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四百二十九章 朝堂的五脏六腑

作品:《 大唐太子的悠闲生活

       以前,曲江池的池水没有这么清澈,也显得浑浊。



       在六年前长安重修了排水沟渠之后,这里的水况才慢慢好转,如今都有鱼儿会跃出水面了。



       水况好了之后,这里的鱼也就多了起来,倒不至于像鱼塘那样。



       远处有一排鱼竿,父皇也坐在那儿,让内侍看着。



       虽说已退位了,但还是很关心国事,特别是有关吐蕃的事。



       李承乾坐在池边,享受着温暖的阳光。



       见天可汗久久没有回话,松赞干布接过内侍递来的椅子,会意坐下来,这椅子坐着确实很舒服,后方的靠背设计得很巧妙。



       “其实让都护府进入吐蕃也好,有了唐军镇守吐蕃也能安心许多,倘若吐蕃再出现内乱,对朕,对你都不是什么好事。”



       松赞干布颔首,“谢天可汗体谅。”



       “其实这也不是你的让步,你若真要让步维护吐蕃的安宁,这只是前提,不能算作条件。”



       思量了片刻,李承乾又道:“即便是不建设都护府,当初钦陵发动内乱,也是唐军平定的,况且你的吐蕃大臣很愿意为朕效力。”

http://m.quanzhifashi.com首发

       “敢问,朝中还需要什么条件?”



       李承乾看了眼站在一侧的颜勤礼与上官庭芝,言道:“在吐蕃建设都护府是前提,这一点赞普可答应?”



       松赞干布颔首。



       “增加崇文馆在吐蕃的数量,并且崇文馆可以选择一部分学子来长安入学。”



       “天可汗想要吐蕃的孩子?”



       “很少一部分天资聪颖的孩子就可以,八岁以上。”



       “将来他们还能回吐蕃吗?”



       “想回去就回去,大唐不会横加阻拦。”



       松赞干布道:“天可汗会如何处置茹来杰?”



       “你们吐蕃大臣所做的事,与朕无关。”



       “他协助王玄策有功,大唐会保护他吗?”



       李承乾接过内侍递来的书卷,一边看着道:“朕也从来不会薄待功臣,留着他吧。”



       松赞干布道:“不杀了他吗?”



       “呵呵呵……”李承乾忽然笑道:“朕是天可汗,倘若朕还不容下吐蕃,那又何谈是心怀天下的皇帝?你与朕应该是一样的人,何必对此耿耿于怀,他手段很厉害吗?他的存在会影响唐蕃之交的大局吗?”



       “天可汗是我等所不能比的。”



       李承乾的眼神还在书卷的文字上,继续道:“中原的确与吐蕃不同,在中原也有很多难以解决的问题,这两年杀的人也不少。”



       带着寒意的风吹过曲江池,吹得水面都有了些涟漪。



       松赞干布看着这里的景色,道:“可中原有很多的能臣。”



       “中原自古以来就是如此,吐蕃也有桑布扎,禄东赞,还有赞普,可大唐依旧不够强大,也不够富有,唐人的生活很辛苦。”



       松赞干布从这位年轻的天可汗学到了新的处世经验,身为帝王人就不能执着于这些善恶。



       李承乾请松赞干布喝着茶水,道:“听说你最近睡得很不好?”



       松赞干布道:“我身体虚弱,年过三十,却是六七十的身体。”



       “未免太过悲观了,朕小时候也体弱多病,每每重病就长达数日半月卧病不起。”



       “可现在的天可汗很强大。”



       李承乾笑着道:“你大可以从现在开始锻炼身体,说不定会有所改善,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唐人。”



       松赞干布闻着茶香,道:“这是什么茶?”



       “这里面放了一些药材,能够安神。”



       “陛下近来也心神不宁?”



       “他们想往朕的宫里塞女人。”



       又尝了尝味道,带着一些花香的茶水入口之后十分地柔和,松赞干布蹙眉道:“唐人的茶水已成这样了吗?”



