈仓四府,建设上的事……要在来年才正式铺开。



       关中的乡民们似乎还没预感到,这种巨大的变化即将到来,他们还是如往常一样地生活。



       日近黄昏的时候,李承乾领着女儿这才回到了宫中。



       令人感到高兴的是,回到宫中就见到了捷报。



       苏婉与宁儿正在盘算着宫里的账目,李承乾坐在两仪殿前,看着手中的捷报,说的是王玄策的兵马已拿下了逻些城,并且活捉了钦陵。



       倒是有些意外,对王玄策来说,吐蕃人似乎并不难对付。



       在军报中,王玄策用一种充满智慧的打法,将钦陵围在了逻些城,反倒是逻些的牧民将钦陵活捉之后,献给了唐军。



       从除夕夜至今,大唐平定吐蕃只用了正月的半个月时间。



       至此,吐蕃平定,往后数年,就是大唐对吐蕃的治理。



       军报中还说了桑布扎的事,他回到了藏布江边,一心编写吐蕃的书籍。



       吐蕃还是会有自己的书籍与文字的,但往后也会有大唐的书籍。



       在对外上,自然团结一切能团结的力量,吐蕃的子民也是天可汗的子民,突厥与西域的子民,也是天可汗的子民。



       地方上的偶尔叛乱都是子民不懂事,大唐出手平乱,并且教化。



       这是作为天可汗的职责。



       大唐是能够包容万象的。



       天可汗也可以包容天下的子民。



       李承乾对一旁的内侍吩咐道:“将这份捷报交给松赞干布。”



       “喏。”内侍还是有些犹豫的,对松赞干布来说,这不能算是捷报吧。



       可站在陛下的角度来看,大唐帮助吐蕃平乱,那对松赞干布来说也算是捷报吧。



       翌日,正是长安的元宵佳节。



       李世民没有去长安过节,正与几个老家伙田地里走着。



       穿着一身圆领衣衫的李世民,他的须发多了几缕灰白,看着渭北的风光,走在龙首渠边。



       柴绍坐在轮椅上,让儿子推着,他道:“陛下治理关中多年,如今关中不像当年这么萧条了。”



       房玄龄也走在一侧,年迈到也看不清远处的风光了,眼神要停留片刻,才能让眼前模糊的景色,清晰许多。



       尉迟恭道:“如今的长安一定很热闹,听辅机说今晚的长安灯火通明,人们在夜里也不睡的。”



       房玄龄笑道:“朝臣还是要睡的,明日一早就是早朝。”



       几人仔细闻了闻,就知道有人家在做菜,饭菜的香味也飘到了村外。



       还有孩童在夜色里的笑声。



       有个孩子道:“我娘给我制了新棉衣。”



       另外几个孩子纷纷比较着自己的新衣服谁的更好看。



       房玄龄上前问道:“你们现在一天吃几顿呀?”



       孩子们对眼前这位慈祥的老人家很好奇,便回道:“两顿。”



       “我家三顿。”



       “你家第三顿,就一张饼,这要也算的话……我家也三顿。”



       一群孩子纷纷争执了起来。



       房玄龄笑呵呵走入村子里,他拄着拐杖在一户人家的家门口坐下,打算休息会儿。



       李世民带着尉迟恭走向了另一头。



       柴绍坐在轮椅上,来到了房玄龄的身边,道:“你教出了一个好弟子。”



       “陛下自小就是心性纯良的。”



       柴绍叹道:“心性纯良的人,能杀这么多人吗?”



       “杀人者不一定是恶人,纯良之人如何不能杀人了?”



       柴绍笑呵呵道:“这也是你教给陛下的?”



       “老朽哪里能教陛下这么多,只不过是陛下是一个善学的人,不论是政事还是为人世故,陛下自年少时就学得很快,陛下也始终很清醒,不会被外物所困扰。”



       柴绍低声道:“这样的人,朋友太少了。”



       房玄龄笑着点头。



       这户人家的妇人见到了坐在门口的两人,一手擦着围裙走出家门,询问道:“两位老先生,这是在我家门口做什么?”



       房玄龄道:“老朽走累了,过来歇歇脚。”



       柴绍也是面带愧意笑了笑。



       那妇人见一个白发又慈祥的老人家,还有一个酷酷的中年男子,那中年男子一头的白发,神色上带着缺少气血的虚弱。



       但看起来尤其好看,那妇人见到如此好看男人,对方又有着忧郁的气质,一时间也笑开了花。



       妇人道:“两位饿吗?”



       柴绍摆了摆手。



       妇人又道:“家里平日里没什么客人,两位贵客来家里用点饭吧。”



       柴绍还是摇头拒绝。



       妇人看着两人穿着便知道一定是长安城的富贵人家,虽说新买的围裙能够挡住污渍,但自己的衣裳令她没了往日的自信,也是陪笑就要走入家门。



       房玄龄问道:“你们现在过得如何?”



       妇人收住脚步,还是带着笑容,回道:“以前呀,村子里是什么样都是乡长说了算,这乡长呀……平日里不管事,一有事就劳烦我们,我们没少受以前的老乡长欺负,现在好了呀,现在官府都管着。”



       “那些老乡长都换走了。”妇人说着话脸上就又有了笑容,她道:“说来好玩,现在的乡长都担心我们对他不满,还担忧我们去长安上告,上门来询问我们的境况,呵呵呵……谁家是这么当官的。”



       这妇人打趣地说完,等着两人的回话。



       柴绍点头道:“朝中是这样的,京兆府的重心变了,监察的权力更大了,御史台有御史六百多人,史无前例。”



       听对方谈吐不凡,这位妇人更加恭敬了,站在门口不知道是该进家门,还是该站在原地,又怕失礼,这两人恐怕不是长安的富贵人家,多半是公卿。



       房玄龄道:“去年的时候有一伙人踩坏了瓜田,刘仁轨带着不良人抓捕了一夜,还将人家的功名革去了,罚去苦役,有人说京兆府是不是太严厉了。”



       柴绍道:“不是京兆府太严厉了,是以前的各县太过宽松了,贞观初年时,一切都很破旧,有时乡县也有士族中人,那时候为了安定人心,朝中能让权就让了,如今时局不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