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4章、功成,石出(4K+求追读)

作品:《 光宗耀明

       “这样也不行,那样也不行!”



       朱翊钧破了防,宣泄着情绪。



       李太后还是不说那件事到底是什么,等着最后两人的查访结果。



       但她背负的罪孽好像更深重了,因而提出让那小子去祭一祭祖先。



       朱翊钧心神大乱,又刚被训斥,糊里糊涂地发了旨意去内阁,然后五条理由条条是道。



       “那就这样吧!”朱翊钧生着闷气,“要骂尽管骂!不差这几天了!你们都别来烦朕,告诉陈矩,让他抓紧些!”



       事到如今,他倒宁愿陈矩快点把结果拿来,好知道这一切究竟是为什么。



       至于群臣聒噪,他再也懒得管了。



       皇帝躲起来酗酒,还没让皇贵妃陪着。



       宫里的气氛变得诡异异常,谁也不知道究竟是因为什么。



       慈庆宫那边守着皇长子不让他出来的,难道不是慈宁宫的人吗?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宫里气氛如此,宫外同样乱成一团。



       那日棍驱百官后,虽有播州捷报入京,但不少臣子心生去意。



       自余继登开始,包括吏部尚书李戴、工部尚书杨一魁等人在内,纷纷上辞表。



       其中自然少不了赵志皋。



       当然,正如沈一贯所料,还是有不少人敏锐地感知着播州叙功过程中的朝堂变动,盯着一些可能的位置。



       而既然皇帝对圈禁太子的流言采取了那样的手段,沈一贯也不怕再多一事了。



       那道圣旨的意思被内阁透露出来,沈一贯坚决封驳的做派毕竟能挽回一些颜面。



       京城的事,遥远的播州并不知道。



       播州土司杨应龙祖祖辈辈做这里的土皇帝已经七百多年。



       从唐朝开始,不论谁为皇帝,杨家始终牢牢控制着这里。



       如今,传了二十九代的播州杨家正式覆灭。



       从去年三月朝廷开始启用李化龙以兵部右侍郎衔任川湖总督开始,经过调集四川、湖广、贵州甚至浙江、福建、云南、广东等布政使司的兵力,八省大军总计二十四万,平叛大战是今年一月才开始正式打响的。



       到上月十八诸路大军会师海龙屯,其后播州叛军就只是困兽。



       现在,平叛大军放松了下来,等待诏令的到来和下一步命令。



       海龙屯毁损大半。除了攻城之战时的攻防,还有逆首杨应龙最后自杀时点起的火。



       他想自己把自己的尸身烧尽免遭死后戕尸,结果还被人从最高处陷入火海的后殿里拖了出来。



       现在前殿得以幸免,李化龙在宴请着诸路大将。



       他自己没喝酒,身上还穿着麻衣。



       上个月战事进行到关键时期,他父亲的死讯忽然传来。



       寻常状况下自然该去办理丧事、开始丁忧,但那是寻常状况下吗?



       “赖诸位用命,大功告成。”李化龙叹了一口气,双眼红了起来,“家父病逝,某竟不能尽孝。大战当前,甚至只能主动奏请,乞令从权,于心何安?如今贼首伏诛,剩余剿匪事就拜托诸位了。某已奏请陛下,回籍守制。”



       “督帅移孝报国,实在忠孝难两全。老大人知将军平叛功成,定然含笑九泉!”



       殿中随军文臣、督军还有各路武将无不纷纷出言,或歌功,或颂德,或慰勉。



       自然有人心里想着:眼看着绝世大功就要拿到了,父亲偏偏在这个时候去世,换做是我也只能主动奏请夺情从权。



       那种情况下,换谁来做主帅已经无损战局,到手的功劳。



       但有个人不同,他是綦江路总兵刘綎。



       “督帅!贼军虽平,但败兵逃走的也不少。这三省之地,山川险恶,夷汉杂处,善后还是大麻烦!”刘綎抱着拳,“没有督帅坐镇,谁知道又会有多少人落草为寇?有多少人再举叛旗?”



