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入书签

移除书签

设置背景

上一章

章节列表

下一章

第25章 借题发挥,克爱克威

作品:《 万历明君

       高仪今日要去常朝议论考成法,日讲这边,当先就告了假,由张四维暂时领班。



       朱翊钧没有因为主要观众不在,就懒于表演。



       还是那句话,发育不能停。



       这些日讲官都是大明朝最有前途的青壮派,哪怕当添头来攻略,也得把人设演好了。



       所以,朱翊钧仍然是一丝不苟地继续增强人设,与前些时日一般无二。



       事实上,朱翊钧的学习进度,已经远超日讲的进度。



       这几日晚膳后,他几乎手不释卷,已然是将《大学》、《尚书》的内容,都背诵了下来。



       日讲启蒙的程度,对他而言,还是太过简单——他就等着开经筵憋个大的,届时给经筵官们好好洗洗脑子。



       这超前学习的成果,反映在日讲中,就显得他这位新君,尤其聪慧了。



       几位侍读官被他温水煮青蛙,也开始习以为常了起来。



       今日他一遍就会,毫无阻滞,诸讲官也不觉得有什么不妥。

一秒记住m.quanzhifashi。com

       在朱翊钧有意的加快进度后,巳时刚过半,诸侍读官就讲完了今日的内容。



       “殿下,今日就先到这里吧。”张四维出列道。



       他们这些讲读官,在各部衙门,都有职司,日讲完后还要回去坐班。



       但,朱翊钧既然有意腾出时间,自然不是让他们能早点下课的。



       他缓缓开口道:“诸位先生且慢。”



       几位讲读官面面相觑。



       张四维迟疑道:“殿下还有什么吩咐?”



       朱翊钧笑道:“这是日讲,诸位是先生,我是弟子,哪有弟子吩咐先生的道理。”



       “不过是今日讲学结束得早,还有些余暇,与其荒怠了,不妨向诸位先生讨教些别的事。”



       张四维只觉得晦气。



       他在讲读官中,资序官阶仅次于高仪,高仪一走,必然就得他领班。



       若非如此,他也不用在这里陪小孩子过家家。



       他背后树大根深,日讲不过是勘磨一份资序罢了,哪里有心真的讲学。



       在心里翻了个白眼,面上恭敬道:“殿下有问,臣等勉力解惑。”



       朱翊钧点了点头,很是随意道:“几位先生侍读日讲,已然数月。”



       “还未过问几位先生出身学问,倒是本宫怠慢了。”



       他的目光在张四维和马自强身上扫了一眼:“本宫记得,张学士和马学士,是同一年进士?”



       两人对视了一眼。



       齐声答道:“臣二人皆是嘉靖三十二年进士。”



       末了,马自强又补了一句:“不过张侍郎是二甲进士,微臣是三甲同进士。”



       一榜进士三甲,一甲三人,二甲八九十人,三甲二百余人,排名有先后。



       同进士出身略微差半筹。



       朱翊钧颔首,以示了然。



       又转而看向陶大临:“我记得陶学士是翰林院编修出身,那应当是中了一甲?”



       英宗以后惯例,科举进士一甲者授予翰林院编修,另外从二甲、三甲中,选择年轻而才华出众者入翰林院任庶吉士,称为“选馆”。



       这二者,历来有储相之称。



       陶大临恭谨回道:“微臣是嘉靖三十五年进士,一甲第二。”



       朱翊钧本想叫一声陶榜眼,话到嘴边又觉得太拗口,干脆还是继续叫学士:“难怪陶学士好学问。”



       说罢,又看向余有丁:“余探花我知道,嘉靖四十一年一甲进士第三。”



       余有丁愣了愣,不知道自己为何莫名其妙地简在君心,只得拱手。



       朱翊钧略过他,看向陈栋:“陈学士也是翰林院编修出身?”



       陈栋在诸多讲官中,非常醒目,却没什么存在感。



       醒目是因为,其人长得很有特点——瘦,格外地瘦,不是那种刀削斧砍的瘦,倒像是营养不太好的瘦弱。



       没存在感则是因为,陈栋讲学时惜字如金,除了释义从不说多余的话,整个人内敛而深沉。



       陈栋回道:“微臣,嘉靖四十四年一甲进士第三”



       不等朱翊钧一一问过去,剩下的讲读官们,各自报上出身。



       朱翊钧很有耐心地听着。



       眼前这些人,便是大明朝的“储相”,或者说,少壮派的领衔人物。



       如今他既有锦衣卫保驾护航,又得了高仪认可,是时候尝试接触这些文官中坚了。



       诸多讲官逐一报上出身,朱翊钧尽数记在心中。



       这才又看向昨日告假的马自强、陶大临:“马学士与陶学士昨日告了假,本宫听闻,是去礼部部议了我皇考的谥与庙?”