       李承乾摇头道:“朕当然还是喜欢纯粹的茶。”



       又有内侍递上一个木盒。



       打开木盒内部是一个杯子。



       李承乾又道:“多喝点热水。”



       这是用桃木制成的杯子,松赞干布将茶水倒入杯子中,饮下一口道:“嗯,别有风味。”



       “其实没什么区别的。”



       “传闻天可汗很喜欢杯子。”



       李承乾道:“那都是传言,这些杯子都用不久,往往不出三两个月就要换,木制的杯子用不长久,铁质的杯子容易放凉,要做到保温不容易。”



       “能够保温的杯子,真的有吗?”



       李承乾道;“没用的,尽可能保持一些温度而已。”



       “希望吐蕃与大唐能够如保温杯一般。”



       李承乾笑道:“但愿。”



       陛下与吐蕃赞普就坐在曲江池边,像是多年不见的好友一样说着话,说的也都是一些平常的琐事。



       松赞干布很好奇养生,又问道:“养生是什么?”



       “你就需要养生,通过改变生活方式来改善自身,你从三十岁开始养生,说不定能够活到七十岁。”



       “哈哈!”松赞干布忽然一笑,道:“若我真的能活到七十岁,那就能见到吐蕃重新兴盛的一天。”



       七十年是什么概念,可以看到三代人从儿童成长到少年,吐蕃要重新兴盛需要三代人。



       “朕希望吐蕃不用七十年就能够兴盛。”李承乾换了一个坐姿,转而又蹙眉道:“你若将那些吐蕃大臣的治理之权收回,将他们的权力交给大唐的官吏,吐蕃的兴盛或许不用等七十年。”



       言至此处,李承乾面带笑容,“唐人更擅长治理。”



       松赞干布抬头看着晴朗的天空,“若我与天可汗真的能够活到七十岁,待那一年到了,我就将吐蕃大臣的治理之权交给天可汗。”



       “你若自尽该如何是好?”



       “绝不自尽。”



       “那要是不好好治病又该如何?”



       “我是吐蕃的赞普,还请天可汗相信我。”



       “好。”李承乾拿着茶杯与他的新茶杯碰了碰,道:“那就从今年开始算,我们还有四十年,若四十年后你还活着,吐蕃的社稷就交给大唐。”



       松赞干布道:“好!就此约定。”



       李承乾站起身,整了整衣襟离开这里。



       上官庭芝与颜勤礼连忙跟上脚步。



       “你们两人甘愿领罚?”



       “臣甘愿领罚。”



       两人齐声道。



       “好,你们两人各自留任一年不得升迁,京兆府与大理寺其余官吏各自写好陈述,阐述自己的职责疏忽。”



       “喏。”



       “这一次暂且轻责,若有再犯……”



       “臣愿脱去官身。”



       “倒也不至于。”



       送别陛下之后,两人都是松了一口气,这一次没有重罚,陛下果然圣明,防不胜防的事太多了,往后还要加紧巡查。



       安静的曲江池边,李世民正要离开,吩咐道:“你们若是钓不到鱼,今天谁也不能离开这里。”