       他本不愿来这里,是李化龙力排众议,奏请他来做这綦江路总兵官。



       而从四川攻过来的四路里,又以綦江路最为艰难。



       杨应龙岂不知刘綎的威猛?万历十三年平定罗雄之乱,刘綎连克三城,名震川贵。



       而后接任四川总兵官,他和贼和杨应龙乃是旧识,“刘大刀”这些年也是响当当的名号。



       听到刘綎这么说,李化龙摇了摇头:“此战势如破竹,官兵威名谁不知晓?些许匪患不必放在心上,省吾莫要误我。”



       说罢看向众人:“清点也差不多了,本督还是会秉公办事,先把功劳捋一捋,上一道题本的。大家都在这里,诸路大军,哪一路功劳最多最大,总要大伙都有個公论才是。”



       叙功,轮不到领军主帅来主持。



       但他的奏报,也很有分量。



       诸将神色各异,有人看了看刘綎,有人低着头等别人先开口。



       “……自是綦江路难关最多。”有人总算是说了句公道话。



       “克坚之多,只是其一。娄山关不破,破后守不住,便难以合围海龙屯。”李化龙给出自己的意见,“綦江路当为首功。”



       刘綎露出了爽朗而单纯的笑容。



       笑归笑,刘綎还是立刻努力绷住了。



       他连连摆手:“督帅奏请我来领兵,实在是朝鲜一战后还需整训,这才来得慢了些。朝中言官弹劾我与杨应龙那忘恩负义之人是旧识,收了他的银子,这才拖拖拉拉,督帅又保了我。若不奋勇死战,岂能证我清白,岂能报督帅大恩?”



       “功便是功。”李化龙说了一句,深深地看了他一眼。



       平叛,李化龙是主帅。



       节制诸路大军,他在武功上已经是到头了。



       此前主动奏请夺情从权,半是不甘心功亏一篑,半是留个可以体谅的污点。



       如今功成,李化龙已经在考虑后路。



       就不知以刘綎的脾性,后面会不会暴跳如雷。



       大殿之中,刘綎的功劳其实是无从争议的,所以李化龙那么快就表达了他明确的意见。



       但监督包括刘綎在内数路大军的巡按御史崔景荣却不动声色地看了一眼喜形于色的刘綎,而后嘴角露出一抹意味深长的微笑。



       武将之功,以刘綎为首。



       监军之功,李化龙也认为,以崔景荣为首。



       连年大战,户部已经扛不住了。



       连年大战,军汉武将们也越来越需要压一压了。



       先论功,再论过!



       这正是刚刚平定叛乱、又隐忧重重的大明。



       这个时候,从遥远的广东及南直隶暗中查访的消息也终于在六月二十二报到陈矩面前。



       寻到了醉酒中的朱翊钧,陈矩只说道:“陛下端午后让奴婢办的那件事,奴婢已经办妥了。”



       朱翊钧一开始还没反应过来,而后陡然清醒了一点点:“有结果了。”



       “正是。”



       “拿来朕看……不!启驾!去慈宁宫!”朱翊钧在搀扶之中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你把结果给朕,再去慈庆宫,让那些奴婢带皇长子到慈宁宫!”



       “奴婢领旨。”



       由于优秀的设计,盛夏的紫禁城里,甬道之中也有一些风吹过。



       微风拂过,朱翊钧的眼神清亮了一点点。



       坐在御辇上时,他看了看结果。



       朱翊钧不知道这个结果意味着什么,但他对李太后这段时间以来的诚惶诚恐患得患失印象深刻。



       那件事,这下总该告诉朕,总该有个结果了吧!



       到了慈宁宫,仍是在佛堂里,朱翊钧把那三份卷宗递了过去。



       有名有姓有籍贯,同姓之人大多族居、互有往来。



       陈矩查了这么久,是因为底下人不知道皇帝查这三个人做什么,因此除了徐光启好查一点,另外两人也查得极为详细,尽可能把能查到的汇总成卷才报了上来。



       此刻,李太后见到有三本,还没看就晃了晃,仿佛要晕厥过去一般。



       “母后!”朱翊钧惊得赶紧扶住她。



       被朱翊钧身上的酒气一冲,李太后哆哆嗦嗦地打开其中两份,只看了第一眼就闭上了眼睛。



       “去……去请太子来……万不要怠慢……”



       朱翊钧心中一沉。



       又是这个称呼……



       而这一次,是真要“请”,他已经派人去了。



       等他来,该水落石出了!



       ……



       慈宁宫所在,原先有一座大善殿。



       这大善殿,原先供奉着大量的佛像、佛骨。



       皇宫之内,大善殿原是法物保存数量最多、级别最高的佛教建筑。



       嘉靖十五年,嘉靖皇帝拆了这里,建了慈宁宫。



       到如今,崇信佛教的李太后住在了这里,佛堂的规模毫不逊色于以前。



       慈宁宫的佛堂,自然供奉着九莲菩萨像。



       等着“太子”被请来的时间里,朱翊钧也被李太后拉着跪拜在了菩萨塑像面前。



       这菩萨的端庄面容,形似也神似李太后。



       “大慈至圣九莲菩萨,信女朱李氏携儿子……”



       朱翊钧是天子,跪天跪地跪父母,那是可以的。



       他虽信佛,可他也崇道。



       如今在仍不明就里的情况下,跪在菩萨像面前,听着母亲小声为他祈求饶恕,酒劲上头的朱翊钧十分憋屈。



       朕又有什么罪过?