       两人对视一眼,齐齐答道:“殿下,确有此事。”



       谥号和庙号,是对一名皇帝一生作为的盖棺定论。



       好,还是坏,总要有个说法。



       就像在六月初一那天的劝进,笺上撰词有一句“国家之兴越二百载,贤圣有作盖六七君”。



       国朝至今十二代,历时二百年,可以称为好皇帝的,大概六七人。



       至于其余的皇帝?那就在尽不言中了。



       为什么好皇帝是六或七呢?



       就是因为大行皇帝,还没有盖棺定论,贤与不贤,尚在两可之间。



       朱翊钧沉吟一下道:“既然说到此……”



       “本宫跟随各位先生,修习大学、尚书,先古圣王之故事渐渐知晓。”



       “若以四书五经观之,诸学士会如何评述我皇考呢。”



       从你们儒家经典的角度出发,会怎么评价先帝呢?



       二人听了这话,只觉头皮发麻,这种大事,经过部议和廷议,那就是全体文臣的意思,怎么议论都不怕。



       但现在皇太子私下问到个人头上,能怎么答?



       谁敢梗着脖子说你爹荒怠政事,沉迷女色,壮阳药吃多了死在女人肚皮上?



       除了说好话还能说什么?



       陶大临悄然后退一步。



       马自强只能顾左右而言它,说道:“殿下,昨日只是在整理大行皇帝的功过行迹,还未议论妥当。”



       朱翊钧摆摆手道:“不是正经议谥,只是从做学问的角度,简单评述一番。”



       “本宫继位后,也好择善而从,择不善而内省。”



       马自强立在当场,额头逐渐冒汗。



       朱翊钧很有耐性地看着他。



       马自强斟酌好半晌,才开口道:“大行皇帝,自然是圣德之君。”



       几位讲官无论作何想法,都纷纷点头。



       朱翊钧追问:“圣德在何处?”



       他并不是要插手先帝的谥号,他只是想趁着这番问答,熟悉文官的生态。



       更准确的说,他想从对先帝的评价中知道,在这些内阁预备列青壮派的眼中,究竟什么才是好皇帝。



       内阁几人,包括六部,虽然掌握大权,却总归年事已高,反映不了这些青壮士人的思潮。



       毕竟,演戏,还是要先问问观众们喜欢什么人设的。



       马自强含糊道:“大行皇帝,端凝厚重,不诛杀而自威,沉潜静密,乃是仁君。”



       朱翊钧身形一顿,过了一会才点头。



       这马自强,说先帝是个敦厚之人,脾气好很安静,不靠杀人来伸张权威。



       当然,这也是在暗讽世宗皇帝,靠着杖杀朝臣,展示威严。



       拉踩好啊,拉踩至少说明是真心话,看来这马自强很不满专权擅杀的皇帝,那大概是喜欢孝宗皇帝那一款了。



       朱翊钧又眼神示意陶大临。



       陶大临眼见躲不过去,心里叹了口气,开口道:“大行皇帝,不可察而自智,令虽未出,化行若驰;口虽未言,声疾如震,是作为之君。”



       朱翊钧仰起头,强忍住没笑出声来。



       这是说先帝智慧难测,即便尚未发出指令,下面人行动已经迅速展开,话语不需要出口,影响力却如同雷霆。



       直白来说,就是有点笨,不管事,下面自行其是。



       这些文人说话是有水平的,至少在阴阳怪气上,登峰造极。



       这样看来陶大临多少有些看不上先帝,认为先帝没有履行好皇帝的职责,那看来是希望新君励精图治?



       朱翊钧只当没听出来。



       又看向张四维:“张学士,你说呢?”



       张四维没什么遮掩,直言不讳:“大行皇帝,尤能优崇辅弼,信任老成,群力毕收,众思咸集,守祖宗之法,无纷更约束之烦,实有古圣王之风,乃是圣君。”



       优崇辅弼,信任老成就是托政辅臣的意思,守祖宗法,就浅显易懂了。



       这便是晋党眼中的好皇帝?难怪张四维舅舅取名“崇古”。



       朱翊钧面上懵懂,心中却叹气,果然,坏人的夸赞,反而让人有些不爽利。



       古圣王之风?呵,三皇五帝圣事,骗了多少无涯过客,如今还想骗到他头上来吗?



       他正要继续问。



       只听余有丁已经主动接过话头:“殿下,臣以为,大行皇帝罢世宗一应不虞事,平反冤狱。”



       “一扫兵备颓态,俺答封贡,平息边事。”



       “又随世而变,不因循守旧,放开海禁。”



       “正士习、纠官邪、整顿吏治、清查皇室勋戚田庄。”



       “如此行止,当称一声革故鼎新之君!”