       几个内侍忙点头,手握鱼竿不敢放松。



       朝中并没有参与吐蕃的内部斗争,这是陛下答应松赞干布的,并且一切交由吐蕃人自决。



       自从唐蕃之交建立之后,也就没有人再去吐蕃的宅院前叫板了。



       可吐蕃人依旧在长安不受欢迎。



       余下的日子里,松赞干布听从了天可汗的建议,时常会出门走走,直到这一天乾庆四年的第一场大朝会。



       松赞干布来太极殿向天可汗道贺。



       随之而来的还有突厥的阿史那社尔,新罗使者,蒙舍诏使者,回鹘使者,还有从西域而来的僧人。



       在这场朝会上,李承乾让人念诵了旨意,封阿史那社尔为突厥大可汗。



       也在这一年东海道行军大总管金春秋向天可汗递交了国书,新罗王室已退位



       皇帝封金春秋为新罗王,继续执掌新罗与东海道,至于东海道在那里没有一个明确的疆域,大概就是新罗以东的所有地界就是大唐的东海道。



       阿史那社尔带着自己的子嗣而来,向天可汗表达了自己的忠心,并且终此一生听从天可汗号令,自愿请命将子嗣留在长安。



       新罗使者愿意为大唐继续征战。



       蒙舍诏愿南下征讨,要一统南方,天可汗赐国号南诏。



       在皇城外,一队队的官吏离开长安,去各地宣读皇帝的旨意,并且崇文馆又有一批学子离开,这一次大唐派往吐蕃与天竺支教的夫子有一千人。



       这是前所未有的规模。



       一道接着一道旨意,在朱雀门前,由礼部的官吏念诵着,人们皆是侧耳听着。



       并且皇帝下旨,往后数年大唐坚持勤俭作风,如今的大唐依旧不够富裕,设立洛阳与关中为核心的大型城乡,各县建设皆须上报京兆府。



       一个内侍刚念完旨意,又有一个太监快步而来,继续大声地念诵旨意,未来五年,中原以河北辽东为重心发展耕种,营建粮仓,凡有未卖出粮食,皆由民部与司农寺收纳买下。



       朱雀门前,一直有人在议论着,大家都在听着旨意中的意思,陛下是希望河北与辽东大力开展垦荒耕种,不要担心粮食卖不出去,一切由户部兜底?



       朝中要买多少粮食,将这些粮食全部储备起来,这需要多少银钱?



       当年河北的田地与户籍被重新均分之后,这两年的粮食确实多了起来,而且一度稳住了关中与洛阳的粮食价格。



       有人道:“你们听说了吗?去年陛下让民部尚书褚遂良去了洛阳,在那里修建了三座大粮仓,说要储备了近百万人一年的口粮。”



       旨意还在继续宣读,大抵上都是一些往后五年的国策,如增加各县的行事效率,简略冗余的办事步骤,各县乡民如有困难可直接前往所属官衙,无须向乡长,县令禀报,可自行而决。



       并且增加关中与洛阳的房屋建设,在两地快速发展的同时提高作坊商品的质量,见到有人以次充好,京兆府见一次可罚一次,按照货物价格的倍数而罚。



       再之后又是对扬州的诸多旨意,加强支教与扶持桑茶之策,继续支教。



       直到陛下又下了最后一道旨意,清查盐户。



       当朝中这些布告与政令一同张贴出来,今年的政令多到几乎要贴满朱雀门的外墙,以至于成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奇观。



       历代皇帝也有建设奇观的,但真没见过这种。



       每一道政令的内容都很详实。



       史官来济站在朱雀门的城墙上,他看着朱雀门前的盛况,执笔在史书上写下,乾庆四年,二月初一,皇帝下政令三十余条,皆陈列朱雀门,容万千民所察。



       长安居民数万户,围于朱雀门前,放眼望去直到朱雀大街,人声鼎沸,皆侧耳倾听天可汗旨意。



       大唐朝堂的影响力越来越大,皇帝向来是愿意将政令告知天下人,朝中的每一道政令都是公之于众的。



       当年陛下还是太子执掌京兆府与关中建设便是如此。



       如今依旧不变,只不过现在的政令,是说给天下人听的。



       同为记录国史的孔志约叹道:“其实,陛下只不过是将政令给天下人看,让天下人知道朝中要做什么,仅是如此,就能收获如此多的民心。”



       来济解释道:“国与民是分不开的,陛下不像以往历代皇帝那样,经营臣子,谋夺权柄?我们的陛下是要与天下万民共看人间的。”



       孔志约又道:“自汉之后,南陈或北朝人们越来越不知庙堂是何物,现如今陛下就像是在将朝堂的五脏六腑挖出来,给万民看。”



       来济回头看去,还有内侍举着皇帝的旨意,他们从承天门跑出来一路来到了朱雀门,而后继续高声念诵的旨意。



       余下的旨意都是与军中有关的,从今天起军中的将领包括所有的兵卒都要念书了,崇文馆的支教事业又庞大了许多。



       北苑的村子边上,李世民正蹙眉看着一道道政令。



       长孙无忌坐在一旁也在看着。



       坐在另一头的是如今的房相与李卫公。



       四人一张接着一张,互相传递着,桌上已有了厚厚一叠,还用石头压住了,以免被风吹走。



       李世民道:“辅机,朕就说了,你一离开朝堂,承乾这孩子就胡作非为。”



       长孙无忌道:“倒不是胡作非为,每一道政令都有各部要做的事。”



       房玄龄也颔首道:“甚至很清楚地说明了什么样的事,由什么样的人去做,工部,吏部,兵部皆有。”



       其实赵国公还在朝中的时候,陛下并没有这么大的动作,告老之后,陛下似乎是将几年间所积累的政事都拿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