       那件事又究竟有什么紧要的,让太后遣走了慈宁宫全部奴婢,严令他们只能在宫墙外,不得踏入慈宁宫半步?



       那小子若到了,竟许他直趋佛堂叩门便是。



       李太后诚心祝祷了一阵,睁开了眼睛仰望着菩萨,轻声开了口。



       “昔年为先帝之冥祉、皇帝之子嗣,我捐金建了慈寿寺。而后夜得一梦,一菩萨七宝冠帔,九首而坐一金凤,授我一经,曰《九莲经》。寺既建成,《九莲》入藏,皇帝大婚亲政,如今子嗣繁茂,也算本宫心诚,神佛庇佑。”



       “……母后一片苦心,神佛自是瞧在眼里。”



       朱翊钧心里别扭,不知道李太后提这个干什么。



       “皇帝自是知道的,这九莲经中有‘妙难量,泄露了后天图像’一句。”



       “……母后,为何提起这个?”



       后天图像?



       所谓后天,那不是道家常用之语吗?



       出现在《九莲经》中,只证明此经本就是当朝才开始拼凑拟撰,得圣母皇太后之力,才在编刻《续入藏经》时收入这卷经文。



       李太后转头看了看一旁的朱翊钧:“景阳宫上下,我命人查过,你自然也查过。多年来,可有奴婢向景阳宫多通传什么国事,朝政?”



       朱翊钧愕然看着李太后。



       “自是不能把话说满。他毕竟是你长子,毕竟也进学过几回,人心难测……”李太后又喃喃自语起来。



       朱翊钧心里有了不好的猜测。



       “故而我替你担着天大的罪孽,防着那万一,先将他看顾了起来。哪怕已经应验其一、应验其二,我都先等着,继续等着……”



       李太后指节发白,捏着那三份卷宗。



       “皇帝,你当以天子及我朱明列祖列宗之名,向上苍、佛祖、菩萨起誓。今日将了然之事,这世间断不能再有第四人知晓!”



       朱翊钧浑身一震,酒又稍醒一分,而李太后凌厉地盯着他。



       皇长子实际是暂时被圈禁了,消息已经传出去过一回,闹出了百官哭门的事。这第四人,说的是谁还不够明白吗?



       “……朕……”



       朱翊钧也想知道答案。



       这一个多月来,李太后为何如此的答案。



       要暂时圈禁那小子的答案。



       应验了什么的答案!



       他起了誓言,看向了李太后。



       “常洛来前,我还有几句话问皇帝。”



       “母后请讲。”



       “如今,朝廷财计如何?”



       朱翊钧犹豫了一会:“……财计确实有些吃紧,播州大捷,将士还要犒赏……”



       “有党争之忧吗?”



       朱翊钧像是被严师逼着交作业:“党争嘛……虽然异论相搅是代代相传的,如今也不见有什么不同,终归总有两三分迹象。”



       “天灾呢?”



       “……虽近年来报得多一些,今年也有大旱迹象,但母后知道的……”



       他说的是:地方上向来是往“大”了报,好要钱、好请求免赋税嘛。



       “辽东建奴有何异动?”



       “辽东建奴?”朱翊钧莫名其妙,想了想才说道,“为平播州叛乱,皇儿确实调了一批辽东精锐远赴川贵。辽东去年倒是奏报过,去年开春后,建奴好像是编订了文字,年底又灭掉了海西女真一部,声威大涨……”



       “编订文字?”李太后浑身一抖,脸色更加难看,“群臣上奏,言及江山社稷,亡国之语多不多?”



       “母后……臣下惯喜夸大其词危言耸听。如今虽财计略有难处,党争时常不免,天灾也难测,但皇儿都明白。三征功成,内外慑服。那辽东建奴虽略涨声威,也未成祸患。母后此问,倒真有些忧虑亡国已有日的意思……”



       李太后闻言却只是闭上了眼,像是努力在克服着恐惧和愤怒,缓慢又深重地呼吸着。



       “再有最后一句。”李太后严肃地看着他,“常洛是皇帝长子,皇后又无子,皇帝到底为何这般不喜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