       朱翊钧诧异地看了余有丁一眼,不意料余探花竟然是新政一派。



       死人是用来替活人说话的。



       大行皇帝是个什么样的人不重要,大家需要他是个什么样的人,才重要。



       张四维说先帝垂拱而治,遵祖法,守成例,一副崇古做派。



       余有丁立刻张目,说先帝革故鼎新,有变法之心。



       这就是新旧之争。



       朱翊钧自然不会揭破这一层,他只是装作若有所思。



       倒是马自强,适时提醒了一句:“注意体统,不要妄议世宗皇帝。”



       哪怕是为尊者讳,也不该在新君面前这样说,好歹是爷孙,不要太明显。



       朱翊钧很大度地摆了摆手:“都说了是学问探讨,无妨的。”



       “无论如何,广开言路,本宫还是能做到的,不必害怕因言获罪。”



       从这几人的话中,还是很能读出倾向的。



       无论是革新变法,还是守祖宗法,至少要做到对文官好,大家才认可。



       世宗杖杀朝臣,被黑成什么样了。



       所以,无论朱翊钧掌权后,会不会压制文官,现在都得放出风去,露出点广开言路,宅心仁厚的特质才是。



       几位讲读官,连忙齐齐拜下:“圣明无过殿下。”



       除此之外……



       朱翊钧做出一副突发奇想的模样:“近来我听闻内阁在议论考成法之事?”



       几名讲读官不明就里。



       张四维领班却躲不过去,只能接过话头:“殿下,确有此事。”



       朱翊钧哦了一下,笑道:“大行皇帝论述功过,岂不像考成核定?”



       庙号与谥号的议论,大体是带着功过分说的。



       功过论完了,再看给个恶谥还是美谥。



       如此说来,确实颇有几分相似,只不过是一生一次。



       但诸位讲读官哪里敢回这话。



       考成?文官给皇帝考成?真有这想法也不敢认下啊。



       马自强连忙道:“殿下,礼记有云,夫礼,始于冠,本于昏,重于丧祭,礼之大体也。”



       “谥号与庙号,乃是丧祭之属,非是考成,而是大礼根本。”



       无怪乎这些讲官这么紧张。



       谥礼起于周,却在秦时一度被废除,只因秦始皇认为谥号有“子议父、臣议君”的嫌疑,一直到西汉才又恢复了谥议。



       到了明朝,虽然多有掩过饰非之情,却始终是文臣钳制君上的利器——很少有人不在乎身后名。



       如今皇太子将议谥与考成法类比,不明白是什么想法,着实将人吓得不轻。



       要是谥法被他们今天一议给议没了,他马自强怕是要挨天下文官口诛笔伐。



       朱翊钧看着马自强的反应心中一哂。



       他并没有动谥法的打算,他仍是在借题发挥,或者说,他说这么多,就是为了引到考成法上。



       现在有内阁在前冲锋,自己也不能扯后腿不是。



       斗归斗,不能慢怠国事。



       朱翊钧开口道:“马学士所言,本宫省得了。”



       “只是见诸位先生评述我皇考得失,突然有些感慨,本宫日后还要诸位肱股之臣好好监督才是。”



       “若是行差踏错,得了恶谥,不止是本宫的憾事,也是诸位先生的失职。”



       “若能学得我皇考一半功绩,日后得个美谥,才好去冥朝拜见我皇考。”



       众讲官心思各异,纷纷下拜:“臣等惶恐。”



       朱翊钧见火候差不多了,便开口道:“众卿,所谓知行合一,诸位先生既然认同本宫这话,那也须得落到实处才是。”



       “不如这样,我的日讲课业,就让诸位先生与两宫对我考成罢!”



       “诸位以为然否?”



       朱翊钧以自己学习进度好,做出一副想表现自我的做派。



       但实则,他这是公然给考成法站台。



       我堂堂后天就要登基的皇帝,屈身折节受人考成,那些不愿被考成的官员,还有何话说?



       怎么?比皇帝还金贵?



       此事一传出去,无论是内阁,还是后宫的试点推行,阻力都会小很多。



       很多事情,上面带头吃苦,推行起来的效率,不可同日而语。



       至于会不会不合格?只能说,他两世为人,考试还从未不合格过。



       几位讲读官面面相觑。



       朱翊钧也不急,他笑道:“几位先生,本宫不是说笑。”



       “论语云,吾日三省吾身。本宫既然众望所归,岂能懈怠?这也是为了鞭策自己。”



       “诸卿不妨等高阁老回来,与他商议一番,届时一同上个奏疏。”



       “两位娘亲那边,本宫自会前去说道。”



       几人仍然犹疑不定。



       陈栋忽然出列:“臣领旨!”



       朱翊钧一愣,难得见到此人主动接话。



       回过神来,不由微微一笑,抓住陈栋的手轻轻摇了摇:“那就劳烦诸位爱卿了。”



       “好了,今日先到这里吧,几位先生回衙坐班吧。”



       说罢,他便转身进了暖阁。



       直到完全不见他的身影,陈栋也不跟人打招呼,径自出了殿。



       其余几人这才三五结伴心事重重也跟了出去。



       余有丁再度回看了一眼皇太子离去的方向,心中感慨万千——比起先帝,这才是圣君之相啊。